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胜利后才开始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针对攻守形势转变的战争需求,在当时看来,这一决策的正确性是勿庸置疑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对于匈奴的战争非常重视,派遣大将蒙恬率领军队远征,最后大败匈奴,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可谓是战果丰硕,所以关于秦始皇不打击匈奴的说法是绝对错误的。
我国北方的土地非常广袤,人口稀少,国境线绵延数千里,对于防守方来说具有十分巨大的压力。而且匈奴虽然被打败,但是仍然有小部分在这附近游荡,他们利用骑兵优势四处劫掠,骚扰边境安宁,想要利用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对这些骑兵进行围剿,难度非常大。所以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有必要建立较长的边境防线,才可以保证阻止游牧民族的入侵。
另外长城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用来防御,还可以加强进攻。即便到了现代战争,后勤保障也是保证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在古代时期,物资运输十分艰难,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遭到敌方军队的打击,如果战争物资不能够及时送到前线部队,很容易造成军心的浮动,甚至导致战争的溃败。所以长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对外战争的前进基地,既能够有效防御敌人冲击,又能够储备大量的战争物资,在必要时直接对敌人进行军事打击。
秦始皇的军队在一统六国之后威势赫赫,北伐匈奴南征百越,虽然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但是都取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对于一支百战雄师来说,防守肯定不是他的主要战略。所以将常常看成是一个简单的防守工具,这一点也是错误的,只有在中原政权衰落的时期,长城才成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前线,这是战争形式改变导致的。
防守与进攻永远都是战争的主题,古代战争不可能快速取得战果,往往一战就要打上十几年,所以有一个稳固的堡垒,对于保证战争的胜利是非常重要的。长城在进攻优势时,可以作为资源储备基地,在防守时期可以作为军事依托,作用十分巨大,所以历朝历代都在不断的修筑长城,一起达到保卫国家安全的目的。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耕种为主的国家,所以在对外战争方面处于弱势,即便有少数朝代战争能力较强,但是大多数时期我们都是以步兵为主。步兵缺少较强的机动性,在防御力方面也略有不足,很容易成为对方骑兵屠戮的目标,只有坚厚的城墙才能够保证步兵作战能力的提升,所以我国各个地区都会有历史城墙遗留,这是古代先贤战争智慧的体现,我们并没有那么强的侵略性,所以大多时期是以防守为主。
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秦长城早就已经洇灭在历史之中,即便有少部分残留,也无法发挥当时的军事目的。秦始皇是我国的一代雄主,他的军事思想和政治思想对于历朝历代都有较大的影响,他不可能只是修筑长城,而不打击敌人,在这样一位千古一帝的眼中,没有什么敌人是不可以被摧毁的,长城的出现只是为了满足发动对外战争的需求,而不是固步自封以求安稳。
有不少人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一直依托长城进行被动防御,限制了中国对外的扩张。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国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着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平稳发展,有限度的扩张。这种发展模式,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数千年传承的基础,盲目的对外扩张,只会造成国力衰弱,对于国家发展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好处。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