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仲夏端午,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余下类推,所以称五月为午月,古文“五”与“午”义通,端午又称“端五”。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历来众说纷纭,
说法不一。
以下为流传较广的6种说法:
纪念屈原说
《续齐谐记》载: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这是对于端午节包粽子祭吊屈原的最早记载。
《荆楚岁时记》端午条载:“是日竞渡。”其下注谓:“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端午节竞渡,本是由南方地区祭祀水神的仪式发展而来的习俗。在荆楚地区,屈原就是当时祭祀的水神之一。
纪念伍子胥说
《荆楚岁时记》载:
“五月初五,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于吴国,后反被吴王夫差所杀,抛尸于钱塘江,于五月五日这天显神威,化为涛神,怒潮卷向越国。故江浙一带至今仍有“迎涛神”的风俗。
纪念草娥说
《会稽典录》记载
汉安帝二年五月初五,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十四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十七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而殉其父。故江浙一带有五月五日纪念曹娥的习俗。
勾践操练水军说
据《事物记原》云:
每年五月初五,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为收复失地,卧薪尝胆,于五月五日开始操练水军,最后实现灭吴复国的夙愿。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龙的节日说
闻一多先生
来自《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书中。认为端午节本为古代南方以龙为图腾物的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在农历五月初五,他们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一边投进水里献与图腾神吃,一边自己吃,表示神与龙是一家人,吃同样的食物。同时,还在水面上划龙舟竞渡,以游戏的方式娱神、媚神,希冀由此获得图腾神的青睐,让神保佑龙子龙孙们岁岁平安。
恶日恶月说
自先秦时期
农历五月是仲夏疫疠流行的季节,民间有“恶月”之称。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
《夏小正》中也记载道:“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
史籍中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认为五月初五是恶日,这是普遍的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所以,从古至今,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采药、沐浴、饮雄黄酒、拴五色丝等驱邪之俗。
关于端午节来历的几种说法,荆湘一带说是纪念屈原,吴楚之地说是纪念伍子胥,越地说是纪念曹娥,这些说法各本其源,但都有地域的局限性。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源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许、一种向往,源于老百姓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改善生存状况的一种淳朴的本能心理,这才是人们最初纪念传统节日的意义。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