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网

古运河畅想

作者:王成志    时间:2020-07-29
 

 

隋时的明月,照亮古运河的码头,当年的繁华,印证百姓的勤劳与辛苦。古运河是蜿蜒中华大地的水龙,凝聚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结晶。据史料载,在古代,陆路长途迁移,只能靠骑马、坐牛车和步行,要翻山涉水,行动十分艰难和缓慢。人类早就认识到,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许多。从地理上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南北则不行。具有创新意识的隋炀帝决定挖凿南北大运河,干脆把东西南北都用水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岂不是一盘大活棋。有了大运河,可以把整个中国国土真正地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王权范围,宛如揣在自己的怀中,牢牢地属于自己。在过去的历史上,还没有一帝王这么做过,真乃前无古人。

大运河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缓缓地流过祖国母亲的怀抱。养育几多华夏儿女,承载几多民族历史的渊博,流尽人世间几多酸甜苦辣!先有河,后有城镇,后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纯属拔地而起,沿河城镇的建立,意味着人口的相对集中,意味着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运输的,有搞搬运的,有收税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仓储的,有搞货物集散的,有做卖买的,有旅店,有饭店,有美人街,有唱戏娱乐的,还有学校一类的机构,总之,越聚越多,名气也越传越远,终成气候,在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大运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遥想当年,百万劳动大军挥揪舞铲,在荒凉贫瘠的土地上,做着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累了稍息在工地;困了石为床,土为被;渴了饮露;饿了餐果。一双双坚实的手臂;镌刻美丽的版图。没有瞻前顾后,只有信念支撑,南北通途,物丰国兴。治好水患,造福后人。祖先们想了,也这样做了。阴晴雨雪,寒来暑往,他们在奋力拼搏。无数尸骨堆成小山,成了历史的铁证。

      想当年帆船点点,“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

 

145d98717a1a54dec6614fa8508b37b.jpg

“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沿岸的百姓丰衣足食,柳江码头,联袂成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盛世的繁华已成云烟,如今的大运河,残垣断壁,尸骸残存。曾经的黄昏,大运河象硕大狭长的镜子映衬着夕阳的笑脸。层层金波在水面荡漾欢歌。沿岸人家枕河而居、临河浣衣幻化成小桥流水人家。古往今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妙文佳句。

  

古运河,您承载着黄金水道的盛名,留下了诸多的文化食粮,串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和与交流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曾几何时,大运河仿佛为丝绸之路接上了手脚,一方面把地中海周边和中亚的文化和中国内陆的文化链接了起来,辐射开来,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链接了起来,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成、巩固和壮大。此两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运河的挖凿而在后代大放异彩,结出具有深远影响的丰硕成果,并因此名扬中外。隋炀帝时代,大运河迎来了唐代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隋朝虽短,可是换来了唐朝的长治和极盛。隋代大运河基础打得好,唐朝在政策上稍做调整,立刻结出好果,无意中为辩证法的胜利增添了辉煌的一例。

现在大运河,一望无际的田野成了工业的聚集地,人烟稀少的河岸成了城市的一隅。两岸高楼拔地起,河上座座飞虹立;河边杨柳依依,河里桨声隆隆。您在新的世纪里焕发出更加年轻的生机。象一位慈祥的母亲,深情润育着中华大地。现在、将来、您的妩媚,您的缠绵,您的广博,您的豪放,定再次支撑民族奋起。

 

【诗人简介】王成志,濉溪县沈圩学校语文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淮北市作家协会会员,红杏诗社理事,热爱生活,热爱教育,教学闲暇之余,勤于笔耕,我手写我文,我手抒我心,不求轰轰烈烈,只求默默无闻。在《安徽青年报》《淮北日报》《淮北晨刊》《红杏报》及网络自媒体等发表教育新闻稿件及文学作品近20万字。

责任编辑:滕富生

 

 

相关阅读

国风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guofengc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