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古琴的身影。
翻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卷册,在那古意氤氲的画页里,看到盘坐于苍松翠柏下的老者从容抚琴的飘逸身影,耳边仿佛能听到缕缕琴声,悠悠扬扬,令人心旷神怡。
所谓“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现称古琴或七弦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等。在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更是千古传诵。
伯牙绝弦
平沙落雁
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现在,这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如今在很多的影视作品里,我们均可见到古琴的身影。
电影《倩女幽魂》
电视剧《神雕侠侣》
电影《赤壁》
宫商角徽羽化作一个个文字,诉说着江湖中的人生百态,演绎着世间的悲欢离合。一张古琴珍藏了太多的故事,随便拿出一个都能惊天地泣鬼神,随便讲出一个,都能千古流芳,万世不泯,让往古厚重,让文化精彩,让历史深沉。
古琴,身长不过数尺,却胸襟博大,涵养天地;古琴,弦不过数十根,却行云流水,演绎乾坤。
古琴,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个载体,它的音韵不但能折射出高山流水,明月清风,还叠映出秦砖汉瓦,唐风宋韵。正因为如此,古琴就被炎黄子孙世代传承,传承出一种生生不息的跋涉和坚韧,传承成一种自强不息的魂魄和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1月7日在其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