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琴棋风韵
琴棋风韵
  • 国学讲堂
  • 琴棋风韵
  • 诸子经典
  • 酒茶清谈
  • 古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18-08-29 09:13:17  来源:互联网  作者:网轶

     

    古琴,从乐器的角度来讲是中华民族传统乐器的典范。从《尚书》、《诗经》、《乐记》等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来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三千余年间,古琴艺术经过历代琴人、琴师的创造和发展,获得了辉煌的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最高峰。而且也深受世界音乐界的高度重视。1977年8月20日,“旅行者”号宇宙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它带了一张镀金唱片。这张唱片上共录制了50首,计120分钟的节目,作为我们地球人向外星球智能生物发出的邀请和交流。其中,把我国传统音乐的典范之作管平湖先生弹奏的古琴曲《流水》带上了浩瀚幽远的太空。  

    古琴音乐源远流长,在三千多年历史长河的流淌中有兴、有衰。清末以来,古琴一度中道衰落,琴人日趋稀少,许多宝贵的琴曲也相继失传,使古琴艺术落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困境。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文化部组织抢救文化遗产,在古琴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中国音乐研究所(原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以后,对古琴音乐做了大量整理与发掘。  

    由于原来古琴曲沿用前人减字谱的记谱法,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它只记录了弦序、按弦的位置以及左右两手的弹奏指法,而没有表明精准的音高、唱名和节拍(音符的时值)。对原始创作的古琴曲来说,古琴曲调必须通过琴家“打谱”实施再创作,依据实际弹奏得以传承。曲调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环境已不能保持唯一的精准性。在古琴曲的特殊情形之中,琴家长期成为带有决定性的再度创作者。无疑对于同一琴曲,实际上包含着不同流派,不同版本,铸成了深刻的、独特的艺术形象。  

    杨荫浏和侯作吾先生对古琴曲谱进行收集和整理,1956年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古琴曲汇编(第一集)》。首次以古琴曲的减字谱和西洋音乐的五线谱作了对应的记述,介绍了夏一峯先生所弹奏的十六首琴曲及侯作吾先生所弹奏的一首琴曲。  

    1956年4月~7月,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部门组织古琴工作者(管平湖、吴景略、查阜西、张子谦等十七位专家)赴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对当地琴家、琴谱、琴曲进行普查活动。收集的琴谱从唐代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长达一千三百余年,整理琴谱达三千余首,包括调查中发现的一批罕见的谱集,另有《琴谈》、《琴赋》等理论著述一百五十余篇。正是在此调查的基础上,于1962年8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琴曲集成》(全30册)北京第一版。《琴曲集成》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会汇编,当代著名古琴大师查阜西、吴钊先生负责主持整理的一部有关我国古琴艺术的大型资料汇编。  

    在这次采访活动中,访问琴家八十六位,收集二百七十多首琴曲,在中国唱片社以及各地电台的支持下,共录制琴曲约1500分钟。经由管平湖先生和查阜西先生的学生王迪和许健的记谱、整理,选取了全国各地二十四位古琴演奏家的琴曲六十二首,在1962年8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会合编的《古琴曲集》。它是继1956年出版的《古琴曲汇编(第一集)》以后,在古琴界发掘整理的又一成果。  

    十年动乱文化经历“革命”的劫难,中国琴坛再度萧条。跑遍全上海大小琴行,买不到一张古琴。找遍各家书店也找不到一本古琴书籍。要请教一位琴师更是难上加难。古琴艺术又遭受濒临失传的危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古琴音乐重新复苏,在1982年8月《古琴曲集》再版发行。至1983年7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会合编的《古琴曲集》第二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收集了十一位琴家的十七首琴曲。  

    1994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中国唱片总公司将1960年创编的,却无法付梓的古琴唱片进行重新编辑。《中国音乐大全 •古琴卷》共八集分批陆续出版发行(俗称老八张)。这套激光唱片是一份十分珍贵的音乐遗产,它汇集了五、六十年代初期不同流派的著名琴家演奏的精品。它包括了广陵、虞山、泛川、九嶷、新浙、诸城、梅庵、淮阳、岭南等九大琴派,二十二位琴家,五十三首琴曲。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些琴家都是各派的第一流高手。当时其中除了个别大师尚健在,大多数已先后作古,成为绝版。因此,这套唱片可称为传承中国古琴音乐的稀世珍宝,不可再得。它为漫游古琴艺术殿堂敞开了大门。  

    古琴艺术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古琴”列入“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它是继“昆曲”之后第二批被批准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值此,古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担负着责任,也迎来了机遇。近年来,音乐院校重新设立古琴专业,在民间正掀起一股“古琴热”各类琴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活跃起来。流传了数千年的中国古琴音乐在新的艺术天地里重放异彩,振兴古琴音乐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也在2010年1月,经上海市杨浦区民政局获准成立了“祥韵琴苑”,旨在于“琴艺教育、国乐雅集、文化传承”。  

    继承并非守旧,传承必须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古琴音乐的发展首先必须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融合现代音乐的审美进行变革和创新。  

    ² 古琴新曲  

    早在我少年的时候,古琴大师吴景略先生已经创作了《胜利操》和《新疆好》二首现代题材的古琴新曲。近年来,李祥霆大师创作了《三峡船歌》和《风雪筑路》二曲;许国华和龚一大师共同创作了《梅园吟》和《春风》;成功亮大师创作了《沉思的旋律》和古琴套曲《袍修罗兰》。2009年古琴大师李祥霆先生创作录制了古琴专辑《心》。《袍修罗兰》和《心》都属于佛乐的范畴。其他琴家的诸多作品不一一列举。鉴于对古琴曲意境理解的深度和演奏技巧的难度。使古琴新曲的推广和传播很有限,也就是处于曲高和寡的状态。  

    ² 古琴演奏现代歌曲  

    古琴有三种传统演奏形式,即独奏、琴合奏和琴歌。琴歌即抚琴吟唱。从琴家搜集到的古代琴谱中几乎近一半是有歌词的琴歌。它是古典音乐和古典诗词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近三百年来,大多数的古琴家多习于独奏。解放后,古琴与其他乐器合奏又兴盛起来,琴歌也逐渐恢复。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管平湖先生的指导下,王迪开始发掘整理琴歌的工作,一共积累了百余首琴歌。著名的琴歌有描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爱情故事的《凤求凰》;有应合唐诗配曲的《关山月》和《阳关三叠》等;更有以文姬归汉为题材的长达十八段的大曲《胡笳十八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资深音乐家孟波(时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的倡导下,推荐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的沈德皓,向古琴虞山派大师查阜西学习中国古代琴歌。此后沈德皓又向广陵派古琴大师张子谦学习弹古琴以及各琴家传承的琴歌。她和琴友合编的《今虞琴歌》是我国第一本有唱词和释歌、减字谱、简谱、五线谱的琴歌集,为后人学习、研究琴歌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资料。  

    从语言到文字,再从诗词到歌赋,都是人们抒发感情的方式。从古代到现代,从文言文到白话文。音乐的语汇就会有差别,音乐形象的表现无疑会有所变化。从吟到唱,从词演绎成曲,编写现代歌曲同样应该注重汉字的“四声”、语音语调,词语的声腔,即通常所述的“字正腔圆”。以保持音乐的民族性。  

    老一辈琴家也曾根据现代歌曲、乐曲移植为古琴曲。先辈古琴家沈草农、查阜西、张子谦三位老先生1960年编著的《古琴初阶》引用了《秧歌舞曲》作为基本指法的练习曲之一。1991年许光毅编著的《怎样弹古琴》的基本练习中,包括民间歌舞曲《采茶扑蝶》和电影歌曲《渔光曲》。  

    我在近十年教古琴的过程中,有不少学员特别是许多年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要求用古琴弹奏一些现代歌曲,能和同学们交流。他们希望在演出时演奏一首传统乐曲,再加演一首优美的现代歌曲。这样让更多的人接受和理解古琴音乐的美感,有利于古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选取现代曲编订古琴谱,既要充分发挥古琴音乐的个性,保持其浑厚的散音、清澈的泛音、柔和的按音;“吟”、“猱”、“绰”、“注”的技法,融合其鲜明的古琴特色。又要将它融化于现代歌曲伴奏音乐的共性之中。我在五十年代中学时代学习了钢琴、古琴和其它民族乐器,又主持了上海人民合唱团民乐队的伴奏工作。就读清华大学电机系时在军乐团学习指挥,继而担任了学校合唱队的指挥。退休后再跟胡维礼老先生学习吴门琴艺。基于微薄的音乐基础,尝试将一些优秀的现代歌曲编订古琴谱,供学员弹奏和参加不同场合的演出。  

    挑选其中各具有弹奏技法特点的乐曲,并在学员演出中获得好评的曲目。2010年1月编辑完成《现代金曲古琴谱》第一集,其中还包括了三首外国曲子《宝贝》《梭罗河》和《鸽子》。曲谱以“祥韵琴苑”的名义发表在《中国古曲网》上;并陆续刊登于《琴筝文化》琴刊;视频以“康乐平生”的昵称上传至《土豆网》。  

    2009年7月古琴名家杨青主编的《古琴弹奏经典歌曲三十首》出版。2012年3月又出版了《古琴弹奏经典歌曲(二)》除影视典藏之外,还包括了昆曲选段、越剧选段和养心佛曲。这些对传统琴歌的创新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² 古琴和昆曲  

    吾自幼喜爱国乐,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时,习丝竹,同刘德海(中国音乐学院琵琶大师)、叶绪然(上海音乐学院琵琶教授),陆德华(中国国乐团副团长)等同学组建上海人民合唱团民乐队,主持民歌伴奏。一次听卫仲乐、孙裕德出国汇报演出后,造访孙裕德先生家,小朋友们和师长一起合奏《春光花月夜》。再次聆听卫仲乐先生弹奏古琴,为其清净、圆润、古雅之音所感,接着从施文祥先生(上海蜜蜂滑稽剧团琴师)学琴。高中时初始爱看京戏,后喜闻昆曲。昆曲的伴奏一直以南方曲笛为主。昆曲大师俞振飞先生也吹得一手好笛。昆曲文词典雅、曲调清逸,与古琴的清醇之声,交融于“水磨雅韵”。2009年中秋戏曲晚会上古琴大师李祥霆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与上海昆剧团的蔡正仁、苏州昆剧团的王芳合演昆剧《长生殿》。2013年5月上海音乐学院的古琴教授戴晓莲特邀参演了上海昆剧团的“情境昆乐会”。  

    近年退休闲居,传授古琴之余,抚琴听曲。顿生为昆曲戏文谱古琴曲之念。适昆曲、古琴在2002年、2003年先后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起为弘扬此二传统之意。汤显祖之《牡丹亭》戏文广为流传。杜丽娘冲破封建桎梏,因梦而痴,因梦而死,情之所至,死而复生。古往今来,此等颂青春,扬爱情,励情志的戏文实为戏坛神作。引昆曲《牡丹亭》之传统曲牌作音乐主题。历时一年有余,于2011年春编曲完成《游园》、《惊梦》、《寻梦》和《回生》四章,谱成《古琴套曲•牡丹亭》。以传承千年古琴疏淡雅致的音乐之美承载汤氏笔下的旷世奇缘。同样曲谱以“祥韵琴苑”的名义发表在《中国古曲网》上;并陆续刊登于《琴筝文化》琴刊;视频以“康乐平生”的昵称上传至《土豆网》。  

    ² 古琴与西洋乐器合奏  

    合奏是经典的演奏形式。鉴于琴和萧唯美融合的音色和乐感,成了器乐二重奏的绝配。琴箫合奏《关山月》《平沙落雁》等都是传世佳作。吴景略先生打谱的《梅花三弄》虽然没有留下吴景略老先生古琴独奏《梅花三弄》的录音资料,而吴景略先生和孙裕德先生两位大师琴箫合奏《梅花三弄》的唱片更是顶级的绝版音响。  

    近来已出现古琴与西洋乐器的合奏,也包括古琴与交响乐队的协奏,不少是优秀的创作。较好的互配是古琴与西洋长笛的重奏。古琴大师李祥霆和成功亮到国外演出时,和国外长笛演奏家即兴表演合奏曲目(也包括古琴、长笛和女高音的即兴演出)颇受欢迎。我也曾和西洋长笛演奏者合奏《阳关三叠》,获得较好的效果。传统的中国音乐以单音音乐为主,除了个别乐器的部分音形作加花处理外,基本上是齐奏的表现形式。所以在处理重奏编曲时,音乐主题在两个乐器之间的转移,并加上和声、甚至复调音乐的处理,更是美妙绝伦。  

    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另一件西洋乐器是“夏威夷吉他”,它也是我年轻时候学过的乐器之一。“夏威夷吉他”现在了解的人较少,它的型制与西班牙吉他相仿。弹奏时,琴是平放在大腿上,右手拨弦,左手扶住(类同左手中指长度和中指粗细的)铜质圆柱,移动压弦,从而得到不同的音高。由于铜柱来回移动的压弦就产生上、下滑音的音色,获得古琴演奏“吟”、“猱”、“绰”、“注”的音响效果。最近网上搜索到北京老紫壇乐队夏威夷吉他独奏曲《雪绒花》和北京夏威夷吉他名家名曲《意大利花园》等,介绍给琴友欣赏。琴友听后都认为夏威夷吉他曲的确非常适宜移植为古琴独奏曲的外国音乐曲目。  

    ² 古琴用弦  

    民族乐器无论是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历来使用的都是蚕丝弦。二胡率先接受西洋小提琴的影响改进使用钢弦。以后京胡也改进用了钢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琵琶大师刘德海改进制作了全半音琵琶,并进一步采用了钢弦。他革新的钢弦其芯是钢丝的,外面缠上的弦也用金属丝的,称为全钢弦。传到上海,外面金属丝的缠弦改为尼龙丝,称之为尼龙钢弦。直至现在北方琵琶用全钢弦为主,南方琵琶用尼龙钢弦为主。以后逐步推广用于其他弹拨乐器,包括古筝也普遍用上了尼龙钢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市面上根本没有古琴弦供应。我只得挑选七根古筝弦,改动一下变通使用。后来古琴用的尼龙钢弦问世,解决了广大古琴爱好者的用弦。蚕丝弦的音质柔软,适宜弹奏传统的古曲。有不少弹奏者还是喜欢用丝弦,但是材质优良的蚕丝很少,丝弦的制作工艺又繁复,所以价格很贵,寿命也短。尼龙钢弦音质明亮、音色较硬。然后又开发了全尼龙的琴弦,就是用尼龙丝芯代替了钢丝芯,音色比钢芯的尼龙钢弦要柔软些,但是尼龙芯的弱点是钢性不够,张力不足,容易走音,所以推广甚微。根据琵琶和西洋乐器用弦的启示,去年,我通过琴友冯杰给制弦的上海乐圣乐器有限公司推荐试制全钢丝的古琴弦,即除了钢芯之外,外缠的尼龙丝也改用金属丝,也已初见成效。以我之见缠绕的金属丝最好采用银丝,国外多种乐器和国内扬琴也都有采用银丝缠绕的钢弦,就是成本高些,但其音质更好。  

    古琴用弦并非这种弦好,那种弦不好,而是对应于不同的琴,配以不同的弦,适宜弹奏不同音色风格的曲子。弹传统的古曲当然用丝弦为好,弹西洋风格的曲子全钢弦就有它的优势了。随着古琴表现风格的丰富,采用不同类型的古琴弦是必然的趋势。  

    时代在前进,音乐在丰富。扎根于传统,继而发展创新,做到根深叶茂,拓展授众。古琴音乐不能成为“博物馆”的音乐。“古琴是弹给自己听的”这句话不能片面的理解。司马相如的《凤求凰》不是弹给卓文君听的吗?莺莺操琴不是弹给张生听的吗?极其著名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弹琴失去了知音后把琴也摔了,就此永不弹琴。在梅兰芳写的《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就写到戏曲的发展:一条是观众,一条是时代。戏曲是如此,古琴也是如此,要做到又传承、又学习、又创新。正如作曲家谭盾说的好:“把传统的音乐传承下去,把未来的音乐创作出来”。古琴音乐必将随着时代的进展,既传承传统、又发展创新,将会拥有更多的授众。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