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市场传出民生银行北京某支行发生一起涉及金额约30亿元的“飞单”及票据造假案。涉事银行销售“飞单”,实质是销售假理财产品;票据造假,是在某企业客户的商业票据上盖上了私刻的银行承兑汇票的公章,也就是盖假章。?
首先,这家支行以“原投资人急于回款,愿意放弃利息”为由,向支行高净值客户推荐一款“年化收益率8.4%”的理财产品。在执行过程中,客户还签署了理财产品转让协议、交易资金监管协议等“正式文件”。可到最后才发现,该理财产品根本不存在,而“原投资人”(转让方)自然也系子虚乌有。其次,此案涉及该支行从一般工作人员到副行长、行长,支行行长张颖(目前已被警方带走调查)还亲自向客户推荐该理财产品。换言之,这是以该支行乃至以民生银行的信用背书的一起窝案,不仅极具迷惑性,而且情节十分恶劣。更可怕的是,这起案件暴露出该支行内控防线全面溃败,监管形同虚设。如何防范类似案件的发生,让人深感担忧。正规商业银行内,在一位货真价实的银行行长的推荐下,购买了银行的理财产品,相关协议上盖的也是银行的公章(就算是假章,又有谁能想到?),面对如此逼真的交易场景,试问有几个人能避免掉入陷阱,不上当受骗?而如今,据悉民生银行却表示此事件为张颖的个人行为,这又如何让人信服?
当下,银行较低的储蓄利率难免给人留下“负利率”的印象。担忧社会保障不完善、筹划“寅积卯粮”的百姓,自然不希望自己的积蓄渐渐贬值。所以,理财成为当下一大热门。常见的理财方式有炒股、炒房、私募基金、互联网平台兜售理财产品、银行柜台代销理财产品等等。这之中,炒股风险高,炒房名声不佳被管理层严控,私募基金公信力难考证,互联网P2P平台频现“卷款跑路”丑闻,无不令潜在的投资者望而生畏。相对而言,许多人觉得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由于有银行先行“把关”乃至“背书”,似乎靠谱。可是,很多人没有认真去看密密麻麻的投资协议,不知道银行所卖的理财产品多属“代销”,银行通常不会为代销的理财产品提供连带担保责任。说白了,如果出现“最不利的情况”,投资者亏本乃至损失所有本金,银行不负责。本例中,民生银行北京某支行的工作人员更是涉嫌赤裸裸地诈骗——兜售子虚乌有的理财产品,公然盖假的银行公章。这起案件的丑恶性以及给投资者心中蒙上的阴影是巨大的。因为,普通人根本无法识破其中的猫腻。这难道是“谁遇上算谁倒霉”?在金融监管中,防范“内鬼”肯定是重要一环。“内鬼”作恶,负有失察之责的“主人”难辞其咎!本案再度提醒投资者,银行卖的理财产品未必“保险”。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