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闻归先生驾鹤西去的噩耗传来,我心痛如割,不禁潸然泪下。追怀往事,先师德容,宛然如生,感念不已!王先生,浙江省兰溪市梅江镇塔山脚村(原属浦江)人,乡间的中医师,中学的代课老师,但他在我的心中,却是一位极有分量的尊者、隐者、恩师。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治病救人,无欲无求,扶掖后进,不遗余力。仁者寿!10月19日,先生在家中老宅寿终正寝,享年91岁。逝者离去,生者哀思,客居京城的我,千里之外,焚香祭拜,心香一瓣祭先师。
我的母校是浙江省兰溪市蜀山中学,先生就在这所中学代课。1987年,读高中二年级的我,有幸成为先生的学生。说起这所学校,可谓源远流长,创办于1958年。家乡梅江,虽然是弹丸之地,穷乡僻壤,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宋元明清,人才辈出。宋代就出过两位尚书、名宦梅执礼与钱遹,他们名垂青史。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理学大师、诗文大家柳贯,就生于斯长于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祖籍地与后裔聚居地,也在我们的家乡宋宅村。现代有著名作家曹聚仁,当代则有著名画家柳村、方增先等等。尤其是柳贯,他教书育人,江西儒学提举任满后,年届六旬的他,就归隐乡里,创办了蜀山书院,弟子不计其数,闻名中外的就有宋濂、戴良、王袆、危素等。元时蜀山书院,可谓是蜀山中学的前身。
先生的第一堂课,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刚刚文理分班,我有幸被推选为班长。先生一走进教室,就找班长,当我应声而起后,王老师就用粉笔在黑板上流畅地写下“群龙之首”四个大字,以此来勉励我这小小的一班之长。我倍感温暖,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先生的英语课,幽默风趣,课中还夹带着讲一些人文掌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和先生慢慢熟悉起来,通过攀谈才知道,先生出身名门世家,大作家曹聚仁就是他的姐夫,王春翠是他的堂姊。他的父亲王位诚,是曹聚仁父亲曹梦岐创办的育才学园的高材生,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担任过中级军官,曾追随北京道德学社社师、有“现代孔夫子”之誉的段正元先生,为道德学社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先生还是段正元的女儿、儿童作家、《段正元传》的作者段平女士的舅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高足、教育家王琳先生,也是他的本家。
解放后,作为民国时期的名门望族,又是国民党家属,先生的人生,屡受冲击。一度务农在家,聊以度日,后到家乡医院工作,退休后,发挥余热,宝刀不老。有道是“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如果不是时代的变故,先生作为杭州高级中学的高材生,也一定会与先辈们一样,功成名就,扬名于后世,也就不会演绎出这段感人至深的师生情。
也就是那个时候,读到了先生堂姊王春翠女士赠送的曹聚仁先生自传《我与我的世界》,让我大开眼界,从此迷上了乡贤曹聚仁。1989年,我高中毕业,高考落榜后,先后担任过横溪初中代课的老师、国庆村的团总支书记、横溪文化宫的专职管理员。酷爱乡土文化研究的我,曾于1994年5月,发起创办了金华市首家民办学术机构——兰溪市梅江文化研究中心,下设曹聚仁研究会。1994年9月至1996年3月,我应邀至浦江县图书馆筹办曹聚仁资料馆。为了更好地研究曹聚仁,1996年3月,我负笈北大,在中文系自费进修。1998年7月,我在京发起创办了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原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童小鹏,著名作家夏衍、冰心、柯灵、黄源,曹聚仁胞弟曹艺、女儿曹雷以及先生等各界名流与曹氏亲属的鼎力支持。
记得那时先生收到曹聚仁研究资料征集函后,很快复函给我,鼓励有加,还把珍藏了数十年的曹聚仁与王春翠的合影照和因公殉职的曹聚仁儿子曹景仲遗照赠送给了我,以供学术研究之需。
2012年7月23日,曹聚仁先生逝世40周年之际,由我发起,家乡有关部门组织的系列纪念活动,我应邀参加。在纪念座谈会上,我与先生都作了发言。他对于家乡曹聚仁故居、王春翠故居等保护事宜,可谓关切之至,尽心尽力,始终如一。
北漂京城,游学北大二十余年,返乡的机会,寥寥无几。每次回乡,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去探望先生,把酒言欢,乐在其中。记得半年前,有事返乡,再次去塔山脚看望先生。令人遗憾的是,先生在兰溪城里调养身体,未能碰面,无奈之下,拜托熟人,略表心意。回京不久,先生来电,我们一聊就是大半天,恋恋不舍。我暗下决心,下次回乡,一定要见上先生一面,先生年事已高,见一面少一面。不成想,这次通话,竟然成为永诀。
杜鹃啼血,草木含悲!乡殁良医,吾失良师!高山仰止,景行景止!憾未执绋,遥寄哀思!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