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百家 > 文苑荟萃
文苑荟萃
  • 新闻
  • 视频
  • 百人百事
  • 文苑荟萃
  • 梦见花鼓灯

    时间:2018-06-08 15:21:42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施福明

     


    微信图片_20180608151112.jpg

           昨夜我做了个梦,又梦见家乡的花鼓灯,梦境是那样的真切清晰。梦醒时分,我辗转反侧、独自思索,这可能与我对花鼓灯的今生情结太深吧。花鼓灯是我家乡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乡间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宋朝传入故乡至今,始终以华夏文明 的主体形象出现,屹立于世界舞蹈之林,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这些都印刻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人生的运行轨迹,往往是自己无法预料和把握的。怎么也没想到,年纪轻轻的我,会一下子得个脑梗。而正因为有了这种“想不到”,才有了与花鼓灯深层次接触的机缘,才有了更多不断读书学习和研究花鼓灯的机会。                                                                 

           小时侯,我是踩着鼓点长大的,听惯了鼓声一路成长,在人生的旅途中,与鼓结缘。童年时期,由于家庭贫困,玩花鼓灯是我们穷人家孩子解梦的最佳娱乐游戏,我学着翻跟头,爱吃苦头也不觉累,我懂得:只有吃了苦中苦,方才成为人上人,没有磨难的人生不算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故乡的花鼓灯,被周总理称为“东方芭蕾”,花鼓灯就此名扬天下,怀远石榴和石榴美酒香飘海内外,特别是一曲淮北民歌《摘石榴》,至今让我喜唱不已。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中我渐渐长大,十八岁结婚生子,二十岁从教师行业考取文化站,当了一名文化站长。而且我们乡镇是个远近闻名的“灯”窝子,千班锣鼓万班灯,睡梦中,儿时花鼓灯演出场面,常常不自觉地就走近我的梦乡。家乡的鼓是用纯牛皮制成的,它的声音宏大,清脆悦耳,十里八村都听的真真切切,我常带老艺人们排练,他们的演出热情高涨,有时连续敲几个小时不停歇,把鼓敲得惊天动地,把鼓敲得淋漓尽致。在故乡老少爷们惯例中,要动锣鼓家伙,一般都是迎接新年到来,祈求来年一帆风顺时才尽情演出,他们把锣鼓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

           我做文化站长的岁月里,走村窜巷,和老艺人们打成火热一片,听老艺人说:鼓最早起源于战鼓,古战场鼓声响起,双方将士几个回合就可以分胜败,如今没有战争的时代,我们家乡锣鼓的气势,还一直保持着战争的“火药味”。我曾在方坝村孙巷锣鼓队排练过节目《村姑锣鼓》,演员们敲起那锣鼓,优美的动作,充满青春的气息,老艺人的霸气风度,让我仰慕,精进的鼓艺,全身心地投入,时而高亢有力,时而悠扬舒缓,表演者随铿锵有力的节奏自然摆动身躯,忘记昔日所有的烦恼,进入忘我的迷恋状态,这是庄稼人一年中的快乐的时光,后来,这台节目还在华东地区参赛获了一等奖,我们还受到当年的省长夸赞,他颁奖时鼓励我们魏庄锣鼓队说:“你们是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为精神文明注入了新鲜活力!”我们美的个个合不拢嘴。当年,我也受到团中央的表彰,被文化部授予“优秀文化站长”。

    微信图片_20180608151041.png

            回想那年那月,我从事花鼓灯的普及与传承,领导们都关心我,同事朋友们和群众都情系于我。乡亲们纯朴善良、豁达仁爱,他们给予我的不仅是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的抚慰,更重要的是信任和体己。提起当年的老艺人,我的脸上总会洋溢起幸福的笑容,因为他们那是给了我太多的关爱和关照。人生有时很短暂,但睡梦中艺人的憨厚笑脸,象我的亲人和师长一样,永远却铭刻在我的心头。除了我对花鼓灯舞蹈,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之外,还因为艺人们成就了我的文艺梦,我对艺人们总心存敬意。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酷爱文学,做过无数次作家梦。如今我总算实现了我最初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在黄土地上实现的,我付出多大的代价,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特别是文学在当今市场经济的主流社会里,早已很难获得掌声、鲜花和爱情的季节,坚守文学,我需要怎样的执着和境界,只有我自己最清楚!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哲学家们在探究,大多数普通人也在思考。我以为,人生最终追求的还是精神和生理的快乐和舒适,无论是献身主义,或是少数病态人的自残,都难超越这个这个终极的东西。但人们在追求人生快乐和享受时,其境界却有着天壤之别。有的人把自己追求的快乐和舒适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有的人在追求快乐和舒适时既不利人也不损人,有的人则在利己的同时更注重利人,我觉得第一种人应该是我们社会排斥的对象,第二种人在宽容的社会里属于无可非议,第三种人却是我们社会所需要并应大力提倡的。我自认为属于第三种人,我在追求文学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宣扬了家乡,表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家乡父老和广大农民提供了精神食粮。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痴迷花鼓灯的故乡深情,必须执着坚持到永远!

     

            作者简历:施福明、男,48岁,乡土作家,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市国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何妹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