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网

中医水路养生专家李卫东上海滩义诊药王槌

作者:    时间:2021-01-18
 

药王槌起源:

追根溯源,药王槌疗法源自振梃疗法、点穴疗法和锤击疗法的综合。振梃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北魏时期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的《易筋经》。到了清代的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医宗金鉴·正骨手法·外治手法篇》中也有对振梃疗法的描述。在《少林拳术精义》一书中,也有用木槌、木棒等练打功的记述,故深受习武者的推崇,被看作练武之人强身壮体的必修课程。

经过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改良,采按摩、点穴、正骨等手法之长,综合了振梃与锤击,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而成的一种用槌振动敲打治疗疾病的方法。孙思邈被后人尊称为“药王”,故其使用的槌疗方法也被后世弟子传承者称为“药王槌”,因其使用方法之巧妙、灵活,历代传承人皆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下来,不立文字记载。

药王槌疗法采用特制的振击槌、木板,通过对病患处或相关经络和穴位进行敲打,能起到疏通经脉、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排毒化滞、平衡脏腑、调和阴阳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叩击受伤的软组织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有利于组织的新陈代谢。

药王槌疗法是医者一手持振击槌,一手将木板对准所击之特定部位,用振击槌敲打其顶端,手法之轻重缓急,以示治疗之补虚泻实。主要用于:速效者有腱鞘囊肿(筋聚、筋凝)、扭闪伤、落枕;显效者有软组织慢性损伤、关节痛、肩臂痛、腰背痛、骶髂关节劳损、髋关节劳损以及膝关节劳损等;有效者有感冒、头痛、眩晕、心悸、失眠、肋痛、胃脘痛以及腓肠肌痉挛等。

关于振梃疗法的古书记载:

《医宗金鉴》、《伤科汇纂》均有记载:凡头被伤而骨未碎、筋未断,虽瘀聚肿痛者,皆为可治。先以手法端提颈项筋再用布缠头二、三层令紧,再以振挺轻轻拍击足心,令五脏之气,上下宣通,瘀血开散,则奔心,亦不呕呃,而心神安矣。若已缠头,拍击足心,竟不觉疼,昏不知人,痰响如拽据,身体僵硬,口溢涎沫,乃气血垂绝也,不治。

 d58532f1d3ee5337b9e0ede7be92c25.jpg

药王槌使用原理:

一、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可见疏通经络是治百病的核心所在!

气血不通直接影响身体各个部位,各个器官的血液供给,特别是肌肉的血液供给。人体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肌肉,肌肉连接包裹着身体骨骼,身体肌肉和骨骼包裹着身体神经,包裹着身体内脏。身体四肢运动,机体神经调节,内脏器官活动,都离不开肌肉。如果肌肉萎缩变形,产生牵拉,肌肉就要影响骨骼;如果肌肉粘连,产生堵塞,肌肉就要影响神经;如果肌肉紧绷变硬,经络不通,肌肉就要影响内脏。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亚健康状态下,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肌筋膜,就要有相应的“疼痛”表现。使用药王槌疏通经络,祛除“疼痛”主要是通过对肌肉,以及相关肌筋膜的“病痛点”进行槌击敲打,就可以快速散开肌肉,相关肌筋膜的病理堵塞,解决肌肉,相关肌筋膜的酸、麻、胀、痛。

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都不足。槌击敲打经络,好血将至,淤血可除。

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槌击敲打,可引气血过来。

胀:表明气很足,但不是清气,而是浊气有余,这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槌击敲打,浊气自会排除。

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痛的血瘀,槌击敲打可以散开淤血,引好血过来,疼痛祛除。

药王槌主要是通过以物传力的方式能快速的打通体内的淤堵化解顽固性的堵塞,使病灶上的结节得以疏散,粘连得以解除,畅通血液循环,疏通血的通道,使得经络畅通,恢复身体健康。

9f35abd40219b442fcb1e610735743c.jpg

二、调正脊柱

人体脊柱的颈椎、腰椎、骶骨、尾椎等,每个位置都跟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大量临床科学研究证实:80%以上慢性疾病都与脊椎错位、脊神经被压迫有关。而得了疾病的人,几乎没有人去找过疾病的真正原因——脊椎错位,即便是医生自己也知道的不多。人体有31对脊神经通过脊椎骨与五脏六腑相连,脊神经支配全身器官的功能,脊椎错位、侧弯会压迫脊神经,导致神经信号传导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器官损伤和器质性病变,而形成慢性疾病。此外,脊柱侧弯,不仅影响形体之美,导致高低肩、长短腿、驼背,还会使胸腔容积减少,直接挤压心肺,影响心肺的功能,导致心肺疾病。药王槌疗法能轻松的对脊柱方面进行复位,其临床上主要就是用于纠正脊柱骨架结构的移位紊乱而引起的脊柱相关病。

脊柱是人体的生命线,一旦发生损伤,就会有相应病症出现,危害人体健康。使用药王槌,通过力的作用,刺激相关位置,使之恢复正常。

三、正骨复位

相比于正骨手法而言 ,传统的按摩正骨手法放松需要耗费的时间人力,通过使用药王槌的方式来进行调理是可以完全替代的,药王槌通过敲击错位点、凹凸点等就可以起到一个正骨复位的效果,这样大大的减少治疗的难度,只需要掌握力度和敲击的方式就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俗话说“筋柔骨正”,采用药王槌的方式对骨头相关部位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进行一个放松治疗,这样就能极大的缓解疼痛感,达到治疗的效果;再者,药王槌还能对脊柱进行诊断治疗,通过敲击阳性点的方式来纠正小关节错位,让脊柱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

四、刺激穴位

点穴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是医者根据不同病种和病情,在患者体表适当的穴位或特定刺激线上,用手进行点,按,掐、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使体内的气血畅通,促使已经发生障碍的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因这种方法,主要是在人体穴位上用手指点、按,所以叫做“点穴疗法”。然而,点穴需要使用到手的力度才能刺激到穴位,而药王槌可以替代手来刺激穴位,不用花费大力气才能完成点穴,并且更加容易渗透穴位,起到很好的点穴效果。

 b2e3f485471fc1bab97c6621449ffbb.jpg

药王槌的故事:

孙思邈(541年-682年),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传说,孙思邈在京城长安,长期居住于光德坊,把居所变成一所医院,他除奉诏常为高宗李治诊疗之外,还广泛地为各界人士以及外国使节看病,名扬天下,众多患者慕名而来。有一天,来了一位走路一边高一边低并且有点驼背的公子,请孙思邈为他调正,孙思邈诊断后,并且摸到他的脊柱是弯弯曲曲的,这就是导致走路高低的原因。孙思邈便为他按了几次,还是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一天,孙思邈在院子里看到一个木匠,正在用一个槌敲打木块,组装一个柜子,孙思邈突然茅塞顿开,想起了前几天来调理脊柱的患者,觉得可以用槌的方法来给他敲正,用木槌敲打木板,通过板的作用力传导到人体,这样会比按摩省事省力,孙思邈便找来了一个木槌,并且做了一块适合人体骨骼尺寸的木板,等到患者再次来找他按摩的时候,孙思邈便使用槌击的方法,果然有效,一次就把患者的脊柱调正了。从此,孙思邈便开始探索用槌代替手的治疗方法,并且结合了振梃、点穴等疗法,融入易经的术数以及道家的心法,独创了一套玄之又玄、行之有效的医术。后来,便把这个槌击的方法、心法教给了弟子,并要求弟子们出去要常常配备一把木槌和一块板,成为孙思邈门下弟子的一大治疗特色。后来,传承槌击的弟子们为了纪念药王,便把这个工具称为“药王槌”,并且通过药王门将此技术传承下来,经过一代代传承人的探索、创新、发展,赋予了药王槌更多的功能,目前发现药王槌可以调理一百多种疾病。

药王槌疗法虽系按摩、点穴、正骨等手法发展而成,但有别于上述诸法,它有音响寓于其中,与手法之补泻相互起作用。所选之振击部位,多为痛处及诸节旁凹陷处。又人体之构成外有形体百骸,内有五脏六腑,和精、神、气、肉体通过经脉构成统一整体,运用手法之补泻振击四肢百骸,所击之处振出之振幅直接作用于气血,又击出之音响经听觉传导直接作用于心神,故振击与音响相合,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舒筋活血、软坚散结、调和营卫之作用。

7b3b213953c7f7ff2545fde2868fd1c.jpg

当代药王槌传承人:李卫东,拜师药王门49代掌门人张东拯。

张道长为安徽萧县人,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祖父学习家传正骨,深受祖父的影响,热爱中医文化,为了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在终南山药王门隐修道医十余年,成为孙思邈第49代传承人,并且有幸得到药王槌的真传,在药王槌的基础上挖掘、创新,把药王槌发挥得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张东拯深受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思想,十年如一日,全国各地为患者进行义诊,义诊过程中坚持使用药王槌为患者调理各种肩颈腰腿疼,立竿见影,几乎被药王槌敲过的人都感觉非常神奇,非常舒服,被许多人称为“当代药王”,张东拯立志要把药王槌发扬光大,使更多人从中受益,恢复身体健康。

李卫东先生自幼研习中医,自创水路养生学,被业界尊称为中医水路养生创始人。李先生拜师学习药王槌后,更是如虎添翼,深的张道长喜爱,倾囊相授,尽的真传,列为50代嫡传大弟子。

 

药王槌适应症:

⑴ 各种关节痛: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网球肘等。

⑵ 软组织损伤性疼痛:外伤性扭挫伤、肩胛内角肌损伤、梨状肌综合征、慢性腰腿痛、颈肩综合征等。

⑶ 瘫痪型疾病:脑血栓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开颅术后瘫痪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臂丛神经挤压综合征等。

⑷ 亚健康类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肥胖症、失眠、痛经、月经失调、乳腺增生症、遗精、阳痿、早泄、黄褐斑、青春痘、胃肠功能紊乱、便秘、慢性腹泻等。

⑸ 某些疾病的辅助性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胃脘痛、慢性胆囊炎、早、中期脂肪肝、高血脂症、高粘血症、高血压、早期Ⅱ型糖尿病等。

药王槌禁忌症:

⑴ 各种急性渗出性、化脓性皮肤病。

⑵ 各种急性传染性疾病。

⑶ 各种有出血倾向的疾病。

⑷ 各种良性、恶性肿瘤,肝脾肿大。

⑸ 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

 

 责任编辑:孙克攀

相关阅读

国风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guofengc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