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印石文化
印石文化
  • 书画
  • 摄影
  • 印石文化
  • 艺术人生
  • 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华民族文化

    时间:2017-03-01 09:18:11  来源:互联网  作者:杨庆存

     



    12.jpg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诗词?中国古代诗词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实际上,这是一个理论认识问题,也是一个文化实践问题。

      绝世“双璧”:毛泽东《沁园春·雪》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文化冲击力

      第一个故事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文化冲击力,我给它概括为绝世“双壁”。这两首词大家都非常熟悉,毛泽东的“沁园春”是以“雪”起兴,写所见所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开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交待创造的区域、地点,点明季节时间,紧扣主题。“千里”“万里”有远近之别,“冰封”“雪飘”有高低之分,层次分明,动景与静景相互映衬,同时以“封”来写冰,用“飘”来写雪。生动形象,既抓住了“冰”“雪”各自的特点,又体现出炼字炼句的功力,可谓精警准确。诗词尤其是词,在结构上要求开头要罩得全(笼罩全篇),中间要接得紧(上片和下片要接得紧),收尾要接得住(收尾一定要把整篇内容收进来)。这篇词就有这样突出的特点。所以我一开始就讲这三句。

      “望”字“拎起”下面的内容。“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是横向描写,突出大雪飘洒,天地浑然一体的视觉感受;“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纵向写景。每一句都有一个角度,描绘河面凝固的那种静止状态,同时又暗含着奔腾千里的气势对比,现在虽然是冰封,但是没封的时候是奔腾千里的气势。所以,“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四句实际上是静态的描述。

      下面三句变为动态的描写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三句是动态描写。第一句“山舞银蛇”是描绘白雪覆盖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好像巨蛇在宇宙间奔腾飞舞,写群山的形象。第二句“原驰蜡象”是描述白雪覆盖的原野景物,所有的景物都被白雪覆盖了,好像白蜡制作的群雕在奔驰。群雕是奔驰的,而奔腾的群山、原野,似乎有意与“天公”比试高低,“欲与天公试比高”嘛!这三句是借助目光转移的视觉效果,不是山在奔,原在奔,而是作者的眼光在移动。借助目光移动的视觉效果,把静止的景物描绘成气势,飞动的姿态,既雄奇瑰丽、生动形象,又富有意趣和情趣。

      “望”以下的七句可以说是对“北国风光”的具体化。“长城”“黄河”都是最具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景物,也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地标性景物,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厚重感非常突出,文化内涵非常深刻。所以这七句写得全是实景,是围绕着“风光”两个字来展开的。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由前面的实景描写转入虚写。为什么是转虚呢?“须晴日”,想象到雪停天晴之后,情景会更加优美,从而收缩了上片的写景。天晴以后,会比现在的景象更加优美。这是上片。我刚才说,词的一开头要“罩得全”,中间要“连得紧”,上片和下片要连得紧。怎么连呢?要看下片换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此多娇”就对上片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同时下一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对下边抒情的开启。

      特别要注意,“惜”字不能轻易放过。“惜”以下七句,实际上是以惋惜和遗憾的方式,来评点英雄的美中不足。为什么是“惜”呢?是惋惜。作者评点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五位历史人物。这五位人物有什么特别呢?都出生于北方,还是紧扣开头那“北国风光”来的。都出生于北方,也是风光的另一层含义。上面是景物的风光,下面是人物的风光。

      秦始皇生于邯郸,汉武帝生于长安,唐太宗生于陕西,宋太祖生于洛阳,成吉思汗生于漠北,这五位历史人物都是北国最风光的英雄,都是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毛泽东认为,他们在开疆拓土方面,可以说武功盖世,但是文治不足,文章乏美。秦始皇嬴政统一了中国,“四海为一”,而且是“车同轨,书同文”,却有一个“焚书坑儒”之举;汉武帝刘彻破匈奴、征西域,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说,文化战略都缺乏海纳百川和高瞻远瞩的那包容性,影响是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唐太宗李世民开疆拓域,且成“贞观之治”;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一统天下。唐朝、宋朝两朝都非常重视文化,兴办学校,完善科举,人才辈出,文化繁荣。宋代甚至是重文抑武,这比秦始皇、汉武帝高出了一筹。但唐太宗、宋太祖的个人文章造诣未精,他们大的政策制定得很好,但是个人在创作方面欠缺,没有名篇流传。宋太祖的《日诗》可见其写作水平和艺术造诣:“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发火。”这就是大白话的诗,它也就不能成为名篇。所以他们也有值得遗憾的地方。

      元太祖成吉思汗勇猛善战,建立了蒙古帝国,曾经率铁骑征服欧亚,版图之广,可说空前绝后。蒙古当时没有文字,成吉思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下令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字,在他当政的时候,都用回文来发文告、公牒。创制的蒙古文,在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没能实施,他本人也没有文章传世。所以毛泽东用“只识弯弓射大雕”来描述,恰如其分。

      以上七句,作者是以理想主义的标准,评点了五位创业帝君。既充满敬佩,同时又惋惜、遗憾他们并不完美。“略输”文采,“略”字将程度表现出来了,“输”,输于拙。“稍逊风骚”,在风骚,在创作诗歌、散文方面,他没高出一头,所以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只知道在军事上表现,而在文化方面没有突出的表现。所以毛泽东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可以说都是恰到好处。“略输”“稍逊”“只识”都是“惜”的具体化,都是惋惜的具体化。潜在的含义是,如果他们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胆识,那么他们创建的事业会更加的辉煌。这就是毛泽东词当中“惜”的内在含义。所以在词的结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呼应上面的内容,把整首词的内容都“收”在这里了,又“收”住了历史的回顾,把五位帝君都概括在里面了。

      回到眼前的现实,断定当代俊杰“数风流人物”,将会超越前代,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丰功伟绩。以高度自信,积极昂扬的格调,结束了全词。这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我们再看一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看完后我们再总结它们的相同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的词和毛泽东的不一样,毛泽东是以“雪”来起兴,苏轼的词是以“江”来起兴,着眼于人。开头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由眼前的实景想到时间的流逝,将空间景象与时间纵深联系在一起。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放在一起,领悟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时不我待的紧迫。

      我们在分析词的时候,和翻译外语差不多,是每几句作为一个意群来理解,它有语言环境。所以,三句是一个意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一个特殊的地点,引出缅怀的对象。“故垒西边,人道是”,因为赤壁有争议,所以苏轼写词很严谨,这是我听别人说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就是周瑜打败曹操的地方。现在是什么景象呢?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首句以夸张手法,极写高耸入云的山岩石柱,穿破了天空中的行云。想象奇特,而且化静为动。本来石柱是不动的,作者化静为动,穿破青天了。既是有力度,又有声响。“惊涛拍岸”极写汹涌的巨浪拍打江岸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突出它惊心动魄的巨大力量。后边一句,描述惊涛被乱石阻挡拍碎后,化为无数细浪,返回江面的情景。大家看这三句,一个是从形,一个是从声,一个从色这三个方面描绘赤壁古战场,那种学雄奇壮丽的景观。乱石、惊涛、拍岸,又有着空间层次的区别。“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议论、赞叹,收缩上片的写景。

      下片由写实转入写虚,“遥想公瑾”,用“遥想”回到历史当中去了。这妙在什么地方呢?用“遥想”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我刚才说,词的上下片要连得紧。他是怎么连的呢?是通过时间、空间的转换,把上片和下片粘在一起的。

      “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分别从周瑜的婚姻得意、体态风貌、言谈举止、内在气质、衣着装束和事业得意六个方面,来描绘周瑜的形象。突出了周瑜的神采气度和潇洒儒雅,突出了周瑜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智慧和自信,以曹军惨败渲染周瑜的功勋。同时,点明了赤壁大战火攻的特点,一个字都不容轻易从这过。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什么意思呢?词人设想周瑜来游赤壁,会笑话我头发花白,仍然没有为国家做大贡献。这是想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赤壁属于东吴,周瑜已经去世八百多年了,他和苏轼相差八百多年。东吴是周瑜的故国,如果周瑜来游的话,也只能是他的魂来游。所以“故国神游”,每一个字都有它的固定的含义。“多情应笑我”,“多情”是谁呢?是周瑜。上片一开始“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下篇开头是“遥想公瑾当年”,周郎、公瑾、多情这三个是串在一起的,增强了词的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大家都知道,周郎是“曲有误,周郎顾”,他当时被称为多情郎,所以这个词多情是说的周瑜。“应笑我”,为什么说“应”呢?他是一种推测。“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你看你头发都白了,一件事都没干成。为什么这么说呢?周瑜二十三岁当了中郎将,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四十五岁了,头发花白了,还没有一件事干成。所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一种自嘲,是一种羡慕。

      作者通过跨越时空的奇特想象,将历史与现实融合为一,由虚转实。周瑜辉煌与词人贬居,形成强烈对比。下面我还要谈到,当时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是被贬黄州,所以深沉含蓄地抒发壮志未酬的郁闷和期待。

      词的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感叹人生短暂。洒酒祭奠古人,回扣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江月”,倒映在江中的月亮,天地空间合在一起了。大家知道,古代的天地君亲师,都是放在第一位的,要敬畏的。所以“酹江月”既祭奠了天地,又祭奠了古人,由此回应了题目,呼应了全篇敬慕前贤的内容。他整篇都是在羡慕周瑜,实现了首尾圆合,时空圆合。长江起笔,长江收笔,首尾圆合,时空圆合。

      这首词创新性和文化性很强,在宋词传播排名榜中,它是位列第一的。首先,这首词题材创新。在苏轼之前,词多写月下花前,红香翠软,羁旅行役,《赤壁怀古》把重大的历史事件,杰出的英雄人物,雄奇的壮丽景观和崇高的报国理想纳入词中,令人耳目一新,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化品位。其次,风格创新。作品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意境雄奇壮丽,情感深沉浓厚,语言静警劲拔,形成豪放于外、委婉其内的一种独特风格。为什么说豪放其外?他的句式表达,思想内容是非常豪放的,所以把他称为开创豪放词派的首篇。但是婉约其内,他表达对周瑜的艳羡、敬慕、佩服,实际上抒发自己的不得意,他是很婉约的,很含蓄的。

      大体上领略了这两首词的内容,我们可以有一个比较。以上两首词的作者,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一代伟人,苏轼是旷世无双的文坛名主,他们相隔九百年,但在诗词、书法等方面精深造诣,相近相似处很多,两首词的艺术境界也有惊人的连接点和相似处。最主要的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豪情激荡。都是借景抒情,雄奇壮丽,情景交融。二是意境雄奇。三是结构规范。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两首词都采用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由景及人,前后呼应这样最规范、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作者都着力于思想内容的出新、创新。苏轼有一句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首作品就体现了他这种理论主张。四是笔力劲建。思想发达、材料运用、艺术手法和语言提炼诸方面,都体现出那种大家巨擘那种独有的文化创造力,体现出广博丰富的知识学养和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底。另外,两个人创作的年龄非常接近。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四十三岁,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四十五岁,两个人都是在期待事业有成的壮年时期。

      这两首作品,也有区别。

      首先,境遇格调有区别。《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毛泽东是处于政治地位上升态势的高层政治家,苏轼是处于逆境的文学家,两个人的心态情绪肯定是天壤之别。心情心态情绪的不同,必然反映到作品中。

      第二,艺术气象有区别。《沁园春·雪》是居高临下,气吞山河,积极乐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艳羡周瑜,希望建树,心有期待但又不可奈何。在封建社会的体制下,他不会像毛泽东有那样的开放性、开创性。所以,他是深沉含蓄,他的命运是朝廷安排的。

      第三,艺术境界有区别。毛泽东的词是属“无我之境”,侧重物象,人在物外,而万物皆备于我。他是以局外人的眼光,描述景物和评论历史,超脱大气。而苏轼的词恰恰相反,是属于“有我之境”,着眼于人,而身在词中。他是物我为一,情感深沉而执着,人情味很浓,思想行为更像普通人。无论是祭奠也好,那种期待也好,更像普通人,也更贴近人情事理。

      第四,艺术表现有区别。《沁园春·雪》是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那种气势,平面描述宏大景象,纵向议论英伟人物,但是宏大当中不乏细腻,咏雪而不拘泥于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另一种气象,《念奴娇·赤壁怀古》紧扣题目,每一句,每一字,每一个景象都围绕着“赤壁怀古”来写,所以全篇是以周瑜一个人贯穿始终。可以看出作者精于布置、针脚细密、前后呼应,充分展现了文学巨擘大将的深厚功力和精神造诣。这两首词体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中国词史上的绝世“双璧”。

      我再讲一段,据说毛泽东创造了《沁园春·雪》之后,秘而不宣,九年之后在重庆谈判的时候才抄录了赠给柳亚子,当时《新民报》副刊率先发表,《大公报》也相继刊载,当时和词和评论几近百篇,形成一个热点、焦点和热潮。蒋介石看了以后很恼火,就问陈布雷,你看毛泽东的词如何?陈布雷就如实回答三句话,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气愤地说,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想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所以没几天,《中央日报》刊登出了“围剿”《沁园春·雪》的作品。当时周恩来也指导重庆进步文化界积极响应,郭沫若率先发表和词,解放区的邓拓、陈毅也都写了和词,依韵奉和,来回击国民党这次文化围剿。形成这种阵势以后,为了打压和消解毛泽东词的巨大影响,国民党还发了内部通知,凡是能写词的都要写词上报中央,从当中挑选佳作,要以国民党领导人的名义发表,说明国民党也有人才。但是数千上万首,没有一首能够中意的。所以这个词的艺术个性和艺术功力,不是谁都能够比的,他没有那种体验,没有那种高度是写不出来的。但是国民党还不罢休,又用重金雇佣上海和南京的所谓“高手”,继续创造,但是搞了相当一段时间,也没有拿出一首能够中意的作品,据说组织了三次反击都没有成功,等于是失败了。

      这个信息一直保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由一个参与组织这次活动的知情者透露出来。为什么要介绍这段背景呢?就是说,这一次诗词唱和,无疑是一次文化实力的较量,是最高层次的文化决战。毛泽东为什么在九年后拿出来?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手法,来征服国民党精英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对争夺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国民党高层人士,发挥了重要影响。在以后的一个时间里,都得到了印证,好多人都佩服毛泽东的文化诗词。这是第一个故事。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