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作品,尤其是知名作家的作品,总能找到其故乡的烙印:鲁迅的鲁镇,莫言的高粱地,阿来的藏地风情。。。。。格非也是一样,他的新作《望春风》中,到处是他少年的家乡印痕,这从他的随笔集《博尔赫斯的面孔》中可以得到印证。
《望春风》里多次出现的“水龙”,就放在《博尔赫斯的面孔》里作者刚上学时作为教室的祠堂里,而唐文宽的原型则就是他小学老师薛驼子。看来对具有文学潜能的人来说,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少年时代是非常重要的。
故事的发生地,是一个普通的叫“儒里赵”的临江小村,有着一望无际的桑田,有民国遗老赵孟舒,有古意盎然的“蕉雨山房”,有建于宋代的古刹半塘寺,还有充满传奇色彩的三张古琴,“枕流”、“停云”和“碧绮台”。赵锡光家的花园里姹紫嫣红,而妓女出身的王曼卿漂亮的就像一座大花园。就这么一个成分复杂的小村,竟然能平安度过解放初期那一段动乱岁月,可见其民风是多么的淳朴。
在这个故事中,民国遗老赵孟舒做反诗被拉去公社批斗,村里竟然派人用独轮车把他推到现场,还派人抱着绿豆汤在边上照顾。简直是劳模领奖的派头。村里的书记赵德正幼年时父母双亡,靠百家饭长大。解放后阴差阳错当了农会主任,立志一生要做三件大事:开山造田,建学育人,第三件大事直到他病重才说出是死亡。而作者“我”从小无母,相依为命的父亲也自缢身亡,也是村里乡亲照顾长大的。他父亲死后,因当地风俗无女人哭坟死者会不安,邻村大婶竟然替他母亲在坟上大哭一场。妓女出身的王曼卿不仅没受到任何歧视,还因为她的柔弱派给她清闲的活计。这样一个人情浓郁、古风犹存的小村庄,比“江南三部曲”里花家舍更具有实质上的桃花源意味。在“江南三部曲”第一部《人面桃花》里,王观澄开满桃花的花家舍,虽然表面上如传说中的桃花源,内里不过一帮土匪利用打家劫舍得来的财富臆造的一个所在。到了第二部《山河入梦》,主人公谭功达下放的花家舍,则具有了奥威尔《1984》的味道。及至第三部《春尽江南》,历经几代人打造的桃花源形式的花家舍,已被商业大潮的洪流变成了灯红酒绿的现代红楼。谭功达的儿子谭端午早已离开花家舍,成了都市一族。花家舍的前世今生中,自然缺失了一环。作者的这部《望春风》,就当是为花家舍补上缺失的那一环吧。
我们精神意义上的故乡,正在迅速的消失。正如作者在《博尔赫斯的面孔》中所说,离开故乡久了,经过时间的沉淀,童年时的人、事、景,如今也仅能够以记忆的形式清晰留存在脑海里。再不去写,它可能真的就悄无声息地湮灭了。
《望春风》就算是作者对故乡的回望吧!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