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说:“你把精力放在什么地方,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看来,我应该被称作一个读书人。人生有很多重身份,在家里,是父亲、丈夫、儿子,在单位,是同事、朋友、负责人,每一重身份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唯独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身份,让我感到真正的自在和快乐。
我和书籍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大概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小孩一样,是一本小小的《唐诗三百首》。“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诗歌里的景色、人物,好像是我熟知的村庄的景色、叔伯们的样子,却又是更加美好的存在,诗意和现实,共同构成了我童年的底色。后来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王侯将相、贩夫走徒渐入眼帘,读《格林童话》《鲁宾逊漂流记》,世界之大尽收眼底,这些书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间,滋润了后来的人生。凡有所读,皆成性格。童年时期读的书,是在不断发现更大的世界,认识更好的自己,那是懵懂纯粹的读书时光。
“对既学来的感到用之不足, 对未学来的感到求之不尽。”这是我青年时期的读书写照。“出名要趁早,如果来的太晚,快乐也会变得不那么快乐。”这是张爱玲对我当时浮躁心理的描述。“年轻人,你的问题就是想的太多,而书读的太少。”这是杨绛对我当时速成思想的批判。“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苏轼对我读书行为的肯定。“除了真理,我什么都不崇拜;为了真理,我什么都可牺牲。”这是马克思对我读书意义的阐述。在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一本重要的书、一些重要的观点给我指引。青年时期读的书,被强烈的好奇心驱动,总想在书本中寻找世界的真相,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是野蛮生长的读书时光。
“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走上领导岗位后,我对未知的事情产生了更加强烈的疑惑,对特定的问题有了更加强烈的兴趣,为了解开心结,我开始更加有针对性的读书。为了理清历史发展的规律,我通读《万历十五年》《历代政治得失》等图书;为了探寻党史军史的轨迹,我精读《苦难辉煌》《毛泽东年谱》等著作;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我泛读《从0到1》《大数据》等书籍;为了提高战略思维层次,我选读了《盛世危言》《大国的兴衰》等名作。“百战归来再读书。”这些年来,我历经多岗位锻炼,深感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再读书,只为开启更高的人生智慧,拓展更宽的眼界思维,塑造更好的人格品质,这是拨云见日的读书时光。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读书带给人的精神享受,是其他事物不能比拟的。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说,“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确,读书足以让人摆脱内心的贫乏、生活的沉重,更加能够感受生活的美好、自然的馈赠。那些顶尖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军事家,都有很高的文学素养,爱读书,给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开启了更多的可能性。诚然,世上有很多的学问,不一定立刻有用,却是你应该知道的,仅仅知道就很重要,这是返璞归真的读书时光。
借用古龙的一句话:爱读书的人,运气通常不会太差。我以我的人生为大家推荐读书。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