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泰若自然的人,都有一颗饱经沧桑的心。
公元1021年,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王府里的人行色匆匆。一个身穿官服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外,焦急的等待着……
不知过了多久,屋内突然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一个老妇人走了出来,笑脸盈盈的对中年男子说道“恭喜老爷,王家又添了一位公子”。
中年男子喜极而泣,大步走进屋内安抚了夫人,又抱起孩子,为其取名为王安石。
年少时期的王安石,受父亲的影响,不仅研读了各类史书,还跟着父亲走南闯北,接触各阶层人士,看尽世间疾苦。
当时的北宋,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内有民困国贫,外有强敌压境,手无寸铁的百姓们渴望着能有一个人来改变这残局。
然而,朝廷之中的大臣们大多只会纸上谈兵,想要等到那个人的出现谈何容易。
也许是看尽了人世间的苦难,少年时期的王安石有了从政的想法,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救国救民的英雄。
16岁那年,王安石跟随父亲入京,结识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因其才华出众,欧阳修对他给予高度评价:“翰林岁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欧阳修
有了前辈的肯定,王安石从政的心更加坚定。为考取功名,他经常彻夜看书,潜心苦读5年后,21岁的王安石参加了科举考试,最终金榜题名,从此走上了一条“以天下为己任”的仕宦之路。
他从基层干起,一干就是十六年。期间,朝廷多次想要提拔他,都被他一一拒绝了。十六年来,他勤政爱民,修筑水坝、兴师讲学、成立农民借贷,政绩斐然。
多年的艰苦奋斗,不仅让他得到了百姓爱戴,更在朝廷中树立起了极高的声誉,许多高官都想结识他,连好友司马光都忍不住对他称赞不已:“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令致,生民咸被其泽。”
只可惜政绩上的出色,并不能掩盖生活中的陋习。这些年来,因自己经常彻夜看书,养成了不爱洗澡也不爱洗脸的习惯,以至于苏洵见了认为他是个大奸臣!
“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王安石认为,人的精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穿衣洗脸这等小事何须在意?上司嫌弃他邋遢也就算了,连家人都看不下去了。
一次,家里人见他脸色发黑,以为他得了重病,赶紧请来大夫为他诊治。结果,大夫说他没什么病,只是太久没洗脸,导致脸上堆积了一层厚厚的灰。
王安石羞红了脸,可这并没有改变他不爱洗漱的习惯。时间久了,大家也就习惯了。
苏洵
公元1058年,38岁的王安石迎来了事业的转折点,他接受宋仁宗的邀请,到朝廷担任掌管全国财政和漕运的三司度支判官。
刚一上任,王安石就想让宋仁宗看到自己的实力。他写了上万字的奏折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宋仁宗已经老了,对新政失去了热情,一心只想把江山安稳交到继任者手中。
宋仁宗
王安石见宋仁宗不为所动,自然失望透顶,可这并没有使他放弃。他一直坚信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此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他一直都在等一个机会,他以为快了,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母亲的死讯。
悲痛欲绝的王安石,哪还顾得上建功立业,马不停蹄的赶回老家,只为尽自己最后一份孝道。同年,54岁的宋仁宗驾崩,宋英宗即位。
宋英宗
宋英宗爱才若渴,多次召王安石回京任职,都被他以各种理由谢绝了。难道他不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了吗?不!经历了上一次的失败后,王安石心里非常清楚,仅凭一个机会远远不够,还要遇到对的人,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终于,在他46岁那年,他遇到了一生中的伯乐。
这一年,年仅20岁宋神宗上位。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宋神宗有意推行新政,开始启用王安石改革。最终,王安石以“师臣”礼遇入阁拜相,推出了影响深远的“熙宁变法”。
宋神宗
有了宋神宗的鼎力支持,王安石变法简直如鱼得水。然而好景不长,因为自己的固执己见,竟将整个北宋搞得民不聊生。
这一天,宋神宗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到底要不要实施“青苗法”?王安石认为,“青苗法”是自己花费多年心血研究出来的新法,一旦实施,必定利国利民。但遭到了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等人的极力反对,他们一致认为,“青苗法”不仅无法减轻农民的负担,还容易加深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王安石可听不进去,我说能行就一定能行!加上宋神宗对他的支持,没过多久,“青苗法”就宣布实施了。
那一年,北宋各地闹饥荒,许多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为了活下去,连树上的叶子,地下的草根都被抢着吃了。
地方官府更是如狼似虎,欺负起百姓来丝毫不心软。有的人因欠了政府的钱还不起,竟然被衙役监视着,身披枷锁,背着从房上揭来的木材,卖了以后去还款。
眼看着难民越来越多,死伤越来越严重,王安石的学生郑侠坐不住了。当即决定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画成画上奏给宋神宗。因职位太低,图刚送出去不久就被退回。
无奈之下,郑侠决定铤而走险,写了奏折,并谎称有绝密情报,把图和奏折一起快递到宋神宗面前。
宋神宗看了之后,顿时悲愤不已,果断下诏罢免了这条新法,百姓这才有了生机。
大错已成,为了安抚民心,王安石被降了职。七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他的心中纵有千万个不甘心,也不得不为自己犯下的错付出代价。
官场上的失意还未散尽,家人又传来噩耗,自己的儿子病逝了。万念俱灰下,王安石再次离职回家。
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让他久久不能释怀,不禁感慨:人活一世,终不过大梦一场。王安石累了,他不想再追名逐利,开始向往一种“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的生活。
可惜,王安石还不能如愿以偿。一直到宋神宗去世后,他的政治生涯才算走到了尽头。为了感谢宋神宗的知遇之恩,他写下《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倘若他没有遇见宋神宗,也许他的一生都会怀才不遇。这一份恩情,他永远铭记在心。
令人欣慰的是,晚年的王安石,终于过上了他向往已久的生活,并遇到了自己一生的知己苏东坡。
苏东坡
他与苏东坡的缘分,还得从一首诗说起。
早年,苏东坡写了一首诗,被人诬陷称对皇上大有不敬,于是锒铛入狱。监狱的日子真不是人过的,关了一个月后,又被关进御史台监狱。远在金陵的王安石看不下去了,上书劝导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苏东坡这才被释放出狱,被贬黄州。
苏东坡曾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来宋神宗死了,司马光上台,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此时苏东坡才看到实施了十几年的新政中,已然有一部分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他开始反省自己,独自登西林寺望庐山,有了“青山若无愫,堰蹇不相亲”的感悟。遥想当年王安石登飞来峰,竟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大视界。而自己却在西林寺这个小庙里看清了内心。
不久,苏东坡顺江东下,去金陵找王安石。
隐居在钟山的王安石,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见了远道而来的苏东坡很是欢迎。于是两人把酒言欢,吟诗作对,提及往事,王安石只是云淡风轻的说了句“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不知不觉中两个人聊了很久,待到分别时,只叹息相见恨晚。
公元1086年,王安石病逝,享年66岁。
他的一生,奋斗过、辉煌过、落寞过……但终究是走了过来,为官时,一心为国为民,清正廉洁。
正如他的诗所写,不管处于什么位置,都不要忘了自己的初衷。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