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清末官场的腐败是导致天朝上国走向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清末的官场到底有多腐败呢?清末的讽刺小说《官场现行记》为我们真是揭露了那个时代真实的官场,小说共分为六十回,它描写的人物有不入流的杂役,也有品级很高的军机大臣,甚至皇帝。这些人在官场上虽然地位不同,但是他们在为官上也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千里做官只为财”。官场貌似就是一个另类的商场,所有的东西都有价格,有钱能使鬼推磨。比如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冒得官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不惜把自己的亲生女儿送给上司。另外浙江署理抚台傅理堂表面上装作一副廉洁奉公的样子,身上穿的衣服甚至打着补丁,但是暗地里却收受贿赂,大肆敛财。
《官场现形记》
艺术创作都是来源与现实,《官场现行记》这部小说可能在具体情节上有虚构的成分,但是反映出来的清末官场的腐败却是一种历史的现实。后来名震镇南关的老将冯子材早年也曾参与过镇压农民起义。当时起义军把冯子材把守的廉州府团团围住,冯子材带着亲兵上城头巡视,他发现这些驻守在城墙上的清兵全都瘦弱不堪,身上都没几块肌肉,有些士兵连枪都拿不稳。冯子材也知道怪不得这些士兵,在清末将领吃空饷,克扣士兵军饷的现象很常见。士兵们没有好的伙食,也怎么能有好的体质呢!
清末官场生态
为什么清末的官场如此腐败,其实这不仅仅是清末的问题,也是整个清朝所遇到的问题。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清朝官员的俸禄太低。清初把官员的俸禄分为十等,从最高的一品官员年俸180两,禄米180斛到俸禄最低的从九品官年俸31两5钱,禄米31斛半。这样的俸禄水平到底能让官员处于什么样的生活水平呢?曾经有位御史上奏说:七品知县“计每月支俸三两零,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亦得费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尚有二十余日将忍饥不食乎?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关键是清朝官员的俸禄不仅仅是要养活官员一家子,衙门里一些日常开支如衙役的工钱也需要从中支出,因此这点钱显然不够。地方官员为了维持官府的正常运转,只能加派赋税,而这些附加税又没有既定的标准,加派多少全凭地方长官一人所决。权力没有了制约,自然容易滋生腐败。到了雍正时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地方官增加养廉银,各级官员的养廉银通常是正常俸禄的10倍到100倍。地方官员的收入是增加了很多,但是京官还是一贫如洗,因此在清朝官员都喜欢外放,不愿在京师为官。京官为了增加生存,只能通过向地方官员勒索,地方官进京办事都要孝敬京官。养廉银的推行虽然一时有效,但是却未能真正改变清朝官场的腐败,因为地方衙门一些日常开支还是需要从中支出,每当地方需要修桥铺路等,还是需要增派赋税,这又给腐败开了一道口子。
皂隶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