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印石文化
印石文化
  • 书画
  • 摄影
  • 印石文化
  • 艺术人生
  • 曹操:政治的巨人,道德的矮子

    时间:2019-04-08 09:08:42  来源:互联网  作者:网轶

     

    曹操,令人又爱又恨的家伙。

    评价曹操是容易的,也是困难的。连五岁小孩、七十老妪都能以黑白忠奸说上两句。但是,社会大众所认知的这个曹操,显然只是文学艺术塑造出来的曹操,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相去甚远。

    有些人很能说,跟你叨叨叨半天,然后你发现,他叨的是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里的曹操。

    不管你评价的是不是一个假曹操,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么一个强势霸道的人物,在他生前身后根本无法控制舆论对他的风评。在他和他的后人掌权的时代,尽管可以通过强力消弭大多数负面声音,但是,历史永远犹如那根中规中矩的弹簧——压制得越厉害,反弹力度就越大。

    只有当社会进入了可以自由言说的阶段,人们才不会带有情绪性地去扼杀或捧杀一个历史人物。曹操的生前身后名充分说明了这个朴素的道理。

    1

    ▲陈寿剧照

    说曹操,陈寿就到。后世关于曹操的生平事迹记载及演绎,基本都是由西晋史学大咖陈寿奠定的。

    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后人塑造了一个正面的曹操,这个曹操唯才是举、足智多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

    举个例子,陈寿笔下的曹操是一个十足的忠臣。汉末皇室衰微,当时有多少野心家蠢蠢欲动,想另立皇帝,但曹操坚决反对这么干。

    董卓入京后,废弘农王,立献帝,也试图得到曹操支持,曹操吓得赶紧改名换姓跑路,我惹不起但躲得起。等到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公愤,曹操积极参加讨董联盟。

    后来,袁绍、袁术都有谋废皇帝或自立为帝的举动,均过不了曹操这一关。

    青州黄巾军叛乱,曹操一举平定,并收编为青州兵。后来打乌丸,败马超,降张鲁,逐步统一北方,为汉家天下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此时的曹操大权在握,“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被封为“魏公”“魏王”,手下人都劝他称帝。

    不可否认,曹操已经完全具备了称帝的软硬件,但他始终未取汉自立。终其一生,“人臣”而已。

    写出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曹操,莫非是陈寿收了曹家的好处替人写软文?

    陈寿作为一代良史,他的《三国志》和司马迁的《史记》有得一拼,都是驰名产品。所以他绝无可能干这种睁眼说瞎话的事。

    陈寿唯一的局限来自于他所处的时代。他主要生活在西晋,那是司马氏的天下。西晋承曹魏而来,故以曹魏为正统。对于当时的史家而言,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要把魏国的君臣写好了,才能凸显西晋的合法性,这叫为尊者讳。

    因此,留给陈寿的言论空间是有限的。

    即便如此,陈寿的伟大之处在于,戴着镣铐跳舞,尽其所能撑大舆论空间,力求做到秉笔直书。他所叙述的曹操,就其表现来说,的确是忠于汉室的。在这一点上,陈寿并未撒谎。

    而那些涉及伟人负面形象的事迹,陈寿只能舍弃不写或者隐晦地埋藏在字里行间。比如,一百年后裴松之给他的《三国志》作注,记载了曹操飞鹰走狗、欺骗叔父之类的事情,陈寿都没有提到。再如,曹操吃了败仗的赤壁之战,陈寿仅用了二十几个字带过。

    即便如此,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史家敢小瞧陈寿。因为,每一个写史者都懂得陈寿的不易。

    学过历史、搞过新闻的人应该都知道,陈寿写史的原则就是大家孜孜以求的“可以有不说出来的真话,但是不可以说假话”。

    2

    ▲东汉末年的月旦评

    基本在西晋后期之后,写史者已经无需为曹操隐晦什么。也就是说,怎么写曹操,是一个完全自由的领域。

    南朝人裴松之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他注解中的曹操,已不完全是汉末英雄豪杰,而是增加了阴险狡诈、酷虐嗜杀、嫉贤无情、犯上作乱等负面形象。

    汉末盛行品鉴之风,能够得到当世名流的赏识,哪怕只是一句话,这个人就可能闻名遐迩,然后可能被推举孝廉,走上仕途。裴松之引用野史最早告诉我们,曹操初入仕途也是走这条路。

    曹操找到汉末著名的人物评论家、主持汝南“月旦评”的许劭,要他说两句好话。许劭一开始不肯说,在曹操一再逼迫之下,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欣喜若狂。

    这句话,至今仍是对曹操的最经典评语。从裴注之后,曹操再难摆脱“奸雄”的称号。

    还是董卓另立皇帝,欲拉拢曹操这件事。陈寿记载,曹操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至于东归路上发生什么,陈寿没写。

    裴松之则引用几种史书详细记述这一路发生的事情:《魏书》认为曹操为了自我防卫而杀几个人;《世语》说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儿子图谋杀害自己,于是杀了八个人;孙盛《杂记》说曹操杀了人之后还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总之,各书在曹操杀人这一点是相同的,说明曹操性格多疑、自私。

    裴注使人了解到,曹操是不顾旧情的残暴之人。

    裴注中,曹操的类似暗黑史比比皆是。再如曹操的忌才嗜杀、阴狠刻薄,陈寿只是一句话带过:“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裴松之则引用了大量史料予以佐证,对曹操的行事风格和人品进行了否定。

    至此,曹操的两面性,他的伟大和卑劣,由陈寿和裴松之共同书写完成。历代而下,无论粉曹操还是黑曹操,都沿着他们的路数走下去。

    3

    ▲罗贯中铜像

    唐朝人最粉曹操,但唐太宗也批评他的反叛之心(“有无君之迹”)。

    到了北宋,挺曹党和反曹党基本一半一半。尤其在民间,喜欢曹操的人已经不太多。据苏东坡记载,当时社会上的说书人一讲到刘备败了,听者就跟着流泪,但一讲到曹操输了,听者就都大声叫好。

    南宋之后,曹操就完全成了白脸的奸贼,人人喊打。前人写曹操,大多都是“太祖怎样怎样”,理学大咖朱熹写曹操,通篇都是“操怎样怎样”,就是看他不爽,所以直呼一代枭雄的名讳,就像三国时期吴国人直呼他的小名“阿瞒”。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作《三国演义》,基本上继承了南宋以来官方与民间的曹操形象。“粉脸的奸臣”自然不是罗贯中的发明,在他提笔之前,社会上所认知的曹操就是这样的。

    翦伯赞后来说《三国演义》是曹操的“谤书”,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简单而言,对曹操的历史评价涉及他的政治作为与人品道德。

    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作为,连他同时代的诸葛亮都不敢否认。从陈寿开始塑造的曹操形象,就是一个政治的巨人。这一点,谁否认了,谁就无视历史真实而全凭个人喜好乱加棍棒,不值得一哂。

    偏偏历朝统治者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尤其是在曹操是否篡汉的评价上,他们表现得忧心忡忡。哪一个皇帝都不想把江山拱手让人,所以包括唐太宗在内的历朝统治者都会本能地批判曹操对汉室存在二心。

    曹操的后人夺了刘家的皇位,那么曹操就有篡逆之嫌。即便没有篡逆之行,肯定有篡逆之心。有篡逆之心,所有的行为看起来都是老谋深算、阴险狡诈、处心积虑。哪怕潜伏了一辈子,至死不暴露,也不能逃过悠悠之口。

    就像司马懿的后人夺了曹家的皇位,司马懿的“待遇”就跟曹操一模一样的。(具体参看“司马懿美(黑)化史”)

    这里出现了一个悖论:既然曹魏政权是曹操“老谋深算”从刘家那夺来的,它就不具备合法性,司马家把它推翻了,理应得到歌颂才对啊,为什么司马懿也被骂呢?

    最爱君周围好多历史爱好者,评价起历史人物都是“奴”字当先。他们不管曹操当时匡扶的东汉已经溃烂腐败到无法收拾,也不管司马懿“被辞职”回家养老的曹魏政权已经小人当道利益板结,他们只知道曹操世食汉禄,司马懿世食魏禄,谁给发工资就该听谁的,不能有意见,更不能寻思着把溃烂腐败民不聊生的旧政权推翻重建。总之,不可以“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连古代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我们更不会迂腐到以其是否篡位来作为人物评判的标准。

    如果说历朝统治者贬损曹操的忠心还情有可原,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也跟着起哄,那就是历史的傻白甜了。

    4

    ▲新《三国》曹操剧照

    最爱君相信陈寿的直笔,曹操是一个政治的巨人。

    最爱君也能读出陈寿的曲笔,曹操是一个道德的矮子。关于这一点,裴松之及其以后的史家,包括小说家,已经写了很多很多。曹操的形象之所以会扑街,主要也源于个人道德的缺点。

    陈寿的伟大即在这里。再狭小的舆论空间,都无法阻止他表达最精准的意见。

    同样是写曹操,见解伟大的还有另一个人——鲁迅。

    鲁迅在他的名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这是肯定他的政治作为。

    接着写曹操杀孔融的事。鲁迅说:“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有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这是否定他的人品道德。

    双面曹操,一文收埋齐了。

    不像有些史家,唱起赞歌连底裤都不要了。

    1959年,国内掀起一股“替曹操翻案”的史学大讨论,由郭沫若牵头。原因是,伟大领袖是公开的曹操粉,所以民间对曹操的白脸认知是错误的,亟需纠正。

    这原本是好事,可以告诉历史小白们历史上的曹操和戏文里的曹操有哪些区别。但是,某些史学家竟然无耻到了连曹操杀人也无所谓这样的话都写得出来,比如“现在有些人说曹操好杀人乱杀人,这和事实确是不符的……”。

    高压之下的陈寿,也绝不写这种话。这,或许就是差距吧。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