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名家论坛
名家论坛
  • 名篇欣赏
  • 名家论坛
  • 毛泽东诗词中的毛泽东之十四【毛泽东诗词中的毛泽东形象】

    时间:2019-04-18 08:40:39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耿汉东

     

    12c3b19fcedacfadb9735d65fffea707.png

     

       毛泽东诗词中的毛泽东形象

     

     

    感怀毛泽东

     

    一出湘江剑如虹

    万里长征战正雄。

    抗倭八年补天阙,

    逐鹿中原九州同。

    西杀熊罴东射虎,

    南安北定人中龙。

    悲哉九月乘风去,

         天上人间泪倾。

     

     

      1、一个气吞山河的英雄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都非常崇尚英雄,也希望自己能成为英雄。由于湘乡辉煌历史的熏陶,毛泽东当然也不例外。湘乡不仅是一个文化气息极浓的地方,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据湘乡县志记载,截至清同治十三年,湘乡在军中以战功擢官者近八千人。最著名的是三国时蜀汉大司马蒋琬及清末最著名的湘军大帅曾国藩和左宗堂。毛泽东是十分崇尚曾国藩的,在一九一三年毛泽东在读书笔记《讲堂录》中,就有学习曾国藩诗词的心得体会。可见从幼年时期毛泽东所受的英雄主义的教育,对他以后能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在以后几十年的革命斗争的生涯中,毛泽东始终处在中国革命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中心,从而使他成为一个气吞山河的的民族英雄。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一步一个的英雄脚印。

    一、镇定自若的英雄形象

      一九二七年九月毛泽东在湘赣发动秋收起义,经三湾改编后进军井冈山,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事家生涯,走上了他辉煌的英雄之路。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红军一日之内打垮敌人四次冲锋。最后红军用仅有的一发炮弹击中敌军指挥部,围攻之敌惊慌失措连夜逃走。毛泽东就此事写下著名的战争史诗《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读其词时,我们仿佛看到在强敌环伺之中而镇定自若的一个英雄。“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凡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有傲视群雄之气势。在井冈山上,毛泽东和他的红军战士,在万千强敌的围困中,气定神闲,谈笑风生,像高山一样的稳定。三国时定军山前,羽扇纶巾鼓琴退敌的诸葛亮当何如?在赤壁大战中,笑看强虏灰飞烟灭的周郎又当何如?千古英雄亦莫过如此耳。中国诗学界一向讲究诗言志,而且就其意境而言,历来有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区别,如论其有我之境,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在诗词中的自我形象则是一个视百万之敌如同草芥的英雄。

    二、卓尔不群的英雄形象

      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是一个战祸频仍的国度:南国狼烟甫息,中原大战在即,连年战争使灾难深重的人民雪上加霜,而红军则在各派军阀的绞杀中艰难地生存着。在战火中这一年的重阳节到了,毛泽东登高远眺,但见万里长空如洗,秋雁次第南飞;远山如黛,逶迤不断;汀江水碧,缓缓向东而流;远山近岸,菊花丛丛簇簇,花香袭人。此情此景,使毛泽东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以理而起,以景作结。超凡脱俗,创意新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之警句,无疑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乐观豁达与众不闻的英雄形象。何为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识过人,谓之雄。这正是对毛泽东英雄形象的写照。关于秋,历代文人所咏莫过一个悲字:“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唐·杜甫《登高》)。杜甫还唱道:“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但毛泽东却唱道:“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种旷达的胸怀,岂非常人能比耳?关于菊花,唐·元稹在《菊花》中唱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宋·李清照则唱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而元代诗人许有孚在《黄花》中则唱道:“春风无限闲桃李,不似黄花耐岁寒。”他们只能在极狭窄的层面上去歌颂菊花,哪比得上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英雄气度。试想: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诗人不去写战争的残酷、拼杀的血腥、死亡的恐惧,而去拈一朵黄花,深嗅它的香气,这为何许人也,英雄哉,而且是一个乐观的英雄,是一个豁达的英雄,更是一个卓尔不群的英雄。

      这形象与后来在《菩萨蛮·大柏地》的英雄形录是相同的。当时刚刚粉碎蒋介石第四次大围剿,其战斗是空前激烈的。而此时已进入不惑之年的毛泽东又被解除领导职务,在重过大柏地之时,正值大雨乍停而彩虹初现。毛泽东欣然问之:“谁持彩练当空舞?”那一道彩虹飘动长空,仿佛有人把雨后长虹握在手中,像挥舞彩带一样,在长空中飘来飘去。是何人挥舞之,乃红军也。这是一个多么美妙而又壮观的画面,非大手笔者不能为之。接着诗人又赞曰:“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一种乐观宽慰的心曲流露,又非英雄而不能为也。因为这显示出了阔大而又旷达的英雄情怀和英雄境界。试想,不惧环境之恶劣,不求一己之闻达,而笑问长天者,不仅是一个英雄,而且是一个大英雄。

      同样是这个卓尔不群的英雄又再现于毛泽东的《清平乐·会昌》的词中:“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在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剿下,红军只好被迫转移开始长征,可见当时的情势是十分恶劣的。但是毛泽东,也只有毛泽东在词中以昂扬的基调,雄奇的语言发出:“踏遍青山人未老”。从罗霄山脉到赣南闽西的峰峰巅巅,虽鏖战在万千大山之中,但毛泽东斗志丝毫未减,人既未老,尚能战也。这种竟阔而又乐观的胸怀和英雄气概虽万千古人不能比也。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诚然是戎马一生,战功显赫,仍不免在《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中发出“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的哀叹,果真是廉颇老矣。而陆游在《渔家傲·寄仲高》中亦发出“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的喟叹,当年剑南刺虎的壮举哪里去了?铁马金戈的威武哪里去了?沙场秋点兵的雄心哪里去了?如此英雄怎竟消磨于茶酒之中?那唐彦谦则更是老态龙钟了,“愁牵白发三千丈,路入青山几万重”(《道中逢故人》,几万座大山被踩于脚下,果真为大英雄也,便却为此生三千丈白发,愁何大哉?莫非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蒲歌》的主人之愁?李白真不该写《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你误导了多少诗人,又有多少英雄为此而气短。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毛泽东能于艰难困苦之中,不减英雄本色,正所谓凡英雄者,有足以容纳宇宙的胸怀,能坦然面对人生和生命的主题,敢于迎接各类挑战。

      所以,毛泽东是一个英雄,而且是一个卓尔不群的英雄。

    三、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

      毛泽东军事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是第三次反围剿之时,是役蒋军计三十万人,而红军仅四万人,六战皆捷,歼敌三万。毛泽东的英雄形象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和《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我们可以看到,前首词中有“天兵怒气冲霄汉”,而后首词中有“飞将军从重霄入”,这都是毛泽东赞美红军和塑造红军英雄形象的。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对第一次反围剿战斗的评说:“我们第一仗就决定打而且打着了张辉瓒的主力两个旅及一个师部,连师长在内的九千人全部俘获,不漏一人一马。一战胜利吓得谭师(即谭道源)向东跑,许师(即许克祥师)向头陂跑。我军又追击谭师并消灭其一半。”红军如此神勇尤如天兵神将,凌空而来。难怪敌围剿总司令鲁涤平打电报向蒋介石哭诉:“龙冈一役,十八师片甲不还。”而蒋则骂曰:“何胆小乃尔,使为共党闻之,岂不为之所窃笑乎!”毛泽东把英勇的红军比作天兵,而骁勇善战者莫若神兵天将也。一战而胜,活捉敌酋,其快哉之情何其如也。

      毛泽东还比喻红军为远古战神共工,而共工更是古代能征善战的英雄。《三皇本记》中“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毛泽东在自注里说:“共工是胜利的英雄。”把红军比作共工是最恰当不过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就是要打破一个旧世界,就是要使不周山(指蒋家王朝)下大乱。就是要“天翻地复慨而慷”,就是要“敢叫日月换新天”。据《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不周山的作用是支撑天地柱子,共工撞断不周山,就是要天地翻复。而英勇红军每打一次胜仗,每擒住一个敌酋,都是斩断了支撑蒋家王朝大厦的一根木头。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天兵的形象是神勇的,共工的形象是神勇的,红军的形象亦是神勇的,无疑,作为红军的统帅毛泽东的自身形象更是神勇的。

      如果说神兵和共工都是远不可及的神话中人物,以此来比作英勇善战的红军的形象稍觉远不可及,那么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是如何来形容英雄的红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以何应钦为总司令的二十万蒋军入赣仅半个月,毛泽东指挥红军激战七百余里,歼灭敌军三万人,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大围剿。词中“横扫千军如卷席”,则形象地描绘出红军战士大破敌军的英勇气势,那真是所向无敌,因为红军战士一个个像汉朝的飞将军李广一样。李广,古之名将,大英雄也。《史记·李将军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 汉之飞将军’。”凡英雄者,则为才能勇武过人者也。“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唐·卢纶《塞下曲》)就是对李广引弓射虎,羽竟入石的赞美。汉家诗天子王昌龄则在《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谈到了山,使我们不禁想起毛泽东在《十六字令》其二所述:“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在毛泽东诗词中,红军不仅勇似李广,而且,红军的勇敢气势能翻江倒海。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因为时代需要英雄,时代也呼唤着英雄。当年的红军就是顺应时代,应运而生的英雄。而毛泽东则是那个英雄时代的杰出代表。

    四、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

      凡英雄者,有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此乃真英雄也。古人又云:“英雄者,威武不能屈其节,贫贱不能移其志,富贵不能淫其心。”其中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在《忆秦娥·娄山关》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词曰: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红军被迫长征以来,连月征战,减员甚巨。其中较残酷的战役有血战湘江、血战土堡、血战娄山关。红军将士的鲜血洒遍了征途路上,仿佛把西天的残阳都染红了。而且仓促转移,南方数省的根据地丢失了,苏维埃政权的家当丢失了,十万中央红军在长征后仅存万余,也可以说枪杆子也即将丢失了。重新掌握红军指挥权的毛泽东和他的红军将士何以为之?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将或大英雄,无论是谁面对此情都会有英雄末路的苍凉之感,不然,力拔山兮气盖势的项羽何以在乌江边拔剑自刎。一统北中国的大英雄曹操,被火烧战船后,八十三万大军仅有二十七骑,败走华容道后何以痛哭而不能抑。毛泽东临危受命于败军之际,力挽狂澜于艰难之中。看毛泽东的英雄之所为:不要说雄关(指蒋介石政权)坚固如铁,你阻挡不了红军将士前进的脚步,只不过我们从头再起而已。这就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真正含义所在,这就是毛泽东面对艰苦卓绝的境地而不坠青云之志,并向长空发出的豪言壮语。毛泽东在红军遭受重大损失后,仍将大风起兮云飞扬,带领红军将士“擦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抖擞精神、重振旗鼓又要继续前行。

      毛泽东这种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终其一生。在1945年重庆谈判之时,国共两党实力悬殊尤巨,但毛泽东仍泰然而歌:“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由引上溯1925年,当时共产党还十分弱小,连军队都没有,但毛泽东却能勇敢地唱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他要问鼎中原,要与当时的政府平分秋色。几十年后,毛泽东夺得了政权,但国际反华甚嚣尘上,国内天灾人祸,毛泽东仍一如既往的唱道:“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毛泽东写这首诗时,当时国内国际的形势可以说是雪压冬云,万花纷谢,形势是异常恶劣的。毛泽东却发出如此的豪言壮语,这种冲天的豪气和英雄的气概,普天之下,也只有毛泽东才能为之。不仅如此,毛泽东在另首词中的豪情再次激越而发:“独有豪情,天际悬日月,风雷磅礴。”(《念奴娇·井冈山》)当时毛泽东已经七十多岁了,尽管岁月无情,诗人老矣,但他壮志不减,其豪情像天上明月般朗清,像风雷那样气势磅礴。这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才是英雄!

      这才是英雄本色!

      这才是毛泽东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

    五、潇洒自如的英雄形象

      毛泽东潇洒举世皆知,在他的诗词里毛泽东是如何潇洒的呢?在1925年,中国革命进入高潮,但在高潮中潜伏着巨大危机,而这种危机,在中国只有毛泽东能预见到。在一个深秋时节,毛泽东卓然独立于沙洲岸边,望着滔滔北去的江水,思考着中国革命的命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沁园春.长沙》)一个潇洒伟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就通篇来看,毛泽东虽然预感不久将至的危机,但心情并不悲观,反而有一种昂扬奋发的英雄气概。他把千百年来文人骚客笔下萧杀的秋色,点染成绚烂壮丽的图景,说明他有俯仰古今,包融万物的博大胸怀,具有这种胸怀的人是必具有英雄气质,而具有这种气质的毛泽东,恰又披襟迎风,独立江岸,凭栏远眺,其形象不可不谓之潇洒。

      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毛泽东潇洒的,在和平建设的年代毛泽东还是潇洒的。在古代大量的诗词中,竟没有一篇是以游泳为题的,但毛泽东就写过一首《水调歌头·游泳》,而且在词中还“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以六十三岁的高龄横渡长江,他奋力击水,冲开波浪,一路泰然自若。并且谈笑风生,在大江之中遨游,如同在小院中散步一样,显示出毛泽东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显示出毛泽东潇洒自如的气质。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就是一例:“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在该词中能表现毛泽东潇洒形象的是“乱云飞渡仍从容”。对于这句诗,历来注家分歧较多,其实很明白,乱云飞渡就是指险恶的环境,从容的主语就是劲松,就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晋潘岳在《西征赋》中云:“劲松彰于岁寒,贞臣见于国危。”当时国际上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动荡局面,而国内三年自然灾害。形势是极其险恶的,正可谓乱云飞渡之时,可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从容不迫,依然镇定。而且在镇定中倘有正义凛然的雄姿,和种凌然不可犯的英雄之气。

      最能体现毛泽东潇洒而含蓄的英雄形象的诗篇还是《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在该词中表现毛泽东潇洒含蓄形象的诗句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漫天飞雪时,在冰封悬崖之上,梅花凌寒傲放,这怒花梅花无疑是指中国共产党人。而当春天到来,百花齐放的时候,梅花不与百花争色,而是含笑而去。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广阔的胸怀和高贵的品质。词中梅花的形象是美丽的,境界是崇高的,举止是潇洒的,同时也是极其含蓄的。

      相比之下,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那是一种孤芳自赏的美丽。屈原在《离骚》中曾有“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他的心情和陆游则是一样的,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美丽。只有毛泽东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境界优美、高尚。梅花只与百花一样同为春光增色,而不争艳,满心欢喜地为春光喝采、欢呼。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美丽,也是一种英雄本色。

     

    2、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考证,伟大领袖毛泽东都是举世公认的时代巨人。从开国领袖到统兵大帅,从深邃的哲学家到文坛瞩目的诗人,他的政绩,他的才华,都彰显出他伟大的光辉形象,举国之间,无与伦比。尤其是他的巨人形象,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永远都是浓墨重彩,永远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毛泽东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留给人们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而我们在阅读和赏析毛泽东诗词的时候,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毛泽东巨人般的光辉形象。

    在毛泽东诗词中的巨人形象,是作者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塑造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而烘托出来的。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诗歌尤其是古体诗词与小说的区别在于:小说是通过细节描写,塑造出人物形象,而诗歌只能通过优美的意境来表现人物形象。由于毛泽东在创造古体诗词时,通常以豪放为主,充满了阳刚之美。因此,毛泽东诗词的意境多为雄浑而壮美。而雄浑又壮美的意境恰恰适宜烘托出巨人般的英雄人物。这正是为何在毛泽东诗词中鲜明地凸现巨人形象的原因所在。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许多民族都有巨人的传说,拉伯雷的《巨人传》就是一部高扬人性、讴歌人性的人文主义伟大杰作。书中塑造了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等力大无穷、知识渊博、宽宏大量、热爱和平的巨人形象。一般说来,我们也都认可这个关于巨人的定义。在中国历史上,从《史记》和《汉书》中,我们都能查阅到有关巨人的故事。在古代,我们第一个巨人应为防风氏,据孔子讲,当年大禹召集群神在会稽山聚会。防风氏因故迟到,被大禹一怒之下杀之。死去的防风氏其大腿骨恰与车长。可见,防风氏是一个硕壮无比的巨人。几千年风雨过后,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酝酿积淀,巨人形象逐步在人们心中形成。

    一、缚将鲲鹏

    毛泽东十分喜欢鲲鹏的典故,曾五次出现在毛泽东诗词中,成为毛泽东诗词创作中的主题意象:在遥远的北海之中,一条其大无比的鱼突然凌波而起,瞬间变成一只巨鹏,其鹏之翅如同天空一块大云,重阴布影,遮天蔽日,真是庞然大物也。可毛泽东竟要把它捆起来,那么捆鲲鹏之绳则何其长?人则何其大?且又何其勇?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毛泽东用传说中的巨大鲲鹏来比作“腐恶”的国民党反动派,那么缚鲲鹏者则是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表现了人民军队排山倒海和扭转乾坤的雄伟气概,也表现了毛泽东在貌似强大的敌人面前无所畏惧的无产阶级英雄主义精神。

    这一联句不但古典意蕴十分沉厚:一是“天兵”用典于东汉·班固《汉书·杨雄传》“夫天兵四临,幽都先加”;二是“长缨”语出有二,一则是东汉·班固《汉书·终军传》“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二则为南宋·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三是“鲲鹏”句典出战国·庄周《庄子·逍遥游》。而且毛泽东“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句,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值得嚼味:首先是说国民党反动派十分强大,绝非鹪鹩之鸟,非“万丈长缨”难以将此缚住。其次是说鲲鹏者,国民党反动派也,再强大,也强不过英勇红军,我们最终会把它打倒。因为我们能“唤起工农千百万”(《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而且是“百万工农齐踊跃”(《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再次,毛泽东在该词中所使用的鲲鹏意象,与前几次使用时向度不一,在毛泽东诗词中共出现五次鲲鹏之典,其它四次都是正面歌颂,唯独这次是作腐恶的意象,鞭挞的意象。

    二、降服苍龙

    一个勇猛无比的巨人,挥动万丈长绳,将鲲鹏缚住了。在《清平乐·六盘山》的词中,毛泽东还将缚住另一个宠然大物——苍龙。

    词曰:天高去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苍龙者,一说是青龙,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最尊贵的神兽。我国封建时代的帝王常以龙自喻,表明不同凡人。但毛泽东词中的苍龙,则是一种凶神恶煞。据《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因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地为凶方,故称太岁为凶神恶煞。同时,又有书记载,苍龙是太岁星即木星,木星大约十二年绕太阳一周,因此常用之来记岁,称为岁星。而苍龙乃东方七个星宿的总称,古时又常用星宿指称地域。所以从哪个方面,苍龙总是凶方恶源。在这里应该是指日本帝国主义。

    虽然毛泽东在该词自注中说:“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力要对付的是蒋而不是日。”可笔者认为:当时长征已经结束,这也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下的最后一首词。当时情况看,红军以后要对付的是凶神恶煞的日本帝国主义。驱逐日寇,还我河山,这从1931年9.18事变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心愿,毛泽东作为一代帝王,时代的伟人,在中国全面抗战即将爆发的前夕,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怎能预见不到?同时,苍龙又是东方星宿,以此来泛指日本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从写词时的环境来看,蒋介石依然在穷追猛打疲惫已极的红军,他一方面严令东北军张学良部、西北军杨虎城部进击红军,另一方面又责令蒋鼎文部虎卧潼关,伺机进剿。正如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对蒋介石的痛斥:“这一卖国贼营垒是中国人民的死敌,假如没有这一种卖国贼,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可能放肆到这步田地的。”

    毛泽东在词中把苍龙比作蒋介石也是无可质疑的。总而言之,当时的蒋介石也好,日本帝国主义也罢,都是虎狼成性的庞然大物。但是,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终会把这个庞然大物缚将来。正如毛泽东在后来所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凡反动的东西都在打倒之列。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打败了蒋介石这个鲲鹏,还打败了日本这个苍龙。后来在朝鲜战场上又打败了美国这个大老虎。在《清平乐·六盘山》中毛泽东说:“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充满胜利信心的英雄气概。而在五十年代的建国初期,毛泽东则明确提出:“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因此更具有必定胜利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在貌似强大的敌人面前,总是呈现出藐视一切敌人,压倒一切敌人,更强大于一切敌人的大无畏精神。这种巨人的精神正是无产阶级的英雄主义精神,是敌强我更强的形象,也是无产阶级的英雄主义形象。

    三、拔剑裁山

    昆仑山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从帕米尔高原起,沿新疆、西藏边界分三支伸向黄河、长江南北,余脉延至甘南、川北和青海诸省。就是这样一座大山,高耸入云端,绵延数千里,那真是庞大之极,其威猛之势无可比拟,也无可抵敌。可有人却要挥动宝剑,击向昆仑,并要把它分为三截。这世上谁有如此气魄和胆量。一个光辉的名字:毛泽东。毛泽东在《念奴娇·昆仑》词中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揽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毛泽东说昆仑之大:“横空出世,莽昆仑。”那莽莽苍苍的昆仑山,磅礴高大,超绝人寰。横空谓之大,出世谓之高,莽则为广野辽阔也,也兼有庞大原始之意。在几十万年中,它昂首天外,虎踞一方,阅尽人间沧桑。毛泽东又接着数昆仑之过:“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昆仑是我们古老民族的发源地,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摇篮,昆仑之功史不绝书。但它也有过,每当冰雪消溶之时,雪水顺势而下奔流万里使贯穿华夏的两条江河即长江和黄河洪水泛滥,以至祸害苍生。

    “人或为鱼鳖”句其古典意蕴极厚。《左传·公元年》:微禹,吾其鱼乎。意为如果没有大禹,我们都将变鱼了。而南朝梁·刘峻《辩命论》:“空桑之里,变成洪川,历阳之都,化为鱼鳖。”杜甫在著名的三吏三别之《潼关吏》中则说:“百万化为鱼。”上述引句都说明人因洪水突至而被淹死者皆曰之“化为鱼”也。毛泽东这里是强调昆仑山给人世间带来水患,是严正地指出昆仑山的罪过。

    既然昆仑因其山高积雪易化洪水给人们带来灾难,那该怎么办呢?就像晴天霹雳一般,忽然一个巨人振臂高呼:“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倚天抽宝剑”有两种解释。“倚天”是靠在天上,一是:一个巨神靠在天上抽出宝剑;二是巨神抽出靠天之宝剑。无论是人须靠在天上才能挥舞动宝剑,还是人挥舞着靠在天上的宝剑,都说明了剑大人高,或剑重人强,我国文人墨客 特别钟情于倚天剑,许多人咏之: 

      长剑耿耿倚天外 ——宋玉《大言赋》

      于是擢倚天之剑 ——李白《大猎赋》

      安得倚天剑,跨海击长鲸 ——李白《临江王节士歌》注一

      手中电击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 ——李白《司马将军歌》注二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辛弃疾《水龙吟》

    毛泽东诗词中之意为:一个人背倚半壁青天抽出宝剑,劈向昆仑山,昆仑山应声而断为三。这真是神勇至极,普天之下,再也无二。古人们拿着长剑只不过或杀个大鱼,或吓唬一个敌人,至多像杜甫在《戏题画山水图歌》所言: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得吴松半江水。可毛泽东则是长剑裁山,而且是裁人世间其大无比的昆仑山。且不言山何其大,裁山之剑何其利;挥剑裁山之人何其雄,仅这种气魄,这种壮举,这种形象,盖天地之间,只有毛泽东能想得到、写得出,倘有他人乎。毛泽东从1930年创作《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开始,他的军旅诗词突破写实的手法,采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从而使他的诗词变得大气磅礴,他的词风也变得更加豪迈雄浑。《念奴娇·昆仑》就是最好的例证。

    四、能上天入地

    毛泽东一生顶天立地,给历史留下一个伟大的巨人形象。而这个巨人形象是自始至终地反映在他的诗词中;在二十世纪之初,毛泽东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说:“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这就是巨人的胸怀。偌大的宇宙在毛泽东的眼中如同小米粒一般。这口气之大,亦非常人之语也!这是青年毛泽东所发出的豪言壮语。而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进入古稀之年的毛泽东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说:“小小环球,有几个苍蝇碰壁。”这地球之大,无边无境,毛泽东却在“环球”前用了“小小”修饰。宇宙和环球之所以小,那是因为人大,而且是因为人的心胸辽阔,志向高远,气魄雄浑。

    所以说毛泽东的巨人形象是终其一生的。尤其是1965年,年过70的毛泽东再次登上井冈山,五百里井冈,茫茫绿海,云起云飞,这是毛泽东通向帝王之位的发祥地。故地重游,激起多少往事:在这里当年敌军围困万千重,但我自岿然不动,其奈我何;在这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终致燎原;一时多少豪杰,在这里风云际会,上天入地。毛泽东挥笔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其中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充满豪迈之情的诗句,更足显毛泽东的巨人形象。

    首先,这一联句古典积淀极为厚重。“九天”即九重天。与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一样,而重霄九为倒装句,即九重霄,也就是九重天。

      东汉班固《汉书·礼乐志》:九重天。颜师古注:“天有九重。”

      在《孙子·形篇》:“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在《楚辞·离骚》中,“指九天以为正兮。”

      可见“九天”即九重天也。而“可上九天揽月”之“揽月”更是典出古人诗句,尤其是从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化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而李白在《把酒问天》诗中有“人攀明月不可得,月影却与人相随。”前者表达了李白诗兴飞扬之意,而后者则表达了李白的人生感慨。

    其次是毛泽东之“可上九天揽月”虽从李白诗意化出,但其境界高远,充满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豪气,非古往今来之文人骚客所能比拟也。多少人因明月之高洁,发出可望不可即的喟叹。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埋怨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南宋宋丰之《小冲山·花样妖娆柳样柔》有“无情月,偏照水东楼。”明代杨慎《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偏照高愁。”这些词人们从一方面承认并欣赏月光之美,但另一方面又埋怨月圆,只能远远地看着,根本不敢想去采摘,这是小儿女情肠。与毛泽东的思想境界大相迥异。只有晋代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比他们胆大一些:“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但仔细读来,心情依然是比较和婉,怎么比得上毛泽东的豪气。尤其是与下句“可下五洋捉鳖”一同联想。那雄壮的情怀,更是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深海之鳖乃鳌也,古书中有“临沧海以钓巨鳌”的传说。可以设想,敢于去钓且钓得海中巨鳌之人,其壮若何?则必定是巨人也。伸手可及即能摘星揽月者,其高若何,亦为巨人也。无怪乎毛泽东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说:“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这力道是惊世骇俗,一锄落下,五岭同晃,一臂挥出,三河齐动,果真巨人也!

    五、击水三千里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倚天抽剑击断昆仑的巨人,有挥舞万丈长缨缚住苍龙和鲲鹏的巨人,还有高与天齐揽月摘星、下海捉得巨鳌的巨人。总之,毛泽东词塑造了许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勇敢搏击的巨人形象,表现了中国革命及无产阶级战士的风采和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巨人形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灵魂和主旋律的象征。

    但当我们仔细阅读《沁园春·长沙》时,尤其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们除感到其中磅礴的王气,还依稀可辨其巨人的形象。这种形象已脱出远古神话中的巨人窠臼,而且能真实地感觉到,这才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诗人在江中以掌击水,水花激射,荡去的波涛竟阻住飞驰而来的快船。可以想见,波涛则何其大哉!波涛既大且猛,击水者则何其巨也!尤其是毛泽东在该句中暗用祖逖中流击楫之典,使人们在仰慕巨人者之高大威武形象后,更平添一种对英雄者的气概和精神的钦敬之情。毛泽东对祖生是非常敬佩的。在《七律·洪都》中有“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东晋将领祖逖,青年时行侠仗义,闻鸡起舞。在公元313年,上书北伐,被晋元帝任为奋威大将军,率部渡江,船至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在《晋书·祖逖传》中:“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我们之所以尤为喜欢“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词句,就是因为它表现了毛泽东少年许国昂扬奋发的英雄情怀。因此,这是一个英雄加巨人的形象。

    如果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不足以显示巨人的勇猛和高大,那么,在《沁园春·长沙》的作者自注中尚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到少年人的英雄豪气,一个巨人在大江之中,挥手之间,洪波乍起,不仅挡住快船,而且余势所至,竟达三千里之遥。这里面的三千里,无论是将水击出三千里外,还是巨手挥出,三千里外的江流为之震动,都说明了击水者力大无穷。力大无穷者,巨人也!

      也正因为巨人的高大雄伟,所以在人们眼中极大的物象,于他都是不屑一顾:譬如绵亘在赣粤湘桂四省之地的雄伟的五岭、盘踞在滇黔之间的乌蒙大山,在他看来尤如细碎的波浪在小河中闪动,尤如小泥丸子在地上滚动。这普天之下,谁人气魄如此之大?毛泽东!只有毛泽东!因他在《七律·长征》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六、 与天公比高

    许多毛诗学大家们对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欲与天公试比高”句的解释大都相若,或曰“在茫茫大雪的覆盖之下,那婉延起伏的群山,像银色的长蛇在舞动,那绵亘远去的高原,像白蜡似的大象在奔驰,这山,这原,在远望中一直连接着无尽的天际。”或曰:“(诗人)登高望远,一直望到山和高原跟天相接,这就感到山和高原与天比高了。”与其说群山与天比高,倒不如说是人与天争雄,是人的雄心与壮志与天比高下。

    因此就有了两种解读:

    一是发表时的心态。毛泽东要与蒋介石一比高低,而且是在谈判桌上一比高低。因这首词首发于1945年国共谈判时的重庆,据有关资料载,毛泽东在飞抵重庆的飞机上修改并重抄了这首词。在这特定的时刻和事件上,毛泽东想到的是什么?国共两党的魁首、二十年间的老对手、老冤家;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殊死的抗争。诗人焉有闲情去写山、原与天相连,与其说是高山、高原与老天争高下,倒不如说:我就要和你当权者蒋介石争高下,鹿死谁手,殊未知也。这是一种雄心壮志和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是写作时的心态。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陕北高原和群山中与蒋介石的部队周旋。1936年在陕甘边界,不是有张学良的东北军吗?不是有杨虎城的西北军吗?在潼关不是有蒋鼎文的中央军吗?我们再较量一下。虽然当时的红军与国民党相比处于劣势,但是毛泽东率领的英勇的红军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能战胜敌人,最终打败蒋介石。这是一种冲天的英雄豪气。

    在即将与当时最高统治者即皇帝谈判时,说出“欲与天公试比高”这种气魄,这种胆识,这种形象,不都是足以说明毛泽东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吗?就是从毛泽东写此作时的情况来分析,也依然是一个英勇无畏的巨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只有万余兵力,而周围数十万大军环伺于前。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写诗言志,竟然欲与天公试比高。这种英雄气概也只有敢于战天斗地的巨人才能具备这样的气质。

    ‘头一看,离天只有三尺之遥。这就是毛泽东在《十六字令》所描述的。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另外,毛泽东不仅抽倚天宝剑,斩截昆仑,而且还挥剑刺天,其剑之利,将青天刺破,剑竟未残。然刺破青天者,非剑之利也,乃人之高大与勇猛也。一个高大勇猛之人,在挥剑刺破青天,真乃巨人也!

     

     图片02.png

      2013年12月,作者耿汉东先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大会上发言 

     

    【作者简介】耿汉东,安徽省淮北市人,大学本科。先后供职于中共淮北市委宣部和淮北日报社。喜欢读书,敬畏文字,己创作出版15部作品,主编6部诗集。现为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淮北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