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印石文化
印石文化
  • 书画
  • 摄影
  • 印石文化
  • 艺术人生
  • 鲁迅生前从不骂蒋介石,鲁迅病逝后蒋介石送他6个字

    时间:2018-03-02 15:13:50  来源:互联网  作者:网轶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曾是年轻人心中的一面旗帜,他把文学当成匕首与投枪,一生都在与黑恶势力作斗争。众所周知,鲁迅的“骂”是出了名的,但凡他看不惯的人和事,他都会“痛下杀手”,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奋笔疾书“舌斗群魔”。

    鲁迅的刀笔犀利,骂人能骂到入骨三分,比如我们中学课本曾收录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叫《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骂的就是当时文化界的著名人物梁实秋的。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曾是年轻人心中的一面旗帜,他把文学当成匕首与投枪,一生都在与黑恶势力作斗争。

    其实,不只是梁实秋,被他骂过的不计其数,大多是社会名流,诸如:吴稚晖、陈源、徐志摩、章士钊、胡适、林语堂、郭沫若、周扬、夏衍、朱光潜、李四光、施蜇存、丁玲、成仿吾、章克标、邵洵美等等。

    鲁迅一身都是硬骨头,他不会只骂那些无权无势的文人同道,对于那些贪官污吏,更是丝毫不手软,就连手据生杀予夺大权的要人,他也照骂不误。比如戴笠,那可是个连日本人怕得要命的主儿,鲁迅先生照骂不误。

    但是,纵观鲁迅一生,却从没骂过作为那个时代黑恶根源的总头子蒋介石,这多少让人有点不解。鲁迅与蒋介石是浙江老乡,两人的老家相距不足150公里,虽然两人的人生并不无实际“交集”,但是,从零星的史料与当事人的文章中,我们仍可以发现,两个人是有些“惺惺相惜”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只要来看看鲁迅当年的遭遇就可明白一二。

    鲁迅所生活的年代,用我们历史课本上的话来说就是,白色恐怖时代,处于高压统治下的民众是不能乱说乱动的,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把命给整没了。按照鲁迅的“反动”程度,他就是有一百条性命也不够折腾的,因为,他们要想要鲁迅的命易如反掌。

    但是,面对鲁迅的“挑衅与漫骂”,他除了受到口头上的恐吓以及几张无人实施的通缉令外,鲁迅仍能安然无恙地睡觉、写作、愤世疾俗地活着,这和蒋介石对鲁迅的欣赏与偏袒有很大关系。下面再给大家讲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从中我们也能窥见一点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微妙关系。

    1930年12月,兼任着教育部长的蒋介石收到密告:“教育部那个特约编辑周豫才,就是通缉在案的鲁迅。”告密者的本意是想借此邀功,没想到蒋介石却对告密者说:“你找个他在部中的好朋友去告诉他,我很高兴能与他共事。我素来很敬仰他,还想和他会会面。只要他愿意去日本住一段时间,不但可以解除通缉令,职位也当然保留;而且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办到。”后来,收到消息的鲁迅,拒绝了蒋的“好意”,不想与他这个重权在据的浙江老乡一晤。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时,一个月有300元现大洋的薪水,后来鲁迅在教育部的职务被免,每月300元的现大洋又继续拿了多年,这不能说与蒋的关照有关。

    抗战前夕,鲁迅肺结核病严重,乃至卧床不起,当时,鲁迅曾想赴苏联治疗肺病。这件事蒋介石知道后,立刻指示拨出一笔钱帮助鲁迅到日本治病。蒋介石说:“我是浙江人,我知道浙江人的脾气,鲁迅是吃软不吃硬的。送他去日本养病,他就不会骂人了。”

    后来蒋介石还委托蒋梦麟专程去看望鲁迅,但是,这次仍然被鲁迅拒绝了。鲁迅也最终因为肺结核,在1936年10月19日,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虽然鲁迅一再拒绝蒋介石的“好意”(蒋只是在打人情牌,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封住鲁迅的嘴,聪明如鲁迅者,当然不会轻易上当的),但是,他在内心深处对他这个身居高位的小老乡(鲁迅比蒋介石大六岁)也是存有一丝好感或期待的,所以,终其一生,没在公开场合骂过蒋介石。而鲁迅先生逝世的噩耗惊动了无数的中国人,在上海,敬仰他的民众络绎不绝地参加到治丧的活动中。

    蔡元培、内山完造、宋庆龄、史沫特莱、沈钧儒、萧三、茅盾、胡愈之、胡风、周作人、周建人等十三人组成了鲁迅治丧委员会。很多政界名流、知名人士都送了花圈和挽联。时任财政部长孔祥熙以个人名义送的挽联为:

    一代高文树新帜,千秋孤痛托遗言。

    而鲜为人知的是,蒋介石还委托上海市长吴铁城到灵堂致哀,并以他个人名义敬献花圈——花圈上题写的很普通的六个字:“鲁迅先生千古”。有人说,鲁迅先生也是识时务者,因为,当初有人劝说鲁迅用真名去骂蒋介石时,遭到鲁迅拒绝,认为这样做风险很大,所以鲁迅虽然嫉恶如仇,但是仍然要为自己的人身安全考虑。

    我们不能对鲁迅求全责备,保全生命,才能继续战斗,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吗。也可以从侧面看出:蒋介石对文化人的敬重,据说,民国时期是知识分子地位最高的时期。对此,你怎么看呢?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