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涌现很多天才,但所有其他天才都没有我们主人公传奇。六岁写诗,九岁撰文指出《汉书》批注的错误,十岁饱览六经,十二岁到十四岁到长安学医。
十四岁起他就每年给官员上书,寻找机会入仕。乾封元年(666年),十七岁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他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让唐高宗惊叹不已,文名也为之大振。
弱冠少年独自在京求取功名,他的依靠就是朋友。朋友外出任官,他写诗相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此诗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摆脱了齐梁绮丽萎靡诗风,也成了送别诗的千古名作。作者王勃(约650年—约676年)是“初唐四杰”之首,他们共同推进唐诗的革新。
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却不懂世情练达,赏识他的沛王和英王斗鸡,他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为沛王助兴。文章传到高宗手中,认为他不劝诫还有离间之意,将他逐出了长安。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秋日和对他有恩的王长史道别,诗人离情别绪涌上心头,不禁潸然泪下,《秋日别王长史》: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总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之间,王勃旅居巴蜀,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南国物候却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春日重回诗人没有感受到温暖,春花重开又谢却让诗人感伤,《羁春》: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秋风萧瑟,黄叶飘零,《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更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
朋友是诗人内心真正的慰藉,每送别一次朋友,都让诗人伤感和痛苦,《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朋友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他藏匿犯罪官奴又怕走漏风声杀了他而犯了死罪,幸遇大赦没有被处死。
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设计构陷。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而父亲王福畴也因此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王勃虽有放浪不羁一面,却一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立身处世,这让身为孝子的他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所有的凄凉悲苦,只能向最好的朋友诉说,《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但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上元二年(675年)秋天他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探访父亲,据说经过南昌时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至交趾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踏上归途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非常短暂,却经历戏剧性的浮沉。他代表初唐词赋的繁荣,是唐代文坛最璀璨的流星。而从摆脱齐梁萎靡诗风的角度来看,他是唐诗喷薄的朝阳!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