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锦森先生的人文情怀
纵观当今社会,崇文尚武者几无。时人多以拍马逢迎为志,弄权捞财为快。现如今,这些早已无关人格的丑美,有钱才是硬道理。大凡有为难之事,首先想到的就是:使银子。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学问似乎不再受人重视。
学问,是古人出人头地的必需品,想要改变命运,就必须要有学问。如今,转运的手段很多,学问逐渐被边缘化。世人所尊崇的是有财人,而不再是有才人,说到底,才终究是抵不过财。
闻一多说: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到底是时代变了,那些以诗书为伴的日子真的落伍了。尽管如此,在我心里依然认同“一日不书,百事荒芜”和“知而好学,然后能才”,且此念永生不灭。
锦森先生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日不见书,则通体不畅。他的文字也如他的人一样,平凡、真切。他的每一首诗都值得玩味,像讲一个故事,又像说一个道理,这故事优雅、生动、美丽,这道理深刻、简单、明了。
欲知是什么样的故事在阐明什么样的道理,诸君,请随我入诗篇吧!

王锦森先生
一、人间真情篇
《春节祭母》
每逢佳节倍思亲,焚香祭祖故里行。
坟前一叠纸钱燃,化作思恋悼恩情。
慈母一别三十春,栖身天界可安宁。
儿女昼夜长相盼,且将哀思寄云庭。
锦森先生未及而立之年丧母。从此孤身一人,艰难闯荡。好在苦心人,天不负,在设计院,在钻探队,茅屋油灯,读书万卷,终成一番事业。谁曾想,夜深人静时,他是否感慨过,明朝此日,天涯何处寄此身,叹漂泊,我已如落花飞絮,这条路的尽头是黑暗还是光明?
他对我说起:那个年代,风雨凄凉,没娘谁也难活长。一家五口生活艰辛,全凭老娘一肩扛。从他的话语中,我明白,母亲的辞世,是他心中永远的痛。虽然过去了三十年,但对母亲挥之不去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也许,作为一个儿子,最大的不幸便是子欲养而亲不在了吧
清明节前,我随锦森先生一起去阜阳老家上坟。
四月,真的是天使遗落在人间的芬芳。
不信,你看,杏花开了,粉嫩的小花拥簇在枝上,成为一片繁华。放眼望去,一株株,一片片,直到尽头。梨花开了,微风拂过,花瓣纷纷扬扬,落在肩头,飘向远方。桃花开了,捻起一枝,放在手上,那么轻柔,那么安静,美的心碎。
风景是美丽的,而心情是伤感的。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一个模糊的身影,一份无边的思念,交织成一个永久沉静的梦。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掸尽覆盖在心灵上的尘埃。
我知道,万物有生,生无不终。任何生命在时光中都是匆匆过客,如昙花一现。不过,有些情,有些事,哪怕瞬间,亦是永恒。
在坟前燃化纸钱时,锦森先生指着坟上的常青树说:此为先妣辞世之年手所植,今已亭亭如盖矣。透过微风卷起的烟火,放佛,我看到锦森先生的一份心事在空中弥漫开来,飘得好远,好远…

二、家国情怀篇
《中华民族抗倭记》
泱泱大中华,巍巍立东方。诗礼簪缨族,文明著春光。
胸阔海纳江,长啸九洲洋。厚德载天地,国运盛久长。
宵小一东洋,无道泯天良。烧杀劫掠抢,仗势逞凶狂。
兀自欲称王,四处兴刀枪。区区弹丸地,狂妄不自量。
铁骑踏上邦,河山尘飞扬。战火燃烧处,黎民共遭殃。
中华好儿郎,怒火燃胸膛。挺身跃马起,热血撒疆场。
大刀环声响,霹雳斩豺狼。剑锋横扫处,倭寇毙命亡。
八年抗强梁,军民斗志昂。马革裹尸回,碧血铸辉煌。
山河日月长,正气雄风扬。寰宇一统隆,凯歌颂炎黄。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从此,这个弹丸之地给泱泱华夏带来无尽的灾难。
晚清时期,皇统衰落,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屈膝之徒纷纷秉政,谁也无法想象那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光景是怎样的。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此后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兵戈扰攘,天下不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在此国难之际,无数中华儿女以身许国,视死如归,用生命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向世界宣布:犯我者,必诛之。
锦森先生曾经参观过北京丰台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纪念馆里默默地凝视,感受着半个多世纪前的民族风云。他告诉我说,解放后很多年尚且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那些在战乱中生存下来的人民所受的苦楚是你无法想象的。
他还告诉我说那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年轻人应该过去一次。在那里缅怀先烈,凭吊英灵,回想爱国军民用血肉之躯垒筑城墙,誓死捍卫祖国每一寸神圣领土的豪气和悲壮,那里的一砖一瓦都是一首首壮怀激烈的史诗、一曲曲感天动地的乐谱。它让人们铭记屈辱历史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从而激励我们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锦森先生的这番话烙在了我的心里,我虽平凡,却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即使谈不上为民谋福,也要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
我曾有幸戍边漠北,游览了祖国的白山黑水,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在辗转武汉和漠河的途中,我仿佛听到了祖国儿女气势奔雷的心声,那是一通通响入云天的威风锣鼓,是一声声惊天动地的浑厚呐喊,激励我永远向前进。
三、寄情山水篇
《游瘦西湖》
柳叶初染露,又见瘦西湖。
秋冬交替日,风情仍然故。
二十四桥月,朦胧烟云浮。
悠悠岁月里,碧水濯今古。
说起扬州,我首先会想到一些诗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等。毕竟它曾是东方那个世界最明亮耀眼的城市。

如今的扬州经历太平天国的熊熊战火,随着道路的新生,运河的落寞,可以说早已是物非城也非。我们所到达的,算是另一个扬州。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在游览它时心中所产生的美好遐想:烟笼湖水,月笼薄纱,石桥酒醒,搓手闲行,是何等逍遥。抑或梳梅月影,依稀掩映,两人携手并肩,不问西东,又是何等快活。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难怪东坡居士要在酒醉饭饱之时,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銮忿入。当是时,若有所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最后连他自己好像也不好意思了,还在文末叠加惭愧二字。
不说人间事,做个无事人,并不代表心头真的无事。人生潇洒不常有,苦难却是与生俱来。当我们在苦难中洗去浮华的层面,寻求生命的底蕴,那时,哪怕“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有何足道哉。苦难,本身就是对人生的洗礼。
跟着锦森先生这一年多来,我觉得他是一个小情小节随它去,大是大非不含糊的人。往事,只管随风而去,余生,怎能得过且过。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对待经历的每一件事,须知时间能留下的,除了最好的自己,别无他物。
四、参禅悟道篇
烟酒茶花香,梦醒一黄粱。
苦短人生路,何须恋情殇。
顺天运势长,风雨勿彷徨。
潇洒自在人,终了无惆怅。
也许,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喜欢参禅悟道。不是说这个人入了佛门,而是说开始感悟人生,总结人生。走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所感悟出的道理,总结出的经验,无疑是最宝贵的。
这也间接的说明,做人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时间的推敲。古时的圣人,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夫子,他们几乎一生都在思索:到底应该怎样做人?
现在的人把做人做事叫做“混社会”。“混”这个字用的很精彩,充满了不定性,意思为混好了是偶然,混不好也是偶然,无所谓事在人为。殊不知,混,本身就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不负责任。说白了,你对人生无所谓,人生又岂会在乎你。
对人生不负责任当然是不对的,生活的太小心也是不可取的。那样会瞻前顾后,拖泥带水,无形中错失太多的际遇。也许人生本来就是个矛盾体。很多事物看似合乎情理,而实际上却是山有水的故事,水有云的踪影。就像你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种种是非,纵你拼尽全力,还是躲不开,撇不净。
既然躲不开,索性看淡吧。世态炎凉,无需迎合,人情冷暖,勿去在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用平常心来对待世界,慈悲他人,智慧自己。身在万物之中,心在万物之上,然后发觉,生活何来太多的不如意。
锦森先生有诗为证:“慈悲长为怀,行善积大爱。心中有观音,处处莲花开。”他告诉我说:心中有佛,见物即佛。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扇窗,打开是尘世烟火,关上是云水禅心。
这世界,不知有多少安静的人,凭借一颗善良的心,演绎着无数温暖的故事,丝毫不逊于那彼岸世界。
南怀瑾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解得多透彻,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名声,褪去尘世的浮华,最终还是要回归本性。
不为浮名累,苦乐自释怀。我想,当我们老了,不能动了,那些沉睡在心底的往事,好的、坏的,回想起来不过是微微一笑,感叹岁月真如白纸上的铅笔字,擦得再干净,也会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就是我们的一生。
正如锦森先生所说:功名利禄,终是尘土。回眸处,我还是我,你也还是你。
通览锦森先生的六部诗集,用朴实的言语,耐心表达,以热情的态度,仔细雕琢。他的人生观就如那瘦西湖的水,处世观亦如那紫砂壶的茶,淡看云舒云卷,任由花开花落。名利也好,波澜不惊,宠辱也罢,波澜不惊。
人生真的很短,短的来不及感恩,有些人就已经不在了;短的来不及思索,有些事就已经忘却了。还是老话说的好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信夫?
然也!

汪 浩先生
介】汪浩,90年生于淮北,现供职安徽法制报驻淮北记者站,喜诗词,善书法。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