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国学讲堂
国学讲堂
  • 国学讲堂
  • 琴棋风韵
  • 诸子经典
  • 酒茶清谈
  • 太极序、结构及运动方式(文/王圣贤)

    时间:2022-11-03 09:31:45  来源:  作者:王圣贤
                洞悉天地之道形成抽象而精准的“数”“比率”,明了“数”“比率”原理就按照其规律来行德。洞悉却没有形成“数”“比率”,这是巫,巫(揲数)里包含着随机性和鬼神之说,因此,“不达于数”。有“数”“比率”原理只用于天文、历法、卜筮、历史上,并不行德,这是史。史巫有“数”“比率”原理和行为应用上的问题,因此,向往却没有去做,喜欢却不以为然。后世的人质疑孔丘,就会拿我“说”(发挥和弘扬)《易》来说事。

    王弼则回避了“象数”所表达的规律性而单用“义理”玄哲。他说“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其一不用”正合易之太极,太极是原理,自身不表现为“用”和“数”,而四十九策却因太极之理而能揲成其“数”,实现其“用”。太极不具有现象界诸物的种种属性,不与现象界众物并立,为“无”,它不能自己呈现自己,必须借助“有”方能呈现自己。“非数而数以之成”说明王弼对孔子“倚数比率”之理性的误读。“扫象数,立义理”,就等于失去了对“数”“比率”的精确性研究。王弼仅说出他悟到的“太极”(无)的万物之宗的本体地位,并没有究竟“太极数”原理。无所不能的“太极”仍然象神一样模糊着。由于孔颖达代表唐朝官方主修《周易正义》选用王弼、韩康伯的注本为定本,遂使王弼以“义理”为主的《周易》学说成为主流。“立义理”没问题,“扫象数”亦有其道理,如果仅“扫”掉了卜筮和“象数派”对卦象与“现象规律”附会的话。可惜连同孔子说卦时所发挥和弘扬的理性之“数”“象”(模型、计算、规律、方法)也被扫掉七八。本来《周易》的象数和义理双线“旋转”可以互为验证和发展,但单用哲玄义理后,失去其“数”“象”大理性(科学)的一面。在生产效率全球都差不多的农业文明时代,一枝独秀,但到了近现代却难以回应工业文明的高效率冲击。新文化运动将之直接归罪于孔子,岂不知孔子“说卦”原本是为了倡导的大理性的“倚数比率”和“取象比类”,后人归的罪和孔子担忧的归罪有点拧巴。

    汉代“象数”派因将占卜术含在其中且囿于卦象与现象对应关联,并未深究“数”“比率”,衰落也必然。而“义理”派虽在哲学和社会学有宏阔高精的发展,但仅是一条腿走路,难以全面,并未解决孔子的担忧。孔子说的很清楚:“吾求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求德,通过准确且高效率的方式方法来实现行为上的合德自洽——“明数而达乎德”,遵循和运用可靠的“数”的“原理规律”来实现行为上的遵道合德。这个方式和仅是思维上玄哲义理或行为上的仁义之术(不一定符合中庸之道)不一样,它具有数字化精准的方式和方法,且可重复。不是说教,而是精准的方式和理性的方法。“数”的方式、方法和史巫“同涂”(皆运用“数”计算)却“殊归”(结果不一样)。孔子想要的结果是,以理性(科学)的“数”“比率”“象”比类,达成行为上的合德自洽,即“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不是用“数”“象”来预测未来的凶吉,所以,“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由此看来,孔子韦编三绝后,已经找到了一种理性、可靠而精确的模式、方法来实现其中庸之道,与《论语》中的比喻、说教、对话、体会等方式不同,这种方法人人皆可以运用,且效率高,不容易变形,有一以贯之的方法和一致性的规则。其实,倚数求德真求原则的春秋时就有,《管子·地员篇》中就有“三分损益法”的记载,三分损益法,是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它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但不少人将孔子的“求德”当成追求思维哲理上道德文理上的自洽,哲理上的道德“义理”亦很重要,但非他“说卦”的本义。因此,仅单纯从义理和训诂的角度来解读,无法全貌理解《周易》大道和孔子“说卦”,更无法实现孔子的目的。朱熹的困惑表明他并没有吃透“太极数”,仅是在人文和道德“义理”上建树。3.“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这段话里“数”出现两次。这段话解读有两个难点:“参伍”难解,“错综”不明。(之九)

    责任编辑:孙克攀

    下一篇:随翁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