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指出,但凡要作诗,必要先搞明白声音韵调。你不管是作五言古诗还是七言古诗,一种诗体先读它个几十来篇。先要大声朗读出来,使意气生发,然后再慢慢地来回反复吟咏,揣摩诗中的意味。用这种方法,就能让自己的喉舌所发出的音韵声调,与古人的发声习惯相同,养成了这种喉舌的发声习惯,再下笔作诗时,嘴巴就自动有句子吐露出来。写好了诗自己拿来读,如果觉得顺口好听,才基本算作成诗了。古人在作诗时,亦有瓶颈之期,当这种时候还是要把诗拿来反复通读,看看哪里不顺畅,所以作诗是一门声学工夫。
他的这番论述,说的正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性,使自己的喉舌运动规律与古人的音韵声调发声规律相统一,当出手为诗时,作诗的灵感并非来自手上,而是吐自喉舌。最后曾国藩的点睛之句提到人籁、天籁的概念,若谓诗词为人籁,则音韵为天籁也。音韵何所天成?这就要培养我们的语感、音韵感,进而为乐感也。
大家肯定都有过这样一种经验,在外面大街上,商家门店不停地单曲循环一首热门歌曲,你听了一路,回到家或是坐在公车地铁里,脑子里不自觉地嗡嗡盘旋着那首歌的旋律,甚至都能下意识地哼出调来。这种经验用在古琴乐感的培养上,也是同样的道理。你想把一首曲子弹好,或者想弹成哪位琴家的感觉,那就一定要多听你所要弹奏的曲目,或者特定听一位琴家的CD,把曲子内化于心,你听得越多越久,越能化成你头脑中的意识,出音就会自带乐感或是某种风格。
很多人现场听琴,觉得这个人弹得死板僵硬;那个人弹得行云流水,特别有感觉,这些个感觉即是指音韵感、乐感。如果你听得出听得懂音韵感、乐感,弹琴人的音韵感、乐感又十分强,你越会觉得琴声行云流水,十分顺畅洒脱。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