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琴棋风韵
琴棋风韵
  • 国学讲堂
  • 琴棋风韵
  • 诸子经典
  • 酒茶清谈
  • 雷琴

    时间:2018-02-05 09:36:48  来源:互联网  作者:网轶

     

        唐代最为著名的斫琴家是雷氏家族。四川雷氏造琴,传承三代共计九人,有雷绍、雷霄、雷震、雷威、雷俨、雷文、雷珏、雷会、雷迅。其造琴活动从开元起到开成止,前后约120多年,经历了盛唐、中唐、晚唐3个历史时期。他们所制的琴被人们尊称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

       《嫏嬛记》引前人之说:“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雷中独往峨眉,酣饮著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绵悠扬者伐之,斫以为琴,妙过于桐。”可见雷威所作之琴,并不拘泥于必须用梧桐、梓木,而是以峨眉松之良者为之,只部分使用桐木,却比桐木制作的还要好。在传世古琴中,尚未见有松木之作,文献中亦只此一例。

        清末大琴学家杨宗稷在《藏琴录·序言》中说:“确修古琴数十,其中杉制者竟居十之三四,且有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皆用杉,池沼间表以桐。”在此最早提出杉木制琴的问题,最著名之古琴应该是“旧藏佛氏著名唐琴九霄环佩”,最著名的制琴大家所制之琴,只有盛唐雷威所制的《云烟过眼录》著录的“春雷”琴,才是杉木所制而池沼间表以桐木的。《嫏嬛记》所说的峨眉松,实质是杉木。雷琴在槽腹制作上也与众不同。北宋苏轼《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什么是雷氏家法?《东坡杂书琴事》中说开元十年造的雷琴“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可见琴腹纳音的特殊做法,亦即上述雷氏第一代人所创造的家法。从“九霄环佩”与“春雷”两琴的纳音来看,都是在稍稍高的纳音中间,开出一条约五分深、一寸宽、通贯于纳音始终的圆沟。它既未增加琴面的厚度影响发音,又使龙池凤沼两个出音孔变得稍稍狭隘,借以延长共鸣箱中余音的扩散。

     

        雷琴的声音特点,据《琴苑要录·斫琴记》载:“唐贤取重惟张、雷之琴(雷绍及震、威、张越也)。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雄。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陈氏乐书》载:“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亮,吴称沈镣、张越,宵、亮清雄沉细,镣、越虚鸣而响亮……凡琴音响者则必虚干,无温粹之韵,雷氏之琴其声宽大复兼湿润。”《渑水燕谈录》说雷琴“音极清实”。《六一居士诗话》说雷琴“其声清越,如击金石。”用传世的唐代雷琴相对照,具有家法特点的盛唐之作,虽已经历了上千年的自然变化,而上述音的特点依然存在,与它琴相较,其“清越如击金石”与“湿劲而雄”之异犹感突出,“九霄环佩”之音就是如此。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