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爱书、读书、惜书。
幼年时苦于无书可读,现在想来,仍为憾事。那时偶尔得到一本书,无论何种文本,都会手不释卷,研读一番,于是,渐渐濡染于多彩书卷,质朴的少年心被书籍撩拨得不再平静,心灵深处慢慢形成一泓春水,一边陶醉在书籍的世界中,一边向往着大山以外的天地。
随着年龄增长,书在我的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读书的习惯沿袭至今,痴心不改。
爱惜书的习惯虽从小有之,但截止到高中毕业可供管理的书籍委实不多,绝大多数都是教材。反复学习的结果,教材虽理所当然变旧,可都工工整整,绝无破损痕迹。学期结束,用过的课本和作业本整齐存放于家中重要位置,一叠一摞,像我日渐长大的个头。直到现在,我的书柜里各类书籍摆放有序,阅读每一本书,都是夹上书签,绝不折页。我个人阅读虽无古人读书前“沐浴焚香”的虔敬,但习惯于手不干净绝不翻书。我想阅读的书,在书柜的哪个位置,轻车熟路;我要查阅已读过之书的相关内容,大约在多少页,也烂熟于心。已读过若干遍的书,里面有红笔写的注解、心得等,其表如新。每遇搬家,我最关心的是我的书。正所谓:护书如有洁癖,敬书犹如敬师,惜书累若珍宝。
诚然,不单是我怀有这般爱书惜书之情。从古至今,国人对书籍一直怀有虔敬之心,敬惜字纸的传统悠久。
小时候,老年人反复教育我们:“踏一字,瞎一世。”那时,随意将字纸踩于脚下,或者不小心损坏了书籍,回家都会受到家法处置。老幼妇孺皆对书籍怀有虔敬之心。可是,不知从何时起,校园里开始刮起一股“风”:高中毕业生高考前撕书,雪片似地撒下,以此形式与中学时代行“告别礼”,一些高校毕业生也有撕书现象不时被爆出。
按理讲,那些书本陪伴着这些学子度过了美好的青春时光,是其成熟的印记,堪称其成长的伴侣。书本不仅供给其知识的养分,更多的是承载了许多他们难忘的过去,留下一串串感恩的体验、奋斗的足迹。那为什么这些学子会把伴随自己美好青春的书本撕成“雪片”?
对此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毫无疑问,现代学生们的书“太多”,读“烦”了确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他们不是经典书籍读得太多了,也不是提升人文滋养的书籍读得太多了,而是从小到大久陷于为应付“新科举”的题山题海的“书”读得太多了。在他们心目中,“书”仅仅为升学的工具,与个人兴趣、志向离得较远。学生们整天埋头于此,不堪重负。久而久之,索然寡味,必然产生厌烦情绪。一旦完成某一阶段的学业,不把这些让他们有“包袱”之感的书本撕碎,似乎不足以释怀。
作者:任重,祖籍甘肃秦安,出生地甘肃会宁,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现居兰州,在某高校供职。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高级工程师,高级职业指导师,副研究员。主要作品有:专著《商论》《人论》,哲思录《寻梦莲花·心知录》,散文集《灵魂的花朵》,诗集《乡关》《向着一个立意》等。
责任编辑:许志刚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