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网

太极序、结构及运动方式(文/王圣贤)

作者:王圣贤    时间:2022-10-21
 二、邵雍的“O”和朱熹和“∽”皆不通

邵雍的伏羲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方圆图具有标志性意义,在此之前,没有人见过“伏羲先天图”。邵雍《皇极经世书》载,他根据《说卦传》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推演而来。其序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由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邵雍的儿子邵伯温作《易学辩惑》,列出了邵雍的的学问传承:陈抟—穆修—李之才—邵雍(《话说太极图——“易图明辩”补》作者:李申,知识出版社,1992)。学问传承和创新图示虽有关系但并不能说明此图非原创。此图名为先天,涉及到本元,因此,分析就从伏羲先天图开始。

郭彧先生在“谈邵雍先天心易的思维模式——兼谈《H自组织理论》”一文中认为,邵雍《观物外篇》说:“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姤,是以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姤也”,因此,邵子所作的伏羲先天八卦(六十四卦)圆图(小和大)称为“O”形模式。朱熹在《文公易说》说“须先将六十四卦作一横图,则震/巽、复/姤正在中间,先自震/复而却行以至于乾,乃自巽/姤而顺行以至于《坤》,便成圆图。”故朱子所作圆图称为“∽”形模式。“∽”形只能顺逆各半,不能逆知四时。因此,朱熹晚年有惑:“圆图又只一半逆,不知如何”。

朱熹“∽”形模式依据的是邵雍的“由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

邵雍的“O”形模式依据“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姤,是以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姤也”。

按照郭彧先生的理解,邵雍“O”形模式的转法:从坤到震,从震到乾,从乾到姤,从姤到坤。这是平转,即在一个平面上顺时针转了一圈。平转,简单机械,周而复始的重复回到原点。这不一定是邵雍的本义,否则,邵雍也画不出来具有二进制原理的伏羲先天八卦图(后文有具体的论证)。当然,也存在一种可能,邵雍的图是通过部分正确的理解而画成,图虽科学,但邵雍自己并不全部理解其运动方式。这一点从他的“由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就能看出来,震至乾是顺,巽至坤也是顺,并非逆。如果要逆,只能是从坤到巽。朱熹正是根据邵雍的描述来转的。阴阳同时转,虽转出来一个圆,却是阴阳各只转了半圈。“∽”形从两点(震、巽)同时转,终点也是两点(乾、坤)。“∽”与“O”形虽有不同,但其平转的运动性质相同。

平转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仅局限在一个平面上的转动,少了一对空间的方位,形不成三维空间。所谓八卦的四正、四隅只是表现在一个平面上八个方向,没有空间里上下的位置和高度。显然,平转不是正确的八卦运动方式。因此,“O”形模式和“∽”形模式皆不能表现和描述太极的运动方式。这样就存在着两种可能:1、邵雍的伏羲先天八卦图、序不对。2、邵雍的伏羲先天八卦图、序正确,但其正确的运动方式没有被解读出来。而莱布尼茨已经证明了邵雍的伏羲先天八卦图具有二进制原理,所以,只有第二个可能成立。

朱熹想兼容先天八卦位和后天“现象规律”之“动”,“由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显然有“帝出乎震……成言乎艮”的意思,因此,才有震、复和巽、姤同时上下转动,结果尴尬了,各自只转半圈。天道与地道虽纯阴纯阳的上下分离着,但世间万物都是阴阳同居一体之内。因此,朱熹的从震、巽同时运动有合理性,但朱熹因受到“O”形圆图和平转的限制,被局限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思考三维立体的转动,晚年的困惑必然产生。邵雍虽推理出正确的伏羲先天太极方圆图和序,但并没有准确的描述太极八卦的运动路线和方式。邵雍的伏羲先天八卦图是根据孔子《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推演而来。这四句话给定了八卦之间重要的关系,但仅靠这个四句话是无法推演出来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因此,《说卦传》中肯定还有重要的依据。(之三)

 

 

相关阅读

国风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guofengc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