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小隐隐于野,作家隐居成为脱离都市喧嚣最好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让思想和灵魂更好的净化,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只有紧紧抓住这片沃土,才能使你的作品接地气,每日煮茶读书,静心悟道,让灵感在寂静中闪耀着火花。
施福明,他一生命运多舛,历尽磨难、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尽管如此,但他却从没有放弃过对文学梦的追求。他曾隐居在偏远乡村深处,荷锄笔耕,数十年来,创作出6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并有十多部作品集出版,编剧十多部影视剧本被拍出,其中《知青岁月》、《快乐乡村》、《少年朱元璋》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他就是被人称作“淮北隐士”的乡土作家施福明。
酷爱文艺背名著
“我的大脑里全是波澜起伏的小说情节,优美动人的文学句子,只要展开纸、提起笔,文思便会如泉水般流淌。”这是施福明最骄傲的地方。笔者第一次看见施福明时, 他正在国购广场32楼一处寂静的高层创作室里“爬格子”,时而奋笑疾书,时而陷入沉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殿堂里。他衣着朴实,笑容憨厚,全身上下流露出一个农民的本色。
施福明今年48岁,出生于淮北贫困农民之家。小时家里由于父亲病逝早,自己很早就挑起家庭大梁。因上学无望,他坚持自学,买不起书籍,以至于考取高中却被迫辍学。在学校,喜欢文学的施福明,对书本和课外读物更是如获至宝,每每读到深夜仍是爱不释手。
“小的时候虽然不懂什么是文学,但对文字的东西就天生喜欢,这可能是小时后受父亲参加宣传队,热心文艺演出影响有关。因为每钻在那个文艺的海洋里,总是能让我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甚至彻夜难眠。”施福明谈起幼时的情况,顿时兴奋如潮,滔滔不绝。
少年时期,他就把四大名著及外国名著看了个遍。当然课本上的唐诗宋词,美文佳作,更是倒背如流,烂熟于心。施福明嗜书、爱读书时出了名的,但家徒四壁,家里没有其他书籍,他就四处找人借书,读起书来更是如痴如狂,通常为了按约定期限把书还人,一本借来的书连天加夜的读完,并把精美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至今,他还保留着两人高的读书笔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他优美的文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施福明在学校是佼佼者,常任宣传、文艺、学生会、共青团干部等职务。因为功底的厚实,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写的作文更是受到老师的称赞和同学的羡慕,从小学起,就发表作文《升旗》被小学班主任汲老师推荐编入三年级暑期教材。
人生路上饱受挫折
1985年,由于家境贫困,施福明没上完高中就辍学了。随后,他选择了应征入伍去当兵。可正准备去验兵时,一个乡村姑娘却与他结缘坠入爱河。他们谈情说爱、谈论人生和文学,还常常给报社和电台投稿,每月可挣到十元至三十元的稿费。这让他尝到了写作的甜头,不但可以充实生活,还可以谋生。于是他把每个月的稿费、津贴,加上家中的鸡蛋都拿去买书学习,因为那时家里每晚只有煤油灯,有时夜间灵感突然来临他只好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借着微弱光偷偷地记下来。
除了平常努力学习和写作外,施福明同时还参加了石家庄军地函授学院的文学自修、中国鲁迅文学院函授大学的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施福明终于取得了中国文学函授大学的毕业证书。从一个中学辍学,后来取得汉语言文学本科和法学研究生专业文凭,没有钢铁般的毅力是常人万万难以办到的。
施福明在社会上兼职很多,他最喜爱的是市国学院院长和市人民法院陪审员,工作之余他喜爱表演,他对小品和哑剧情有独钟,不仅表演得很出色,还创办了一家哑剧社。
潜心创作硕果累累
1985年,由于家庭贫困被迫辍学后回家,手拿锄头,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一边种植庄稼,一边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由于他在文艺上的天赋,被推荐考取了民办教师。于是,劳动之余,他就带着一帮农民兄弟姐妹唱歌跳舞,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他还爱看戏听古书、痴迷电影和小人书,他曾参加过市电视台综艺节目“百姓大舞台”哑剧小品才艺比赛获奖,参加安徽省电视台“当红不让”哑剧获奖,还参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获奖。2015年5月他带动他侄子施志兆还上过央视一套《生活早参考》栏目,原以为能混出个人模狗样,谁知你在落后的乡村就是条龙也难搅出半滴水来,得知这个消息后,施福明躲在被子里流了一夜的泪。一想起自己的命运,不由自主地大叫了一声:“天啊!我的命运为什么是这样呢?”
好在改革开放后,一切都带来机遇。施福明在学生时代养成的读书和写作的习惯没改。他在《安徽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逐渐有了份量,有时才3000多字作品,居然得了80多元稿费,那年头,80多元是很起作用的。于是,施福明便潜心写作,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在《散文》、《半月谈》、《收获》、《清明》、《安徽日报》、《农民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许多作品。没有任何背景,不懂社会,更不会走关系的他破格被提升为一名乡镇文化馆长。几十年间,他把文化工作开展的风声水起,先后受到文化部和团中央多次表彰。
1991年,施福明被北京《中国文艺》聘请为兼职专栏作家编辑。又加入了中国通俗文艺家研究会会,中国剧作家协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第二年又参加了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讲习班学习。期间受益匪浅,大大激发了施福明的创作热情,以至于回家务农后仍笔耕不辍。他说:“我不是想当作家而写作的,所以写了多少篇文章,自己都不知道,只是每天都会坚持写作,因为我不吐不快,当然更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思想。”
近年来,施福明痴迷文艺不问世事,一心搞创作。他写自己苦涩的童年、写自己曲折的人生经历,写身边可爱的乡亲。施福明的作品以乡土见长,故乡的山水人文都是他创作的源泉。因此,他的文章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朴实,耐人寻味。截止目前,施福明的作品有600多万字,其中影视作品被拍出播映的就有十多部。有的文字作品分长篇、中篇、短篇和散文集已经结集出版。其中有影视剧本、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他现在的心愿就是把自己多年的作品命名为《施福明文集》(上中下卷)编辑出版。为此,他正抓紧时间整理和修改。
“文学路十分艰辛,文学大梦还很遥远,结局并不重要了,至少我享受到了写作给我带来的无限快乐。目前我已痴迷上中华传统国学研究和孝道电影天留坊的筹划。“健身、写作和悟道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施福明意味深长地说。
施福明先生
施福明简历
施福明、男,1970年生于怀远长于淮北,知名编剧,高产乡土作家。研究生毕业。《中国文艺》杂志社驻皖记者、中国水浒传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剧作家协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香港特区现代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系施耐庵先生第十九世孙。市中级人民法院陪审员。著有长篇小说《乡雨》、《少年朱元璋》、《守望乡土》、《淮北孝坊》等多部作品出版。成功著有电视剧本《知青岁月》、《快乐乡村》、50集大型历史剧《槐乡情仇》、电影《天留坊》、《偷菜》等十二部优秀影视作品。其中电视剧《知青岁月》、《快乐乡村》等三部作品搬上屏幕后获得国际电影节二、三等大奖和多次国内新电影节创作奖。2009年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座谈会被授予共和国之星荣誉称号,2014年被文化部和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化名人称号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