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四 回
刘峙徐州集重兵 未曾开战阵先乱
上回说到,参谋总长顾祝同奉蒋介石之命,飞往徐州,布署新的作战计划,决定在徐、蚌之间与共产党决战。
《唱词》
好一个国军参谋顾祝同
奉命令急急忙忙离南京
蒋介石让他赶奔徐州城
顾祝同思前想后回家中
这本是军机大事担子重
耽误了两军战况罪不轻
大总统把我当成顶梁柱
遵命令保证任务能完成
这机会千载难逢用上我
定要为党国效力去尽忠
首先看徐州战况怎么样
加赏钱再让士兵向前冲
常言说有钱能买鬼推磨
穷光蛋无钱寸步也难行
打胜仗所有奖赏都归我
战死的完全都是冲锋兵
蒋介石国民政府大总统
他给我加官晋爵往上升
谁不想荣华昌盛千万代
我要为子孙富贵得安宁
尘世上争名夺利是本分
那一个敢说不为名利争
只要是一举歼灭共产党
我也能花名册上留美名
到后来我是国家大功臣
蒋介石也得把我当英雄
顾祝同思前想后做美梦
这小子自言自语笑出声
心暗想事关紧急不能等
顾参谋回到家里来辞行
简单的他把老婆安抚好
你看他出了大门向正东
早有人为他安排去机场
上飞机立马直奔徐州城
现在,我们先说说徐州,古名彭城,历来就是我国著名的军事要镇,当年楚汉相争之时,项羽曾在此城建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位于黄河、长江之间,是南京大门,是津浦、陇海两大铁路交叉点。东有大运河,南有淮河,形成天然防御体系。解放战争之始,这里就是蒋军最大的基地。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一直被国民党军队视为全国最主要战略要地。
自从济南解放后,徐州“剿总”就有两种作战方案,一直举棋不定。第一方案,以攻为守,即向北进攻,阻止解放军南下,以佯攻济宁,收复济南为目的。第二方案,向南退守,即放弃徐州,退守蚌埠,扼淮河而守,以加强南京外围防卫为目的。
这两个方案执行起来,究竟有多少把握谁也没有信心。执行第一方案,在济南惨败后,向北进攻,可能碰在解放军的钉子上,过于冒险,很可能造成进退不得的局面。
执行第二方案,退守淮河,凭恃淮河天险,拱卫南京,并伺机决战。蒋介石很欣赏这个方案。他说:“徐州已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不如守淮。”老蒋很迷信,历史上项羽败亡垓下,就是在徐州附近的沱河集,所以,老蒋深怕重演四面楚歌的悲剧。他常说:“徐州不是决战之地。”就是此意。 但是,撤出徐州政治影响太大,容易造成混乱局面,加之撤防而守,部署不易,如果解放军跟踪南下淮河,那局势更加危险。因此,蒋介石又认为:徐州为南京大门,决不可轻易放弃。这样,对于究竟是守徐州还是守淮河蚌埠,上自蒋介石下至徐州“剿总”,一直议论纷纭,莫衷一是。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是一个无主见的人,认为两种方案都行。唯独副总司令杜聿明,认为徐州兵力雄厚,趁解放军济南战役后正在休整,由武汉白崇禧部压制中原野战军东进,集中徐州主力兵团,向山东华野发动闪电进攻,以佯攻济宁而收复济南,来扭转徐州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个计划经蒋介石批准,白崇禧也同意配合行动。杜聿明为此亲自出马,指挥徐西之邱清泉第二兵团和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准备由商丘、砀山向济宁、兖州疾进;指挥在徐东之黄百韬第七兵团和李弥第十三兵团,由新安镇,八义集向北进攻,以配合邱、孙兵团在滕县附近同华野决战。一切部署就绪,定于10月15日行动。杜聿明为此夸口说:“只要刘伯承、陈毅部不能会合,对陈毅用迅雷不及掩耳之行动,以50万之众,有如泰山压顶之势,一战而胜是有把握的。”
《唱词》
剿共副总杜聿明
叫声年弟与年兄
大家不要生恐惧
听我给你说详情
共军解放济南后
大队人马在休整
枪支弹药都不齐
物资粮草也是空
兵困马乏走不动
只有慢慢往前行
赶路来到人又累
他指什么把咱赢
作战咱们计划好
准备捉拿共匪兵
我们兵强将又广
坚守徐州很轻松
现有精兵五十万
重赏之下出英雄
赏罚分明好办事
不怕共军来攻城
上来多少杀多少
千军万马一扫平
不管陈毅刘伯承
要想活命万不能
要是陈毅赶不到
首先干掉刘伯承
只要他们不会合
我有办法把他赢
守株待兔不费力
给他泰山来压顶
不让共军喘口气
下令我军向前冲
措手不及紧追击
这场战役咱必胜
可巧就在10月15日这天,蒋军失守东北锦州,辽西会战非常危急,蒋介石慌忙用无线电话,命令在徐州前线的杜聿明,停止徐州北进行动,并急调杜聿明赴东北指挥辽西会战。
杜聿明调走后,刘峙急得暴跳,大嚷道:“光亭走了,如何是好!北进谁能作主,谁能指挥前线部队,真是料不到的事。”说罢,一不做,二不休,让参谋长李树正,命令前线部队停止行动,原定计划暂缓执行,一面向南京何应钦、顾祝同报告,请示下步行动事宜,并要求派一副总司令去接替杜聿明的职务。
南京国防部长何应钦,在接到刘峙报告后,当即同参谋总长顾祝同商量,并在22日召集刘斐,肖毅肃、郭汝瑰等开会,专门研究杜聿明走后徐州的防御部署。会议结果,决定仍按杜聿明北进部署不变,拟定所谓“一点两线”(即以徐州为核心点,以徐东之陇海段和徐南之津浦段为两线)的防御计划,并提出:
一、提名调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宋希濂,任徐州副总司令。
二、建议由武汉白崇禧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剿总”协同作战,以对付刘伯承、陈毅所部联合攻势。
三,调华中“剿总”黄维第十二兵团,转用于徐州会战。
当天就此作战方案,命第三厅长郭汝瑰带到北平向蒋介石请示,而让国民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已经是国民政府国防部第三厅长的郭汝瑰竟然是中共地下党。
23日,郭汝瑰乘行政院长翁文灏的飞机飞往北平,到圆恩寺向老蒋请示。蒋介石当天就批准这个方案。10月24日郭汝瑰回南京,向何、顾做了汇报。何应钦一听大喜,一面电告白崇禧,要他准备统一指挥作战,一面用老蒋的名义,命令刘峙按照“一点两线”的防御计划实施兵力配备。这个“一点两线”兵力布署,大致如下:
在徐州东面:从徐州至海州、连云港,由驻新安镇的黄百韬第七兵团,驻八义集的李弥第十三兵团及驻海州的李延年第九“绥区”部队守备。
在徐州西面:从徐州至商丘,由驻砀山、黄口的邱清泉第二兵团及驻商丘的刘汝明第四“绥区”部队守备。
在徐州北面:从徐州至临城、枣庄,由冯治安第三“绥区”部队防守。
在徐州南面:从徐州至蚌埠、浦口,由驻宿县的第五十二军,驻灵璧的第十二军,驻睢宁的第一○七军,驻蚌埠的第九十军、第九十九军等部队防守。由郑州、开封等城撤退南下的孙元良第十六兵团,命其转至蒙城集结,以增强津浦路防务。
在徐州东南:从淮阴、淮安至扬州运河线,仍由第一“绥区”周岩部防守。
在徐州本市,有徐州“剿总”各特种部队和第七十二军余锦源部防守。
在徐州西南,驻河南确山之黄维第十二兵团,准备转用于徐州,作为机动兵团,以牵制刘伯承所部东进。
上述以徐州为中心的“一点两线”的守备体系,共部署蒋军4个兵团(即第二、第七、第十三、第十六兵团),3个“绥区”司令部(即第三、第四、第九绥区),二十几个军,50多个师,加上特种部队和地方团队,总共达60余万人马。
这样的兵力部署,就在广阔的淮海地区构成了一个丁字形的阵势。丁字的上一横,就是陇海路防线,丁字的下一竖,就是津浦路防线。在这宽约300多公里,纵深200多公里的防线上,刘峙打算以大兵团进行攻势防御,来对付解放军的攻势。
就在刘峙执行这个所谓“一点两线”防御战略的时候,10月28日国民党在东北辽西决战大败,蒋介石极为惊慌,电令何应钦、顾祝同在徐州立即改变“一点两线”的守备态势,并准备必要时放弃徐州,退守淮河,实行所谓“守江必守淮”的防御计划。
为此,何应钦在10月29日召开作战会议,提出老蒋的“守江必守淮”的作战计划,经过研究决定,徐州“剿总”只留两个军坚守,所有陇海路城市完全放弃,集中所有能够集中的兵力,置于徐州、蚌埠及津浦路两侧,做攻势防御作战,即所谓“徐蚌会战”计划。
10月30日,何应钦又召开国防部作战会议。白崇禧也由武汉来到南京参加会议。会上,白崇禧满口赞成由他负责统一指挥,并自动提出让他的桂系主力张轸第三兵团,在必要时也转用于徐、蚌会战。可是,到了第二天上午会议,白崇禧突然改变主意,坚决不肯负责统一指挥,并在当天飞回武汉总部,向蒋介石发了一份电报说:“刘(伯承)、陈(毅)两股未会合,华东由经扶(刘峙)对付有余,无统筹兼顾之必要,届时按情况调动兵力,均以大局为主,请释念。”
蒋介石接到白崇禧这个电报后,极为不快,眼看白崇禧在紧要关头拆他的台,气恨恼火,但迫于形势又没有办法,只好在当天急忙飞回南京。蒋回南京后,获悉解放军华野部已向徐州进发,故召见顾祝同商定改变徐州“一点两线”的守备态势,实行所谓的“守江必守淮”的作战部署,来对付解放军的攻势。
上述就是:在济南解放后,蒋介石及其南京统帅部,对于究竟是守徐州还是守淮河,是向北进攻还是向南撤守,不断改变作战部署经过。补叙一笔,不必多说。
再说顾祝同,在11月4日带领第三厅长郭汝瑰飞赴徐州。在飞机上,郭汝瑰忽然想起一个笑话,对顾祝同说道:“总长,我听到徐州刘总司令的一个笑话。”顾祝同笑了笑,说道:“什么笑话?”郭汝瑰说道:“我的僚友们说:徐州是南京大门,我们早应派一名虎将去镇守。不说一虎,也应该派一狗看门。现今派的是一头猪,徐州大门难保。总长,您说,这些人多么能损人啦!”顾祝同听后,一本正经地说道:“经扶(刘峙)是一个有名的‘福将’,派他到那里,那里就会化险为夷呢!”说得郭汝瑰连连点头,表示赞叹。
飞机不一会儿,就飞到了徐州。当即会见刘峙,告知来意。
11月5日,刘峙召集徐州“剿总”司令部的高级军官和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孙元良等兵团司令及到徐州参加会议的军、师长们开会。由顾祝同把老蒋的“守江必守淮”的作战计划及徐、蚌会战的兵力部署说了一遍。当天讨论部署完毕,顾、郭即飞回南京。
11月6日,由南京国防部正式下达蒋介石的命令,其兵力布署大致如下:
在徐州东面,原驻新安镇之黄百韬兵团,从11月6日起,按计划撤到运河车站以西大许家集结。原驻八义集李弥兵团撤归徐州。原驻海州、连云港第九“绥区”李延年所部,决定由海路撤至蚌埠,会同葫芦岛撤来的两个军,扩编为“第六兵团”,由李延年任第六兵团司令官,撤销海州第九“绥区”建制,加强蚌埠防务。
在徐州西面:原驻砀山、黄口邱清泉兵团撤归徐州。原驻商丘之第四“绥区”刘汝明撤出商丘,调至蚌埠驻守,撤销第四“绥区”,改编为第八兵团,刘汝明任司令官,加强蚌埠防务。
在徐州北面,原驻临城、枣庄、峄县之第三“绥区”冯治安所部向南收缩,集中于贾汪、台儿庄等地防守。
在徐州南面,已进至蒙城的孙元良兵团,立即由蒙城转进至徐州南郊集结。
在徐州西南,驻河南确山的黄维兵团,立即调往蒙城集结,掩护津浦路的安全。
这样一个守备部署,蒋介石打算集中5个兵团70多万主力于徐蚌之间。利用兵员,装备的优势,伺机同解放军决一死战。
哪知,就在徐州各处蒋军进行收缩调动之际,解放军华野和中野60万人马,按照毛主席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计划,从11月6日起,就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长达700华里的战线上,分兵13路向徐州战场国民党军队发起空前的大攻势。
这样一来,正在调动的蒋军就碰上解放军的多路进攻,犹如神兵天降,国民党军顿时大乱,前方不知后方意图,后方不知前方情况,纵横数百里的国民党防线上到处一片兵荒马乱的景象。
总之,徐州会战的序幕一开,蒋介石正在重新部署的70万人马就乱了阵势。
这真是:未曾交战阵先乱,
尔后步步走下风。
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