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含金量到底有多高?今天怎样才算一个“秀才”?
秀才又称为“生员”。历代的含金量并不一致。这里用明清的生员为例来略加说明。
有人说秀才约等于本科,从学习年份来说或许差不多(也有十四五岁就中秀才的神童,姑且按一般人来算,从开蒙起算,十至十五年),但含金量就完全不同了。
2017年中国本科毕业生逼近800万。而明清秀才有多少?据顾炎武的说法,每个县的秀才大概是300名,全天下不过50万名。到了清代乾隆年间,虽然疆土大大扩张,人口也增加不少,但秀才名额仍然只有50万名上下。可见录取率一直很稳定。
因为秀才是绅士群体的金字塔底层,全中国的行政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秀才的数量不可能大幅扩张。这一点跟现在很不一样。
△ 电影《刘三姐》里的秀才们很典型,与农民对立,靠才华吃饭
中国古代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层次。考中秀才,才真正进入“士”这一群体。
士这一群体享有哪些特权?
有经济特权,比如免税,免徭役;有礼仪特权,如平礼见官(不跪)、参加县里的各种典礼,还有法律特权:不受刑、免于听审、更加受到法律保护,如《大清律》规定“吏卒骂举人杖七十”,骂普通人则只打十下。这些特权,是从秀才就可以享受,越往上走特权越大。
△ 清代的乡绅没有明代权力大,但仍然是基层重要的统治力量
而“士”的职能包括:公益活动、排解纠纷、兴修公共工程、组织团练、帮助征税、弘扬主流价值观念(学校、寺庙、宗祠、地方志)。他们是政权必不可少的传递者与补充者。说明清皇帝“与士共治天下”并非虚言,士绅集团完全可以独立运转,看明朝正德万历诸帝不理政事,朝廷仍然运转良好,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所以说古代的“秀才”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兼任着基层公务员的职责。如果非要比拟,大概只有大学生村官可以跟古代秀才相提并论。
△ 大学生村官才是今之秀才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