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死后,他们用一段楠木从中间剖开,依人的大小掏空,然后把尸体放入,把两段木头严丝合缝合拢,涂上油漆,用三段金子箍紧,从外观看就是一段完整木头。据马可波罗记载,下葬时如果路上碰到陌生人,就会杀死,一方面为皇帝殉葬,另一方面就是怕陌生人泄露墓葬的地址。到达墓地后,首先把草地整块取土,然后按顺序编号排列好,把新起出来的土运走。把有草皮的土按顺序依次回填,从外面看和周围的草地没有两样为止。为了以后能够祭祀皇帝,在下葬的时候,杀一匹吃奶的小骆驼,等来年祭祀时,牵着母骆驼寻找,母骆驼在哪发出悲鸣,那个地方就是埋葬皇帝的地方,但是母骆驼死了以后,后人想祭祖也就找不到墓穴了。但是蒙古人认为先祖就在地下,祭祖的时候,他们就地挖个坑,坑里烧些饭食和羊骨,直到现在这个风俗依然流行。
明朝的一本史书里记载,元朝皇帝在驾崩的时候,只是让人用两半树木的枝干,从中间掏空后将遗体放入其中,勉强作为一个棺木的形状,两半树干合上之后就用漆给它上色,再用黄金镀金一种材质的绳子在棺木上绑几圈,找好地方后将其深挖,放入棺木,再让马儿上去将土地踏平,尔后杀一头骆驼在帝王的陵墓上方,安置数千匹马儿守在陵墓边,等到来年草木生长,这片陵墓也土地平整的看不出曾有人葬在这里,于是,再不为人所知。
当年,在成吉思汗下葬的时候,也运用了这样的下葬方式,据南宋一本史书上记载,成吉思汗病逝后,手下的人便将他运送回故乡,也采用了剖空树干做棺材的方法,后在地上深挖一个洞葬在里面,用土掩埋好就让马儿将土地踩平,这样的做法,看来就是希望这里恢复到土地的原貌而让人看不出这是陵墓,之后再让人用帐篷把这里都遮盖起来,直到春暖花开,这里的一切都与周围没什么不同后,再将帐篷撤掉,此时这片土地上长满了鲜花绿草,也就看不出曾被挖开的迹象。
为了以后能找到祭祀地点,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杀死一头小骆驼,这时,陪伴这头小骆驼前来的母骆驼就会十分悲痛地号叫,并且记住这个地点。第二年来祭祀的时候,把这头母骆驼牵来,在杀死小骆驼的地点,母骆驼就会悲痛地流泪。这样,前来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确切地点。
元朝的皇帝真是聪明,盗墓者竟无从下手,所以说元朝皇帝不是没有陵墓,是我们还没有发现。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其特点是薄葬简丧。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实用。特别是在蒙古人大举扩张的战争年代,丧葬仪式尤其简单。下葬时,他们让死者坐在一顶生前用的帐幕中央,边上围着祭祀的人进行祷告,随葬的有马匹、弓箭和摆放着肉乳的桌子,最后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上生活时,有帐幕住,有马骑,有肉乳吃。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实行汉法,也渐渐受到汉人丧葬习俗的熏染,开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与汉人不同。死者入殓后,两块棺木合在一起,又成为一棵圆木,然后“以铁条钉合之”。尽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殓仍然俭朴如初,寿衣大多就是平时穿的衣服,随葬的器物也会比较少,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剑一类的东西。
而明皇陵未被盗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了,明皇陵除了朱元璋是在南京的明孝陵以外,其余皇帝的陵墓都在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由于清朝是打退了李自成得到的北京,所以并没有与明军起什么冲突,清朝对崇祯皇帝自缢殉国的勇气也非常的敬佩。于是对明皇陵进行了良好的保护。而李自成是时间不够还没来得及祸害明皇陵(据说放了一把火,但是只烧掉了表面建筑,没有偷坟掘墓)就被赶走了。不然要是以闯王的素质,恐怕明皇陵在劫难逃。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推翻的是满清政权,所以明皇陵再次躲过一劫。而清朝的皇陵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清皇陵大多被盗。最著名的莫过于孙殿英的“东陵盗宝”事件,连慈禧和乾隆的尸骨都被破坏。
明朝诸陵保存完好,也和清朝入关后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古往今来,改朝换代时,前朝皇陵必遭挖掘,唯独明皇陵是例外,满清在当时虽被视为异族,在保护前朝皇陵这一点上,却做得十分地道,令人敬佩。当然啦,这些政策都是为笼络汉族人心,但同时也保护了皇陵。再者万一大清灭亡,后人也会学习满清“保护”自家皇陵!
清朝官方没有破坏明陵,民间更没有人破坏。明朝也是最后一个汉族人统治朝代,明朝虽然有几个庸君,但对百姓并无过多暴行。再者明陵防盗设施那般坚固,一般盗贼也盗不了。到了民国,就更没人破坏明陵了。因为民国要推翻的清朝,即使是盗墓,也都盯着清陵,而不打明陵的主意。由于有汉民族情怀,这大概就是明陵无一被盗的原因。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