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人生
艺术人生
  • 书画
  • 摄影
  • 印石文化
  • 艺术人生
  • 郭庄情结 (文:汪晓佳)

    时间:2019-05-27 10:00:18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汪晓佳

     

    95.jpg

     

           上世纪七十年代,安徽萧县郭庄大队,因为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动群众大力改碱治碱成效显著,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被安徽省委树为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大队书记郭宏杰出席党的“九大、十大”,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委员。曾率领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朝鲜,受到金日成接见。因为一个省有了这个典型,在当时积极推动了全省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展。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8年,因为国家大气候的因素,郭庄从此不再辉煌。就在这个时候,我走进了郭庄。起因是我还在部队的时候,认识了曾经与我在一起参加安徽省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萧县代表、作家陈词,他知道我从部队退伍到了座落在萧县境内的一座煤后,热情地从中牵线搭桥,介绍和郭庄一位展览馆的讲解员恋爱结婚,这让我终生与郭庄接下了不解之缘。

    97.jpg

           时代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现在的郭庄,虽然没有了当年的红火,但这里的轮廓和氛围,这么多年来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大面积的耕地,一年四季生长着茂盛的庄稼;当年的大礼堂屋山脊的墙壁上,当时的宣传口号仍旧醒目地存在着;当年专门为几十位下放郭庄的男女知青盖的几排红砖青瓦平房,尽管外墙斑驳,房顶有的地方凹陷,已经破落得不能住人了,还是没有被拆迁,仍保留着。村子里的道路,分别被命名为“大寨路”、“知青路”等等。

           即使有了这些历史上的遗物和视角冲击,但是,如今倘若你走进郭庄,却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现代气息:庄稼葳蕤、四季鲜花、小车遍布、居住高雅,老百姓的穿衣打扮,几近超过城里人。前不久我应邀去郭庄参加了一次公益活动,和原来、现在的新老村干部聊天,说得最多的却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感,连声说:“现在习主席领导得真好,老百姓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99.jpg

           这个公益活动是“赠书活动”。七十年代初几年里下放在郭庄上海、合肥的70多名知识青年,始终对他们度过青葱岁月的郭庄怀有念想,拥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感。于是,由合肥知识青年匡冬萍发起,向这两个地方的知识青年征稿,两年间收集了20多万字的回忆文章,受他们的委托,从去年五月份开始,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些稿件的编辑工作,直到今年五月份付印前,这本沉甸甸的《郭庄知青》史料性书籍,我进行了最后一次认真地总校对。书出来了,担任主编的匡冬萍,首先想到的是要在郭庄办一个赠书仪式,把这本倾注着知青们感情和心血的书籍,赠送给郭庄村每一户村民的家庭留作纪念。

           这天,从上海、合肥相约来了近30名知青,结队赶赴当年奉献青春的郭庄这片土地。他们大都40多年没见面了,都是步入老年的人了,见了面,情感恣意萌发,拥抱、流泪、拍打肩膀、合影留念;不仅如此,他们还兴致勃勃地找来了下放时对他们体贴关怀的一些父老乡亲,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张张笑脸在初夏的阳光映衬下格外红润,那种精神气儿和愉悦劲儿,看上去,犹如当年在郭庄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和青春的帅男靓女。

    98.jpg

           说起这一群知青们,令我在看稿改稿的过程中几次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对上海知青,男的叫闵长海,女的叫程树茵,他俩在劳动中建立了爱情,不顾世俗眼光的反对,毅然结婚生子,竟以牺牲回城参加工作为代价,冲破了当时的时代局限,终成眷属,这在当时,要具有多么大的精神压力和承受能力啊;一个老革命军人的后代,名叫袁丽娜,在郭庄什么农活都干了个遍,铸就了一副和普通老百姓心连心的热心肠,即使后来回城考上了大学,留校任教,当上了大学教授,也还是一心扑在这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上:为一些手写的稿件打印成电子文本,为一些已经模糊的老照片不厌其烦地进行修复工作;阜阳籍合肥知青退伍女兵陈曙,至今仍是一副天真温和的娃娃脸,他在这本书里写了数篇回忆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被我们放在了书里所有文章的最前面“亮相”;享誉国内外的有关方面专家、教授相蓝欣,一篇文章中有着这样的描述:“有一次我打摆子,先是发高烧,接着打冷颤,女知青见状,不顾一切给我加被子,见我还在哆嗦不停,几个女孩子干脆扑上来把我压住。此情此景,永生难忘。”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人场景?

           一个知青生病了、受伤了,或者遇到了其他方面的困难,众多知青和郭庄的乡亲们,都是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尽力所为,从心灵和身体上弥合他们的创伤。上海知青刘焕弟回城若干年后,先是丈夫去世,不久自己又患上了癌症,痛不欲生的情况下,郭庄知青兄弟姐妹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从精神上和生活上帮她渡过难关。因此,她写了一篇《感恩》的文章,一是感恩当年下放时,郭庄的父老乡亲对她的照顾和关怀,二是感恩在她生病期间,众多知青对她的深情厚谊。在他们中间,早已凝成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兄弟姐妹般的情谊,同时,他们也都深深地感到郭庄就是他们的家,是他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94.jpg

            赠书活动结束后,知青们又先后结伴去看望了已故老书记郭宏杰生病卧床的遗孀;买了花篮,去老书记和当年专门为知青们做饭的老师傅的墓前,缅怀、致哀,我分明看见,有的眼里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热泪......

            这次活动,作为东道主,又是作者的萧县知青陈佩侠和上海知青落户萧县的张安玲,几天来,忙里忙外,忙前忙后,从县城到郭庄,再从郭庄到县城,陪伴这些来自上海、合肥的知青朋友左右,并为大家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这本书,主编匡冬萍前后三年,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经费,这个当年在郭庄担任生产队队长,后来被提拔为地区知青办副主任的合肥知青,为了郭庄的某种情结,她几近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精力和代价;曾经在郭庄蹲点的新华社记者,后任安徽分社副社长的刘谓福,闻讯后,不顾年高体弱的羁绊,欣然命笔作序,写出了心情,写出了水平,得到了知青们一致的良好口碑。他在序言中深情地写道:“我回味读这些文章的感觉,真可谓七彩纷呈、五味杂陈。我是欣欣然地走进去,井井然地观看着,静静然地聆听着,凛凛然地钦佩着!这一个个浸染着知青心血汗水的生动故事,一腔腔洋溢着他们青春活力的热烈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极大地震撼着我!......”

            尽管从郭庄走出去的闺女、老书记的妹妹郭淑兰没为该书撰写文章,但因为事关娘家郭庄的文字,她自始至终地对所有的稿件和我一起进行把关、梳理,和我及匡冬萍一起,为该书的最后校对、合成,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认为这是她义不容辞的分内事,她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无不令知青们敬佩不已。

    96.jpg

            匡冬萍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是时代,是命运,使73位知青在郭庄度过了宝贵的青春岁月。他们在郭庄见到了世面,经受了风雨,得到了锻炼,使他们在走向新的工作岗位后,都表现得很优秀、出色。”“历经五十年沧桑的知青们,再回首忆往昔激情燃烧的岁月,郭庄插队的那段经历,对于每位知青来说,应该是都留有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记。”

     

     

    微信图片_20181109105928.jpg

    汪曉佳先生 

     

    作者简介:

    汪曉佳,1952年出生於安徽蕭縣,1969年入伍,從軍六年。退伍後在皖北一座煤礦工作,後調入礦務局機關,先後從事辦公室和宣傳工作,歷任局辦文書科副科長.科長;局宣傳部外宣科科長,文聯秘書長,副部長。 

    曾出版個人文集《鑽草屋》,《住高樓》,《驀回首》,為中國煤礦作協和安徽省作協會員,淮北市作協副主席。現已退休賦閒,生活之餘仍堅持寫作,其散文作品時有見諸報端。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