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西北剿总司令张学良在多次劝谏蒋介石无果后,联合西北军杨虎城发动兵谏,囚禁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前,蒋介石(左二)、宋美龄(左三)、张学良(左五)、杨虎城(左六)等合影。
史载,该年12月12日凌晨5点,西安东北骊山方向枪声大作,倒蒋行动开始,蒋介石听到枪响后,跳窗越墙逃入半山腰,躲进一个岩洞中,不久就被张的卫队营长孙铭九(后来他投降日伪成了汉奸)逮捕了。蒋冻得瑟瑟发抖,脸色苍白,脚被扭伤,情形很是狼狈,孙铭九态度十分恭敬地扶其下山。当日,蒋介石被张学良的亲信唐君尧接入西安城,送至新城大楼,蒋的随扈高官陈诚、蒋鼎文、蒋作宾、陈调元、钱大钧等人以及时任陕西省长的邵力子也被拘押在西安招待所内,立法院长邵元冲、蒋的卫队长蒋孝先罹难。
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内外舆论反响强烈,南京政府内部亦分为两派,一派以何应钦为首,主张发兵讨伐张、杨,一举轰平西安,置蒋的安危于不顾,另一派以宋美龄、宋子文为首,不主张大动刀兵,先派人探查具体情况,再设法营救。国际舆论也对此事一片哗然,苏联政府认为“西安事变”犹如导火索,若处置不当或许会引爆内战,假如发生同室操戈之内战,无异于帮助入侵者开路,希望中国各方用和平方式协商解决;同时,英、美等国也纷纷发表对此事的看法和担忧,主张中国各方切勿起内争,应以和平大局为重,才能同仇敌忾,强硬对日。日本则浑水摸鱼,极力挑拨南京和西安的关系。
12月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飞抵西安;22日,南京方面派出宋美龄、戴笠、宋子文等为代表到西安斡旋。
23日,三方会谈开始,在张学良、宋氏兄妹、以及周恩来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答应了张、杨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8项主张,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史载,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曾致电山西省主席阎锡山,邀他来西安共商救国大计。阎锡山接电后,立即召开军政紧急会议,商议如何应对。阎锡山在会上说“小六子(张的乳名)太蛮干了,已元气大伤”。经反复研究,山西方面决定拥护南京政府,设法营救蒋介石,并严厉谴责张、杨的忤逆、鲁莽之举。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和宋美龄返回南京
1936年12月25日,即西安事变达成协议的翌日,张学良见其“安内必先攘外”、“逼蒋枪口对外”的主张得以实现,既然兵谏之目的达到了,就必须释放蒋介石回南京。张学良执意要亲自送蒋回南京,许多人劝他不必亲往,以免遭报复。但张不为所动,他相信蒋介石的人格,当他陪蒋抵达西安机场时,蒋介石颇为动情的对他说:“我们兄弟两人,大仁大义,从不抱怨,将来历史上记一笔定流芳百世”。张学良很感动,更表示一定要陪蒋飞南京。蒋说:“我们兄弟两人已谅解,你到南京反而不好办,若他们打你的主意,那我就遗臭万年了”。蒋介石劝张学良不必亲自陪送去南京,张却似心有愧疚且动了感情,仍坚持己见,于是两人一起登机南飞。
蒋介石在张学良的执意陪伴下回到南京。待惊魂稍定后,他开始考虑如何处置肆意妄为、竟敢以兵谏的方式抓扣自己的张学良。1937年13月31日,在国民政府特设的军事法庭上,审判长、辛亥元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委李烈钧当庭宣布:判处张学良有期徒刑10年,剥夺其公民权5年。之后,张学良被软禁了几乎大半辈子。蒋介石曾对前来为张求情的人说:“张学良年轻气盛,他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还是因为其读书太少之故,我把他圈禁起来,是要逼他多读一些书,多闭门思过”。蒋毕竟是个见惯惊涛骇浪与官场暗流之人,他岂能看不出来张学良虽然参与了“西安事变”,但并非主谋,最多不过是被人利用、撺掇“协同举事”罢了。据说当初蒋介石认为张学良只是个纨绔子弟,他抽大烟、赌博、玩女人,样样均沾,却难堪大事,因此他须为丢失东三省担首责。
据传西安兵谏后蒋介石确实曾起杀机,准备除掉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公子哥儿,后经宋美龄、宋子文、于凤至等人的极力劝阻,又考虑到他的国际影响和顾忌其麾下数十万东北军旧部,他方才作罢,遂留其一命。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