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网

楼外楼

作者:网轶    时间:2016-10-02
 

 

杭州楼外楼菜馆是一家名闻中外、有160年历史的名餐馆。它坐落在美丽西湖的孤山脚下,与西湖风景中的一些很有名的自然和人文景点: 平湖秋月、放鹤亭、玛瑙坡、西泠桥、苏小小墓、六一泉、四照阁、西泠印社、俞楼、秋瑾墓、中山公园、文澜阁、浙江博物馆等为邻。楼外楼创建于公元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它的创始人叫洪瑞堂,是一位从绍兴来杭谋生的落第文人。他从南宋诗人林升的诗中取了三个字,把自己的小店取名为"楼外楼"。

2.jpg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楼外楼

  •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路30号

  • 性质

    传统菜馆

 
  • 创建时间

    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 荣誉称号

    中华老字号

折叠编辑本段名称来历

楼外楼菜馆始建年代有清道光、同治、光绪三说,一般多认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一说比较可靠。此楼业主是一位清朝的落第文人,名叫洪瑞堂。1.jpg他与妻子陶氏秀英自双亲亡故后由绍兴东湖迁至钱塘,定居在孤山脚下的西泠桥畔,以划船捕鱼谋生——因夫妻双双是从鱼米之乡的绍兴而来,在烹制鲜鱼活虾方面有一技之长。 楼外楼先是捕鱼虾选佳者烹制出售,后来想到西泠桥一带无饮食店,便在略有积蓄之后开了一片规模较小的菜馆,当初仅是一处平房,地处六一泉旁,位于俞楼与西泠印社之间。

菜馆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店主从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得到启发而取为"楼外楼"。

另一种说法是因菜馆建在近代著名学者俞曲园(俞樾)先生俞楼前侧,洪瑞堂就到俞楼请先生命名,曲园先生说:"既然你的菜馆在我俞楼外侧,那就借用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名句,叫做'楼外楼'吧!"这两种说法都为菜馆增添了文化情趣。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折叠解放前

“一楼风月当酣饮,十里湖山豁醉眸”这副楹联说的就是杭州西湖著名菜馆楼外楼。她坐落在景色清幽的孤山南麓,面对淡妆浓抹的佳山丽水。这座已有150多年悠久历史的名菜馆素以“佳肴与美景共餐”而驰名海内外。

菜馆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店主从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得到启发而取为"楼外楼"。另一种说法是因菜馆建在近代著名学者俞曲园先生俞楼前侧,洪瑞堂就到俞楼请先生命名,曲园先生说:"既然你的菜馆在我俞楼外侧,那就借用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名句,叫做'楼外楼'吧!"这两种说法都为菜馆增添了文化情趣。

楼外楼创建于公元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它的创始人叫洪瑞堂,是一位从绍兴来杭谋生的落第文人。他从南宋诗人林升的诗中取了三个字,把自己的小店取名为楼外楼。

最初的楼外楼 “仅是一处平房”,是一爿很不起眼的湖畔小店。但由于店主人善于经营,又烹制得一手以湖鲜为主的好菜,特别是他很重视与文人交往,使得在杭及来杭的文人雅士把来楼外楼小酌,作为游湖时的首选,因此,生意日益兴隆,名声逐渐远播。

1926年,已颇有财力的洪氏传人洪顺森对楼外楼作了翻造扩建,将一楼一底两层楼改建成有屋顶平台的“三层洋楼”,内装电扇、电话,成为当时杭州颇有现代气息的酒家,使其生意更为兴隆。在这期间,光临过楼外楼的文化名人有章太炎、鲁迅、郁达夫、余绍宋、马寅初、竺可桢、曹聚仁、楼适夷、梁实秋等以及蒋介石陈立夫孙科张静江等政要。

折叠解放后

1949年5月,杭州解放,楼外楼迎来了新的发展期,但至1952年下半年,也还只有员工14人。1955年,楼外楼申请公私合营被批准,使这家百家老店改变了私人小店的性质。公私合营后的楼外楼得到了政府和政策的大力扶持,各方面的工作都大有起色,特别是在恢复名菜特色上,更是成绩斐然。1956年,省人民政府认定杭州名菜36只,其中有10只就是楼外楼提供的。这10只名菜就是:西湖醋鱼、排面、叫化童鸡、油爆虾、干炸响铃、番茄锅巴、火腿蚕豆、火踵神仙鸭、鱼头汤、西湖莼菜汤。1980年,楼外楼被列入杭州市体制改革试点单位;1983年实行了承包;1984年民主选举经理;1999年9 月,进行了由全民所有制改制成国有法人和企业职工共同持股的多元投资主体的实业有限公司。这是百年老店在体制上的创新。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杭州加快了西湖整治步伐,使整个湖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楼外楼也先后六次,分别对各个餐厅、包厢以及大堂门面进行再上层楼的大装修。经过这番装修,楼外楼从外到里,从整体布局到细部结构都更好地体现了西湖的历史、地域的文化内涵,使人在此享受到美食美景的同时,又能自然地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和情调。

在这番装修中,楼外楼请东阳木雕大师陆光正为他们设计创作了一帧大型壁雕:《东坡浚湖图》。这帧壁雕有50平方米画面,85个人物,5个连成一气的五个场景,真实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九百多年前苏东坡率众浚西湖筑苏堤架六桥的全过程。这是东阳木雕中少见的精品巨作,气势恢宏,精美绝伦,令每一个到楼外楼的宾客,都会眼睛一亮,在大饱口福之前,先饱一番眼福。

简略回顾楼外楼的160年发展历程,最明确的就是一点,楼外楼的盛衰和杭州及西湖的盛衰密切关联的,是和杭州及西湖的餐饮文化的盛衰密切关联的;楼外楼的兴旺发达是建立在杭州及西湖的兴旺发达的基础上的。因此,楼外楼是一定要为杭州及西湖的更加繁荣而尽心尽力,在从161年开始的新岁月中,一定要更加努力,更有作为,再上层楼!

折叠编辑本段菜馆特色

素以“佳肴与美景共餐”而驰名的杭州楼外楼座落在秀丽的西子湖畔、孤山脚下。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一个半世纪来,楼外楼走过了艰苦创业、发展繁荣的不平凡的道路,如今已成为集工、商、贸为一体的楼外楼实业有限公司,并以令人瞩目的经营业绩、丰厚的历史文化跨进入了全国名楼的行列。9.jpg
“以菜名楼,以文兴楼”的楼外楼,先后迎来了不 计其数的历史名人,孙中山鲁迅郁达夫、竺可桢、马寅初丰子恺潘天寿赵朴初等都光临过楼外楼。

楼内各餐厅装饰典雅、环境幽美,设施齐全。菜肴不仅注重色、香、味、形、质,而且讲究品种多样,除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叫化童鸡、宋嫂鱼羹、东坡焖肉等传统名菜外,还有一大批风味特色菜。

“西湖醋鱼何处美,独数杭州楼外楼。”杭州人有种习俗,凡有宾客,必到楼外楼品尝杭菜风味。外地游人玩西湖,不上楼外楼,似乎没有真正领略杭州的美味佳肴。楼外楼,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是一家具有145年悠久历史的老店,她坐落于风景优美的孤山之麓,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山光水色之中,熠熠生辉。楼外楼,名厨云集,佳肴 迭出,西湖醋鱼、宋嫂鱼羹、蜜汁火方等风味独具一格,成为中外旅客所倾慕品尝的名菜。

新中国成立前,俞曲园、吴昌硕、孙中山、宋庆龄、鲁迅、竺可桢、马寅初、马一浮等名人都曾多次光临。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陈毅、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名人丰子恺、潘天寿、吴湖帆盖叫天、江寒汀、赵朴初、唐云等也多次临楼品尝名菜佳肴、题诗作画。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九次莅临楼外楼,廉洁朴素,公私分明,已传为美谈佳话;楼外楼还接待过西哈努克亲王等国家元首和众多国外贵宾,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折叠厨师介绍

宣启明——国家特二级厨师,中国烹饪大师

高征钢——国家特二级厨师

章俊——国家一级厨师

折叠编辑本段著名菜肴

西湖醋鱼、西湖一品煲、西湖醋鱼王、鲍鱼扣鸭、叫化童鸡、八宝满口香、宋嫂鱼羹、怪味脆皮鱼、东坡焖肉、龙井虾仁、蒜泥溜鳝卷、柠檬脆牛柳、虾爆鳝背、元鱼煨鸽、春笋鱼步鱼、干炸响铃、火童神仙鸭、蜜汁火方、油焖春笋、火丁蚕豆、西湖莼菜汤

折叠叫花童鸡

12.jpg主要原料:
嫩母鸡、肉丝、京葱、姜丝、葱段、猪网油、荷叶、盐、味精、辣酱油、山奈、八角粉、花椒盐。

制 法:
鸡从左腋开口取出内脏,去腿、翅主骨洗净,用山奈、八角粉、辣酱油、酱油、白糖、绍酒、葱段、姜丝浸湿15分钟,将炒制的京葱肉丝塞入鸡腹, 先后用猪网油、荷叶、透明纸、荷叶将鸡包裹住,再用细麻绳捆扎后,涂上酒坛泥,入烤箱烘烤4小时。

特 色:
鸡肉酥嫩,香气袭人,别有情趣。

折叠西湖醋鱼

13.jpg主要原料:
草鱼、姜末、酱油、绍酒、白糖、醋、湿淀粉。

制 法:
草鱼饿养活杀,刀工处理,锅内放水,以能淹没鱼身为度,沸后入鱼煮将熟,沥去多余的汤汁,留少量原汁,入绍酒、酱油、姜末,将鱼捞出装盘,锅内再放入白糖、醋、湿淀粉勾芡,淋遍鱼身即成。

特 色:
色泽红亮,酸甜鲜合一,鱼肉鲜嫩,有蟹肉滋味。

折叠西湖一品煲

主要原料:15.jpg
水发鱼翅、水发刺参、干贝、鲍鱼、鱼肚、火腿、肚尖、鹅掌、冬笋、花菇、葱结、姜块、高汤、调料。

制 法:
鱼翅用高汤煨绵,干贝加水蒸透,刺参、鱼肚、肚尖、鹅掌焯水。锅内放猪油,下葱姜煸香,烹绍酒,下高汤,放入刺参、鱼肚、肚尖、鹅掌、鲍鱼,煮沸后移小火煮半小时。取大炖盅1只,放入冬笋、花菇、高汤,把锅内的肚尖、鹅掌、鱼肚、刺参盛入,再放干贝、鱼翅、火腿末、葱结、姜块,加盖用桃花纸密封,用微火炖透,去葱、姜,加味精即成。

特 色:
酥糯柔滑,汤稠味醇。

折叠宋嫂鱼羹

主要原料:20.jpg
鳜鱼、熟火腿、熟笋、香菇、葱、姜、熟猪油、鸡蛋黄、盐、绍酒、味精、胡椒粉、生粉。

制 法:
鳜鱼取肉,用盐、酒、葱段、姜片稍渍后,旺火蒸熟,将鱼肉拨碎成片状,除去皮、骨、葱姜,起葱油锅,入清汤煮沸,落酒、笋丝、香菇丝、鱼肉和原汁,再加盐、酱油、味精勾薄芡,沸后淋入蛋黄液,入醋及熟猪油,用手勺推勺,装入汤盆,撒上熟火腿丝、葱姜丝、胡椒 粉即可。

特 色:
鲜嫩滑润,有蟹肉滋味。

折叠马寅初与“楼外楼”

著名学者、人口学家马寅初喜食东坡肉,他老家位于浙江嵊县,父亲是一位酿酒商人,常用自家陈酿烹制五花猪肉,味道鲜美异常。马寅初回忆说,11.jpg父亲是一位好烹饪的人,做出的东坡肉肥而不腻,香滑适口,甜一些则嫌腻,咸一些则嫌干,水放多了则烂不成形,放少了则老不适口。后来马老去了北京,下馆子必点东坡肉,但总是吃不出家乡父亲的味来,相传,马老应邀去仿膳吃饭,对东坡肉赞不绝口,到后来不过瘾,甚至用手抓着吃,因此仿膳饭庄便推出一道菜名为“手抓肉”。其实,马寅初最喜欢的还是“楼外楼”里的东坡肉,年轻时他曾连续三天在楼外楼吃东坡肉,列为饮食之最爱,甚至在“文革”期间写文章怀念“楼外楼”里的东坡肉。

 

 

 

责任编辑:何妹

 

相关阅读

国风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guofengc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