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诸子经典
诸子经典
  • 国学讲堂
  • 琴棋风韵
  • 诸子经典
  • 酒茶清谈
  • 《道德经》之七十七

    时间:2017-12-23 09:54:37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老子

     

    微信图片_20171009103020.jpg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注释】

    1、人之道:指人类社会的一般法则、律例。

    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陈鼓应先生认为这三句与上文不连贯疑为错简复出。此处仍予保留。


    【引语】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这是他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因而,这一章是七十四章、七十五章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所以,这是《道德经》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


    【评析】

    本章主旨的是论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张松如指出,老子把他从自然界得来的这种直观的认识,运用到人类社会,面对当时社会的贫富对立,阶级压迫的不合理现实,他认为人之道也应该像好比张弓的天之道那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是他的主张,他的愿望。可是,现实怎么样呢?现实是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校读》第414页)杨兴顺说:在老子看来,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则——‘天之道。但人们早已忘却天之道,代之而建立了人们自己的法则——‘人之道,有利于富人而有损于贫者,天之道,有利于贫者,给他们带来宁静与和平,而人之道则相反,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使贫者濒于民不畏死的绝境。胡寄窗说:老子所以产生这种分配观念,由于他们认为自然规律总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应该使贫富平均,大家有利。天之道虽主损有余以补不足,但损有余的结果会更增加被损者的利益,因为物或损之而益。由于现实社会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存在领主贵族对劳动人民的压榨,也存在新兴地主阶级与富商大贾的剥削,所以,老子企图以天之道警诫他们,使他们本着自己的利益以遵行天道。他们要求富者能够作到常善救人,故人无弃人;常善救物,则物无弃物。从均富和使人与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一点看来,老子的愿望是好的,但在考虑如何实现这一愿望时,他们并没有提出任何积极的斗争纲领,而是向剥削者说教,妄想他们发善心,这又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上的软弱无能。(《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第212页)以上诸位学者的观点,基本上找到老子在均贫富问题上的合理之处和症结所在。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