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康乾盛世中,康雍乾和读书人的关系,经过清宫剧的洗礼之后,十有八九之人都会认为两者关系很“和谐”,甚至康雍乾备受读书人称赞。那么,事实真相如何呢?答案让人意外!不客气的说,如果深究历史真相的话,都能看到不尊重这三个字!
(康熙怒斥群臣)
康熙:治统和道统的合一
康熙曾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还组织编辑了一系列书籍。按理说,康熙和读书人的关系应该很好。在历史评价中,文人对康熙的评价也非常高。
然而,康熙却剥夺了读书人的最高权力,即:道统(教化、传授、解释儒家的权力)!中国传统是皇权掌握“治统”,读书人掌握“道统”。康熙16年,明确宣布他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所谓“治统在是,道统亦在是”。 这是中国第一次道统和治统的统一,达到了专制顶峰。
换言之,康熙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真正懂道学的,是皇帝,真理只能在皇帝手中!从此,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允许读书人有其他想法和意见。后来,雍正、乾隆等,都掌握了道统,所以清朝读书人,都没了自己思想,仿佛都成了“皇家奴才”。
康熙曾召集翰林官员,出了一道题目“理学真伪论”,自己做考官。在这一场考试中,康熙大发威风,当场羞辱了很多读书人,包括他已经过世的老师熊赐履,嘲讽这些读书人是“假道学”,和市井之辈没什么区别。可见,说康熙尊重读书人,显然是一个误解。
雍正:宁用家奴,不用名儒
如今,一部《雍正王朝》,让世人重新认识了雍正,由此认为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或许,由于现在雍正“耀眼”的政绩,反而忽略了雍正对读书人恶劣的态度。
《雍正王朝》电视剧中,“天下读书人”清流误国,结党乱政,而“改革皇帝”雍正依靠家奴(如李卫、田文镜)治国,为民作主。为此,雍正杀言官、诛谏臣、惩治“科甲朋党”,对读书人可谓非常贬低。总之,雍正认为“清流误国、奴才救国”。
在真实历史上,雍正的确有这一倾向,他对科举出身的文臣有看法,惩处了一大批“操守虽清”而奴性不够的儒臣,如李绂、杨名时等,给人普遍的印象是:宁用家奴不用名儒。
当然,雍正的“反儒”,是反对“有自己思想的读书人”,但对于张廷玉这样听话的读书人,雍正还是很喜爱的。
乾隆:读书之人,犹如倡优
在清朝诸多皇帝中,乾隆可能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一部《戏说乾隆》,让乾隆扬名天下,如今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那么,乾隆对读书人如何呢?从乾隆对待纪晓岚来看,让人震惊。古往今来,估计没有皇帝会这么骂文人。
乾隆年间,尹壮图直言,“议罪银”和官场腐败,对百姓伤害极大,导致民生凋敝。乾隆听了勃然大怒,就把尹壮图整的欲死欲仙。为此,纪晓岚就为尹壮图求情。
让人想不到的是,乾隆狠狠的骂了一句,即:“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所谓倡优,古代指从事歌舞杂戏的艺人,倡,乐人也;优,谐戏者也。把一代才子纪晓岚,都比作一个“逗笑”的艺人,可见乾隆眼里的其他读书人地位了。
传统观点里,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虽有所不足,或会做出一些“缺德”之事,但治天下的确需要读书人。那么,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每一个都被史家赞誉,为何却都不太尊重读书人?
其实,总结一下,不外呼这三点,(1)打压读书人,巩固皇权,读书人话语权太大,必然削弱皇权,不利于实现“皇帝独裁”,比如明朝,(2)读书人多是汉人,这是潜在的危险,有独立思想的读书人,就更需要打压了,(3)打击汉族读书人的文明优越感。
或许,在表面上,康熙雍正乾隆有优待读书人的记录,但骨子里还是不太尊重读书人,否则就不会有以上之事发生了。说到底,就是要把读书人驯服,变成彻头彻尾的“思想奴才”。所以,龚自珍才会喊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早被驯化了。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