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诸子经典
诸子经典
  • 国学讲堂
  • 琴棋风韵
  • 诸子经典
  • 酒茶清谈
  • 《道德经》四十八

    时间:2017-11-16 09:21:08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老子

     

    微信图片_20171009103020.jpg




    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注释】

    1、为学日益:为学,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识。此处的当指政教礼乐。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见智巧。

    2、为道日损: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的途径,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此处的,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损,指情欲文饰日渐泯损。

    3、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4、取:治、摄化之意。

    5、无事:即无扰攘之事。

    6、有事:繁苛政举在骚扰民生。


    【引语】

    本章讲为学为道的问题。他先讲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积累愈多。老子轻视外在的经验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层出不穷。为道为学就不同一。它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的境地。这一章所讲的为学是反映政教礼乐之学,老子认为它足以产生机智巧变。只有清静无为,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可以治理国家。因而,老子希望人们走为道的路子。


    【评析】

    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他注重理性思维这一点是对的,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也是对的。老子的错误在于把理性思维绝对化使他倒向了唯心主义,甚至陷于排斥感性知识的错误。(《老子的研究》,《老子哲学讨论集》第23页)张松如先生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并不是老子的一种什么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的主张,而是一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在观念形态上的客观反映。”“本章正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概括了对所作的探源与批判,而且是具有相当深刻性的。”“在这剖析过程中,由于受着不得突破的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在所推导的结论中,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主义色彩,显示了骸骨迷恋的情绪,而不曾投射出向前看的目光。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它有关,有关日益日损的辩证思维的光辉。(《老子校读》第281页)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提出来的极富智慧的命题。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主张无为的学者不止老子一人,例如孔子就曾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做什么事情而使得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庄重端坐在他的王位上罢了。老子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高的程度,从哲学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无为表面看来,似乎是一种后退的手段,但真正的目的,则在于避开前进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占据主动,以达到无不为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