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共产党员,也是山东人,孩子的幸福比什么都重要。彩礼钱就量力而行吧。谢谢你!”今年4月的一天,在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所在地展览室里,一对操着山东口音的中年夫妻,拉着该镇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该镇“乡村小喇叭”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员陈文章的手,一连声地说。
图为陈文章在百姓说事点前讲述红色故事
红色故事化解矛盾
原来,临涣镇临南村小伙吴某,在外打工时认识了一位山东姑娘,两人相亲相爱,很快谈婚论嫁。姑娘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吴某家商量婚事,姑娘的父母提出来30万元彩礼要求,这让并不很富裕的吴家为了难。吴某父亲给陈文章电话,请他能到家中调解。陈文章正在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给来访者宣讲红色故事,便让吴某父亲带着姑娘一家前来,欲讲解结束后调解。吴某父亲按约带着姑娘和其父母来到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此时陈文章正好在一副老照片前讲述这个故事:这是山东老乡的支前大军,照片中的木制独轮车就是老乡们用来给前线战士们运送物资、粮食的小推车。一位不知名的老乡鞋坏了,赤着双脚,推着独轮车将物资送到阵地,四个脚趾都冻烂了,其实他推的独轮车上运送的就是棉鞋和军服,可从山东一路走来,宁愿冻烂双脚,也不穿送给解放军的一双鞋。。。。因为出发前他许下誓言,我是共产党员,一定要完成任务。。。。故事结束了,人群散了,站在人群后听完故事的姑娘父母,上前一把抓住了陈文章的手,出现了开头一幕。一旁吴某父母也十分感动地说:“就用不多的彩礼钱给孩子们置些农业生产资料吧。”一起可能酿起的彩礼纠纷,就这样在红色故事的宣讲中演变为新时代移风易俗的一段佳话。
“乡村小喇叭”响起来
说起茶馆调解延伸出的“乡村小喇叭”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陈文章说,2016年前后,他和王士宏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发现,在农村房屋、土地确权过程中,产生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型纠纷,深入调查得知党和国家的很多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理解、不了解;仅靠司法所的宣传,力量也不足。为此两人动意,利用茶馆这个广为人们所熟知的调解平台,发挥茶馆人流量大,受众多的特点,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和法治宣讲志愿服务。
刚开始,“乡村小喇叭”队员只有王士宏和他两人,后两人邀请了当地知名的“草根艺人”“民俗专家”等5、6人加入,并结合乡土文化,用老百姓记得住,听得明的大白话,宣传党的政策理论,效果很好。因临涣镇是淮海战役总前指所在地,也是皖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镇上还有后方医院旧址。“乡村小喇叭”又慢慢将这些红色基因融合起来,开展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名声渐渐响了起来。
宣讲中,“乡村小喇叭”队员们不仅注重内容的精度突破,还积极探索,总结归纳好方法,好经验,创新实施了“456”工作法即4项常态工作:送思想、送理论、送文明、送服务;“5字”工作法:精准“传”、跟进“讲”、大家“评”、上门“帮”、经常“送”;“6有”工作标准: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识、有专人负责、有课程安排、有效果评价、有保障措施。把理论宣讲常态化、规范化落到实处。
扶贫宣讲相得益彰
6月15日傍晚,临涣镇大高村村民王敬江将满满的一三轮车西瓜拉到镇上销售,初步估算一晚上可收入约在千把元上下。
10年前,王敬江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王敬江的第一个小孙子不幸患病,花了10万多元后,小生命还是夭折了。王敬江从此一蹶不振,在茶馆一坐就是大半天,田荒了,日子就更捉襟见肘了。在茶馆宣讲政策理论的陈文章见到了情绪低落的王敬江,遂主动找上前和他聊天,宣讲党的扶贫政策,举例乡邻脱贫致富的事迹,一来二去,王敬江燃起了生活希望,在村扶贫干部余晓冬的帮助下,承包了32亩地搞起特色种殖,做起了芝麻油生意。陈文章也有事无事就找王敬江,告诉他最新的扶贫精神和政策。“总之就是鼓励他振作起来,只要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陈文章道。俗话说:人勤地不懒。就这样在大家的鼓励帮扶下,2017年年底,王敬江一家脱贫,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没有你们的宣讲,没有扶贫干部的帮扶,我怕还在苦日子里熬着呢。现在儿子出去打工,儿媳妇在家带娃,我们老俩口去年一年挣了五六万元。全家人吃穿不愁,这是我以前不敢想的。”王敬江开心地笑了,脸上写满了希望。而收获了西瓜,王敬江又在盘算接下来的芝麻地、花生地和红薯地了,在脱贫奋斗的路上,王敬江也迎来了健康可爱的孙子孙女。
据统计,截至目前,“乡村小喇叭”已开展理论政策宣讲6760余场次,服务时长8300小时,受众13.8万余人次。并入选2020年度中宣部、中央文明委等部门和单位共同开展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名单,成为10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之一。
2020年,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王士宏当选为支部书记,他表示:党支部的成立将更加鞭策我们凝聚智慧,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方法,常讲常新,把党的好政策、好声音讲深讲透,送进老百姓心坎。
撰稿:张燕 王锦森
责编:孙克攀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