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常常有一些人,由于时代的风云变幻,使他能叱咤风云,平步青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由和尚而得天下的,仅他一人。毛泽东对这样一个有奇特经历的人物,十分熟悉又十分重视。毛泽东肯定他由一个和尚而终成帝业,特别欣赏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朱元璋小传】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名元璋,字国瑞,姓朱。先世家住在沛(今江苏沛县),后迁至句容(今江苏句容),再迁到泗州(治所在今江苏泗洪东南)。父亲朱世珍,开始迁居濠州的锤离。生了四个儿子,太祖是他的最小的儿子。母亲陈氏。她刚刚怀孕太祖的时候,梦见神送给她一丸药,放在手中闪闪发光,吞服以后睡醒,口中仍余香满口。等到生下太祖,红光满屋。从此每夜屡有火光升起。邻居望见,以为是发生火灾,总是奔往相救,到太祖家一看却见不到火光。到他长大以后,姿态容貌一副英雄豪杰的气派,有块奇特的骨头直贯头顶,志意广大,人无法揣测。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旱灾蝗灾一并发生,大饥荒大瘟疫同时降临。太祖当时十七岁,父母兄长相继死亡,家中贫困不能安葬。同村的刘继祖送给他一块坟地,才得以安葬,后来的凤阳(今安徽凤阳)皇陵就在此地。太祖因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于是入皇觉寺当了僧人。过了一个月,游食到了合肥。途中患病,有两位穿紫色衣服的人与他在一起,对他照护得十分周到。痊愈之后,二人已不知去向。于是游历光、固、汝、颍各州共三年,又回到皇觉寺。那个时候,元朝政治腐败,盗贼四起。刘福通崇奉韩山童假托宋朝后代之名在颍州起兵,徐寿辉冒用帝号在蕲州起兵,李二、彭大、赵均用在徐州起兵,他们各拥有部众数万人,据有自己的地盘,并且设将帅,杀官吏,攻打郡县,而方国珍已率先在海上起事了。其他的义军也都拥有武装,割占地盘,参与抢掠的人很多。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羽孙德崖等人在濠州(治所在今安徽凤阳东)起兵。元将彻里不花因害怕不敢去攻打,天天抓良民充当俘虏用以邀功请赏。太祖当时年方二十五岁,谋求逃避兵灾,在神像前求签问卜,出去和留下都不吉利。于是说:“莫非应当举大事不成?”问卜得吉利,大为欢喜,于是在闰三月初一日到濠州见郭子兴。子兴见他相貌奇特,当即收留作为亲兵。太祖每战必胜。郭子兴于是将他所抚养的马公的女儿嫁给太祖为妻,她就是后来的高皇后。每当子兴与德崖发生矛盾的时候,太祖总是一再从中调停并保护郭子兴。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春,贾鲁死,濠州解围了。
太祖回到乡里募兵得七百人。子兴很高兴,命他代理镇抚。当时彭大、赵均用所属的部队残暴蛮横,子兴软弱无能,太祖已估计到难以和他成大事,于是将所募集的士兵委托他人带领,自己与徐达、汤和、费聚等人向南攻打定远(今安徽定远东南)。用计降服了驴牌寨的民众3000人,和他们一起东去。在横涧山夜袭元将张知院,接收了他的士兵2万人。
在路上遇到定远人李善长,与他交谈,言语十分投机,非常高兴,于是和他一起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县),大获全胜。
这一年,张士诚占据高邮(今江苏高邮),而且自称诚王。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春正月,郭子兴采用太祖的谋略,派遣张天佑等人夺取和州(今安徽和县),发文书令太祖总领他的军队。太祖顾虑到各位将领不服从,把文书秘而不宣,约定众将第二天到厅堂开会议事。当时座次以右面为上,第二天开会时各位将领先到会,都坐在右面。太祖故意晚到而坐在左面。到办事时,太祖对各种问题的分析决断如同流水一般透彻清晰,而各位将领却瞠目结舌,哑口无言,这时他们才稍稍屈从太祖。又决定用砖修筑城墙。为期三天。
太祖如期完工,各位将领都未能按时完成。到了此时太祖才开始拿出郭子兴交给他的文书,面南而坐说:“我奉命总领各位的部队,而今筑城都超过期限,按军法治罪如何。”各位将领纷纷惶恐认错。于是下令把军队中所掠夺的妇女,释放回家,百姓大为高兴。此时元兵10万人围攻和州,城内将士坚守三个月,粮食已绝,而元朝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野先分别驻守在新塘、高望、鸡茏山,因此断绝了粮饷入和州的道路。太祖率兵打败了他们,元兵皆逃走渡过长江。三月,郭子兴去世。当时刘福通在亳州(今安徽亳县)迎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发文书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太祖分别为左右副元帅。太祖很有感慨地说:“大丈夫怎能受别人的控制呀。”于是不接受任命,转而又想到韩林儿势力强盛,可以作为倚仗,于是使用他的龙凤年号,用以号令军队。
朱元璋经过不断的努力,有志之士纷纷来投,像常遇春、徐达等。他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夏五月,徐达、常遇春在池州打败陈友谅。闰五月三十日,陈友谅攻陷太平(治所在今安徽当涂),守将朱文逊、王鼎、知府许瑗被杀害。不久,友谅谋杀其主子徐寿辉,自命皇帝,国号汉,江西、湖广的地盘都归其所有。同时约张士诚联合攻打应天,应天因此大受震动。众将领商议首先收复太平来牵制他们,太祖说:“不可以。陈友谅用非主力部队牵制我军,而全军直攻金陵(今江苏南京),顺流而下半日之内就可到达,我军的步兵和骑兵难以急速返回,百里之遥,快速急进,奔赴战场,兵法所忌,不是好计策呀。”于是迅速派人命胡大海直捣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以牵制陈友谅的后方,同时让康茂才欺骗友谅,令其速来。友谅果然受骗引兵东下。于是常遇春设埋伏于石灰山,徐达布阵于南门外,杨琼驻守大胜港,张德胜等人率水军出龙江关,太祖亲自在卢龙山坐镇指挥。乙丑日陈友谅到龙湾时,众军要开战,太祖说:“天快下雨了,赶快吃饭,乘雨攻击他。”不一会,果然大雨倾盆,士卒奋勇争先,雨停之后合力作战,水陆夹击,大败陈友谅。友谅乘坐别的大船逃走。于是收复太平,攻下安庆,不久后胡大海也攻克信州。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春正月,陈友谅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在龙兴投降。初八日,太祖到龙兴,改为洪都府(今江西南昌)。拜谒孔子庙。告谕父老,废除陈友谅的苛政,取消各种军需供应,慰问抚恤贫苦百姓和鳏寡孤独.百姓大为高兴。袁、瑞、临江、吉安相继攻下。二月,降人蒋英杀死金华守将胡大海,郎中王恺遇难,蒋英叛降张士诚。
处州降人李佑之闻知蒋英叛变的消息,也起来造反,杀死行枢密院判耿再成,都事孙炎、知府王道同、元帅朱文刚遇害。
三月十七日,降人祝宗、康泰反叛,攻克洪都,邓愈奔走应天,洪都知府叶琛、都事万思诚遇难。这一月,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夏。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秋七月初六日,太祖亲自统兵救洪都。十六日,到达湖口(今江西鄱阳湖入长江之口),首先在泾江口以及南湖嘴(今安徽宿松县南120里处)设下埋伏,阻截陈友谅的归路,发文书命令信州(今江西上饶)的军队守住武阳渡(今江西南昌东南。陈友谅闻知太祖到洪都,撤兵解围,在鄱阳湖迎战太祖。陈友谅的军队号称60万人,连接大船为战斗阵列,船楼高十余丈,长达数十里.各种旗帜和成堆的兵器,远远望去好像一座山。二十日.双方在康郎山(今江西余千西北)相遇,太祖把他的军队分为十一队以抗击陈友谅。二十一日,太祖的军队合力作战,徐达出击陈友谅的前锋,俞通海用火炮焚毁陈友谅的战船数十艘,双方杀伤大致相当。陈友谅的猛将张定边直接攻打太祖乘坐的战船,使该战船搁浅在沙滩上,不能退却,处境十分危险。幸亏常遇春从旁边射中张定边,俞通海再统兵来援,由于船只骤然驶进使湖水随着涌过来,太祖的战船才能脱离险境。二十二日,陈友谅用所有的大船出战,太祖的各位将领船小。攻击不利,脸呈惧色。太祖亲自指挥,仍畏惧不前,当众处死十余个畏敌退缩的人,才得以人人拼死力战。到午后,东北忽刮大风,于是命令敢死的勇士驾驶七只战船,在芦苇中堆满火药,放火焚烧陈友谅的战船。风烈火猛,烟焰满天。把湖水映得一片通红。陈友谅的军队一时之间大乱,各位将领摇旗呐喊乘胜前进,斩杀陈友谅军士2000多人,烧死淹死的难以计数,陈友谅的气焰自此丧失。二十五日,太祖转移部队控制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陈友谅也退保渚矶(今江西星子县南)。相持三天,陈友谅的左、右将军都归降了。陈友谅愤怒异常,竟把所俘获的将士全部杀死。而太祖却将所有的俘虏释放遣还,受伤的用良药给予医治,并且祭奠他们阵亡的亲戚和将领。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由于粮尽,转移到南湖嘴(今江西九江东),被南湖的驻军拦截攻击,于是突入湖口。太祖进行阻击,顺流搏战,到达泾江。泾江的守军再拦击他,陈友谅中飞箭身亡。张定边与其子陈理逃往武昌。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冬十月十四日,下令攻打张士诚。这时,张士诚所盘踞的地盘,南至绍兴(今浙江绍兴),北有通、泰、高邮、淮安、濠、泗,再往北直达济宁(今山东济宁)。于是命徐迭、常遇春等人首先谋取淮东。闰十月,进而围攻泰州,获胜。十一月,张士诚侵扰宜兴,徐达击败他,于是由宜兴回师攻打高邮(今江苏高邮)。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春正月初一日,张士诚伺机攻占江阴,太祖亲自统兵前去救援,张士诚逃走,康茂才在浮子门追击打败他。太祖回到应天。二月,明玉珍死,子明异自称为帝。三月十四日.令中书省严格选举人才。徐达攻克高邮。
夏四月初四日,在淮安袭败张士诚部将徐义的水军,徐义逃脱,梅思祖献城迎降。濠、徐、宿三州相继攻下,淮东诸路平定。十五日,到濠州拜祭祖墓,设置守坟户二十家,赐予旧友汪文、刘英粮食和布匹。备办酒席召乡亲父老开怀畅饮,说:“我离乡十多年,历经艰难,身经百战,才得以回乡祭祖,与父老子弟相见。今日苦于不得久留与各位欢聚同乐。希望父老妤好教育子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种田,不要远出经商,临淮郡县尚在遭受劫掠之苦,各位父老珍重自爱。”令有关部门免除租赋,众父老都叩头谢恩。二十日,徐达攻克安丰,在徐州分兵打败扩廊帖木儿。夏五日初一日,自濠州回到应天,初九日,命寻访求索古今各种书籍。
秋八月初一日,改建应天城,在钟山的南面修筑新的宫殿。初二日,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兵二十万讨伐张士诚。太祖在立戟之门誓师道:“攻下平江(今江苏苏州)城之日,不要杀人掳掠,不要毁坏房舍,不要践踏田地。张士诚的母亲埋葬在平江城外,不要侵毁。”过后召问徐达、常遇春,此行用兵当先从何处入手。常遇春原想直捣平江。太祖说:“湖州张天骐、杭州潘原明为张士诚的左膀右臂,一旦平江受到困逼,两人必会全力增援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作为他的副手,分道北征。二月二十四日,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二十九日,下令访求可在六部任职的才智出众的人。这个月,李文忠攻下兴和(治所在今河北张北),进兵察罕脑儿,拘捕元平章竹贞。
夏季四月初七日,封皇子朱为秦王、朱棢为晋王、朱棣为燕王、朱木贞为楚王、朱搏为齐王、朱桢为潭王、朱檀为鲁王。徐达在沈儿峪大败扩廓帖木儿,全部招降他的部队,扩廓帖木儿逃往和林(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
二十八日,元惠帝在应昌(今辽宁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附近)去世,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这一月,慈利土官草垕叛乱。五月初一,徐达进攻兴元(今陕西汉中东)。分派邓愈招抚吐蕃(在今青藏高原一带)。十六日,李文忠攻下应昌。
元朝新继位的皇帝向北逃走,投降五万多人,连续追击到北庆州,没有追上退回。二十三日,徐达攻下兴元。邓愈攻下河州(治所在今甘肃兰州西北)。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春季正月初二,李善长被罢官,汪广洋为右丞相。初三,任命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德庆侯廖永忠作为他的副手;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济宁侯顾时作为他的副手,率领步兵和骑兵从秦、陇出发伐蜀。魏国公徐达在北平训练部队。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春季正月初八日,都督佥事王简、王诚,平章李伯昇,在河南、山东、北平屯田。镇海侯昊祯为总兵官,都督於显作为他的副手,巡视海上捕捉日本海盗。二十二日,修理曲阜孔子庙,设立孔子、颜渊、孟子三家学说。这一月,平阳、太原、汾州、历城、汲县发生旱灾和蝗灾,田租赋税一齐免除。
秋季七月初一,李文忠在大宁(今辽宁宁城西)、高州(今内蒙古赤峰东北)打败元兵。初九日,日本海盗侵扰登州、莱州。初八日,下令士兵阵亡,父母妻子无法生活的人,官府供养。百姓逃避战乱失散或者客死他乡,留下老幼,一并发给路费送还原籍。到远方做官在任所去世,妻子不能回原籍的,有关部门发给车船费。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夏季四月十九日,下令赎回河南饥民所卖子女。贫民年纪在八十岁以上,每月发给五斗米、三斗酒、五斤肉;九十岁以上,每年增加一匹丝绸、一斤棉絮,家有田地产业的不给米。应天、凤阳富人年纪在八十岁以上赐社土爵,九十以上赐乡士;天下富人八十岁以上赐里士,九十以上赐社士。在礼节上都与县官平等,免除赋税徭役。鳏寡孤独不能维持生活的,每年发给六石米。士兵在战争中受伤免予登记户口,免赋税和徭役三年。军官在战场上牺牲,他的儿子世袭爵位并晋升一级。山林隐士,以礼节聘用。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春季正月初三日,晋王朱、燕王朱棣率领部队征讨元朝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征虏前将军颍国公傅友德等都归他们指挥。十六日,贵州蛮人叛变,延安侯唐胜宗讨伐并平定了他们。二十一日,齐王率领部队跟随燕王朱棣来北京。赣州(今江西赣州)盗贼作乱,东川侯胡海任总兵官,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昇为副将,讨伐平定了他们。唐胜宗统领贵州各卫屯田。二月十三日,蓝王讨伐平定了四番叛乱的蛮人。……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春季正月二十日,颍国公傅友德任征虏将军,定远侯王弼、武定侯郭英作他的副手,在北平防御边境。二月十六日,太祖耕农田示范。魏国公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凉国公蓝玉等人在陕西防守边疆。初八日,靖宁侯叶昇在甘肃练兵。初十日,赐给许观等人进士及第,资历有别。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春季正月初10日,朱棣进京朝拜太祖。初八日,黄河在阳武决口,征调军民堵决口。
十三日,何福讨伐都匀、毕节各蛮人,平定了他们。十九日。
命令在押的死刑罪犯往边疆运送粮食。二十日,朱棣、朱桢、朱柏进京拜见太祖。二月初七日,召曹国公李景隆等回京。
靖宁侯叶舁等人在河南及临、巩、甘、凉、延庆训练军队。
都督茅鼎等人平定蛮人。初九日,下令全国卫所部队十分之七屯田。三月初二日,冯胜等十四人分别掌管陕西、山西、河南各个卫所的军队事务。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春季正月初二日,免除全国年高德昭的人进京朝拜。二月初二日,晋王朱统率山西、河南部队出长城,召回冯胜、傅友德、常昇、王弼等人。初十日,凉国公蓝玉因谋反,和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舢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等皆因受牵连被杀。十四日,在全国颁布《逆臣录》。十五日,太祖亲自耕种农田示范。十七日。会宁侯张温因受蓝玉结党谋逆的牵连被杀。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夏季四月初二日,邓愈任征西将军,沐英为副将军,率领部队讨伐吐蕃,大败它。
这一月,救济太平、宁国及宜兴、钱塘各县水灾。五月二十三日,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总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参议军国大事。二十九日,户部主事赵乾到荆州、蕲州因救灾迟缓,被杀。六月十一日,下令官员和百姓上书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的人,密封直接寄给皇帝。丙寅日,命令政事报告皇太子裁决后上报太祖。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春季正月二十九日,西平侯沐春俘虏并杀掉了阿资,越州(治所在今云南曲靖南越州)平定。这一月,朱棣、朱榈率领河南、山西各卫所部队北出长城,筑城屯田。朱棣率领总兵官周兴兵辽东边塞。二月初三日,宋国公冯胜犯罪被杀。二十五日,指示户部把一百户百姓编为一里。婚姻死丧疾病患难。里中富人资助财物,贫民助力。春种秋收,通力合作,教育民众和睦。
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二月十五日,征虏前将军胡冕讨伐郴州(今湖南郴县)、桂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蛮人。平定了它。二十三日,朱棣率领军队巡视大宁。三月初四日,朱桢、朱柏来京拜见太祖。初七日,朱棣在彻儿山追击兀良哈秃城打败了他。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眷正月初三日,耿炳文任征西将军,郭英作他的副手,巡察西北边防。十四日,在山西、北平、陕西、甘肃、辽东设立兼任太仆寺官员,掌管车马畜牧的事。这个月,沔县(今陕西西南老沔县)盗贼横行,命令耿炳文讨伐。二月初七日,水西叛乱,都督佥事顾成任征南将军,讨伐平定了叛乱。二十八日,古州(今贵州榕江)叛乱,龙里千户吴得、镇抚井孚战死。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春季二月初八日,日本海盗侵扰宁海(治所在今山东牟平),指挥陶铎打败了他们。二十四日,古州叛乱被平定,召杨文回还。
闰五月初七日,太祖病危。初九日,在西宫逝世,享年七十一岁。二十五日,安葬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谥号圣祖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增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毛泽东评点】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6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此役打了两月余。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8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不令诸子诸孙统兵作战,失策。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8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元末,朱元璋是一个和尚,平时睡着了常作“天”字形,郭子兴见而奇之,收为部下,后代郭子兴而起。初犹能代表农民利益,以后遂变为代表地主的利益了,故能贵为天子。
——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话,转引自翟永泰《毛泽东与大革命》,第9l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后取得民心。得了天下。
——毛泽东1953年2月23日同陈毅等人的谈话,转引自王鹤滨《紫云轩主人——我所接触的毛泽东》,第8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务院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时,传达了毛泽东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
——转引自虞宝棠、李学昌:《当代中国四十年》,第28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的晚年)。
——1955年毛泽东审阅吴晗《朱元璋传》(修改稿)的谈话,转引自范忠程主编《博览群书的毛泽东》,第231页,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明朝皇帝搞得好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太祖,一个是成祖。
明太祖朱元璋皇帝做得最好,他一个字不识,是个文盲;明成祖皇帝做得也不错,是一个半文盲,识字也不多。
——转引自戴知贤《山雨欲来风满楼》,第19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鉴赏】
明太祖朱元璋(1328一1398),明王朝的建立者。公元1368-1398年在位。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贫苦农民出身,曾为地主放牧,后人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以骁勇多智,为子兴所重。十五年(公元1355年)韩林儿建立宋政权,授左副元帅。南渡长江,攻取采石、太平(今安徽当涂)。龙凤二年(公元1356)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任宋政权江南行省平章。废除了元代的一些苛政,实行屯田。后接受谋士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壮大了自己的军力。五年(公元1359年)升左丞相,七年(公元1361年)封吴国公。不久击败陈友谅,至龙凤十年(公元1364年)消灭其残余势力,改称吴。
龙凤十二年(公元1366年)发布文告,咒骂红巾军为“妖”,杀害韩林儿,从此完成了从农民起义领袖到封建地主代表的蜕变。次年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又消灭方国珍、陈友定等,并以主力北伐中原。1368年定国号为明,年号洪武,国都仍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同年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统治。以后逐步平定福建、广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统一全国,开创了明朝277年的统治。
历史上常常有一些人,由于时代的风云变幻,使他能叱咤风云,平步青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由和尚而得天下的,仅他一人。毛泽东对这样一个有奇特经历的人物,十分熟悉又十分重视。毛泽东肯定他由一个和尚而终成帝业,特别欣赏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大概是就中国封建皇帝而言的,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封建帝王所谓文治武功,朱元璋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尤以武功为突出。
朱元璋出身贫苦,经过长期艰苦生活的磨练,自幼敢想敢干,敢作敢为,投军以后,作战十分勇敢,每次打仗冲锋在前,他有胆、有识、有谋、有断,因当过游方僧,熟地理,谙世情,能吃苦,战无不胜,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提拔很快。郭子兴死后,他便取而代之,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便以它为基地,逐步发展势力。当时,北有刘福通,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陈友谅,这三支起义军吸引和牵制了元军的主力。南方的元军,由于南北交通被切断,则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朱元璋根据这一形势,采取巩固东西两线,出击南线的战略,集中兵力进攻皖南和浙东的元军据点。两年内很快攻克镇江、常州、扬州及浙西地区,得到很大发展。
之后,朱元璋又听取谋士刘基的建议,制定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夺取天下的战略方针。因为当时张士诚占据今江苏东部和浙西一带,陈友谅据有今湖北、安徽、江西一带,如果二人合手,很容易对朱元璋形成夹攻之势。所以,朱元璋决心先打力量最强大的陈友谅,这就是著名的鄱阳湖大战。这次大战,是由陈友谅军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率军从应天援救而引发的。开始,战争的主动权在陈友谅手中,从军队数量上和装备上,陈友谅都占优势,号称60万大军,战船高大。但由于朱元璋指挥得当,终于获胜。其原因有四:第一,首先截断陈友谅军的退路,造成关门围歼的态势。陈友谅的都城在武昌(今湖北武昌),水军需从长江进退。朱元璋派部队守住泾江口和南湖嘴,阻断陈友谅向长江撤退的道路。第二,以弱胜强,善用火攻。水战,战船大小,是个重要条件。朱元璋水军船小,硬攻当然不利,便巧用火攻,夺得了胜利。在第一次战斗中,处于劣势的朱元璋,其部将俞通海用火炮击中、烧毁陈友谅的大船数10艘。在决定性的那次战斗中,朱元璋利用大风的有利天气,命令敢死队的勇士们驾7只快船,满载夹裹火药的芦苇,冲向敌船,放火焚烧陈友谅的战船。风大火猛,火光冲天,把湖水都映红了。陈友谅的水军一片混乱,被斩杀2000多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第三,朱元璋注意优待俘虏,瓦解敌军士气。俘虏愿回家的全部放回,受伤的敷药治疗,战死的准许祭奠;而陈友谅却把俘虏全杀了。对待俘虏的不同政策,关系到人心的向背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朱元璋比陈友谅高明多了。
第四,朱元璋亲自指挥。他身先士卒,他乘坐的战船陷在泥泽之中,进退不得,险遭不测,被部将营救,才得以脱险。
此外,朱元璋还派部将康茂才利用与张士诚相识的旧谊,说服张士诚不出兵援救陈友谅。所以,此次大战结束,张士诚终未出一兵一卒。这些条件都成了朱元璋在这场鄱阳湖大战中,变被动为主动,以弱胜强,夺取胜利的重要因素。这次大战可以说是朱元璋作为军事家的一个杰作。其意义十分重大,因为陈友谅几乎全军覆没,从而奠定了此后吞并武昌政权的基础,甚至是统一南方乃至全国的基础。
鄱阳湖大战结束后,朱元璋担心张士诚乘虚来袭,只派部将常遇春前往武昌攻打陈友谅的儿子陈理,自己率大部队回应天。次年(公元1364年)春正月初一,朱元璋在李善长等人的“屡次劝进”下即吴王位,建百司官属,置中书省左、右相国。二月,朱元璋以武昌久攻不下,亲往督师,陈理遂率其太尉张定边等投降,红巾军所建立的农民政权最后被朱元璋消灭。毛泽东读到《明史》卷一《太祖本纪》批注道:
“不令诸子诸孙统兵作战,失策。”表明他对陈友谅及其汉政权的惋惜和同情,也是总结经验,警戒后人。
朱元璋作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善于从全局出发,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南方统一之后,如何北征,夺取全国胜利,便是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著名战将常遇春提出“直捣元都”的建议,朱元璋立即加以否定,其原因是“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响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他摒弃这个冒险的办法,制定的战略方针是“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藩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后来战争的发展进程充分证明了朱元璋提出的战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总之,朱元璋从参加农民起义,到夺取全国胜利,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杰出军事家的聪明才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毛泽东对朱元璋的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个评价也是符合实际的。
朱元璋这位和尚皇帝,不仅在武功方面非同寻常,在文治方面也颇值得称道。他虽然文墨不多,却很有胆识和远见,颇有点刘邦那种纳谏如流的味道。因此网罗了一大批人才为其效劳。攻克定远时曾吸收当地名儒冯国用、冯国胜和李善长;攻下应天后,亲自拜会著名儒生朱升;攻下金华后又得到叶琛、章溢、宋濂等名士的帮助。朱元璋把他们安排在“礼贤馆”,这些谋士都为朱元璋的创业建国立下大功。冯国用建议以应天为基地;李善长劝朱元璋学习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不乱杀人;朱升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刘伯温提出先灭陈友谅,再攻张士诚,然后再伐中原,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等等。这些建议,朱元璋都一一加以采纳。他令将士在江阴等处屯田,“及时开垦,以收地利”,又把农村壮丁编为民兵,且战且耕,使“民无坐食之弊,国无不练之兵”。对“小明王”,他遵循“缓称王”的策略,一直保持着形式上的隶属关系,1364年,基本上统一了江南之后,才在应天宣称为“吴王”。1365年,小明王渡江时溺死,他也没有立即称帝,直到1368年,北伐中原开始,徐达兵克山东时,朱元璋才宣布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朱元璋在收揽名贤的同时,也招降纳叛,恩结降人。
这些人都在朱元璋夺取全国政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元璋的文治方面,主要是表现在明王朝建立以后他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上。
首先,实行“各安其生”的休养生息政策。元末近20年的战争破坏,造成新生的明王朝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税收减少。为了迅速改变这种局面,朱元璋告诫各地官吏:“现在天下刚定,百姓财力困难,如初飞小鸟不可拔其羽;新栽之树不可动其根,应让其休养生息,万不可扰害百姓。”“士农工商四民之业,算农民最辛苦。”因而他下令免除不少地区几年的租税徭役。有一年,还免除全国的赋税,并采取移民屯阳、开荒种地、兴修水利、种植桑棉、官府给耕牛、种子等一系列奖励生产的措施,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他还下令减轻工匠的劳动负担,以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其次,改革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明初因袭元代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分别统管全国和地方的军政、民政、财政,权力很大。朱元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于皇帝,解决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1000多年的皇权、相权间的矛盾。在地方机构中,废除行中书省,在全国设13个布政使司(俗称省),实行“三司”制度,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民政使管民政、财政,按察使管司法、刑狱,都指挥使管卫所军事。三司分立,隶属中央。在乡里通过户口调查和土地丈量,编制黄册和鱼鳞册,并在此基础上推行里甲制和关津制,把人民牢固地束缚在土地上。为了加强对国人的控制和监督,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亲自掌握的特务机关——锦衣卫,实行特务统治。这样以来,全国的军政司法大权都集中到中央,最终统归皇帝一人掌握,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最高峰。
再次,整顿吏治,惩贪奖廉。朱元璋认为吏治是治国之本,元朝所以速亡,就是因为贪官污吏太多,百姓无路可走,只有铤而走险。他对大臣说:“从今日起要严立法禁,凡贪污害民之吏决不宽恕。”为了整顿吏治,严惩贪官,他制定了各种法律规程,对各级官吏的职权、任务以及应遵循的原则,都作出详细的规定,对官吏犯法也规定具体的惩罚办法:凡贪污银60两以上,处以枭首示众、剥皮食草之刑;发现贪赃枉法行为者,充军北疆荒地,自食其力;官吏御任乘公船公车者,除带随身衣物外,不可多带私人物品。如发现超重10斤受笞刑20;重者受杖刑60。朱元璋对官吏的惩治史所少见,中央、地方都设监察机构监督官吏。对犯官有五种处罚:廷杖、下狱、罚苦役、屯田及剥皮食草。各州府县衙都设皮场庙,把处死剥皮食草的贪官,悬挂在堂门两侧,使官吏出入警戒。结果,仅洪武年间,先后杀了10几万人。就连驸马欧阳伦也因贩卖私茶触犯刑律而被赐死。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朱元璋对为政清廉的官员则大加表彰。济宁府尹方克勤,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一件布袍10年不换,每天只吃一餐有肉的菜,他任职3年后人口增数倍。他进京述职,朱元璋特赐宴表彰,并让他继续留任。
最后,兴办学校,科举取士。朱元璋极重视教育,多次下令兴办学校,国有太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村有村学,适应不同类型子弟入学,接受教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与此同时,他还主张尊孔读经,组织博学之士,重新审订“五经”、“四书”,颁行天下,作为学校读本和科举取士的依据,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全国人民的思想统治。
作为一个封建皇帝,朱元璋应该说是颇有作为的,但自然也有他的局限和阴暗的一面。他分封诸子为王,对功臣大量赐田,加速了土地的兼并,广大农民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在政权稳定之后,他用官心疑,常以私访及派遣锦衣卫的特务方式侦察吏民,使得君臣异心,百姓畏惧。他不经查实,妄杀功臣,屡兴文字狱,甚至一怒之下株连九族。尤其他以严刑苛法驾驭群僚,达到了残暴无德的地步。他还废除传之千年的宰相制,代之以高度集中的君权统治,把中国封建皇权发展到顶点。凡此种种,都只能堵塞言路,激化矛盾,为明王朝的统治埋下祸根。中国封建社会自宋代日益衰败后,至明代又进入极度腐朽的时期,朱元璋所确定的一系列暴虐和极端专制的制度也难辞其咎。
著名明史专家吴晗曾写过一本《朱元璋传》,很受读者欢迎。这本书的写作曾多次得到毛泽东的指导和帮助。在毛泽东中南海旧居书房里,保存有一部有吴晗亲笔题字:“送毛主席,请予指正”的《朱元璋传》的油印修改稿。书中有毛泽东用铅笔画出的多处标记。毛泽东在肯定吴晗在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原作所修改的同时,又指出:“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的晚年)。”所以,我们认为这确实反映了毛泽东对朱元璋的偏爱。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