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严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他们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
无独有偶,湖北的部分学校也早就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众所周知的“昔孟母,择邻处”被删除,广为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在书中不见了踪影,原因只有一个:这是老师们认为的糟粕。教育工作者苦心的取舍,对孩子们而言,究竟是利害是弊?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7年9月正式启动的, 相关文件显示,这一活动的目的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加深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背诵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整合创新。如今山东、湖北等地均出现了教育工作者让学生背诵删节版经典读物的做法,湖北武昌九龙井小学德育主任谢辉说,最初学校也让学生诵读《三字经》等经典读物的完整部分,但老师们认为是糟粕的部分选择不做讲解。
谢辉:读,还是让学生按照以前的那个文章的那些段落来读,但是老师讲的时候就有选择性的讲。
一段时间后,九龙井小学最终还是选择了删除他们所认为的糟粕部分,认为这样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谢辉:我们学校认为是删掉之后比较好一点。
记者:觉得好在哪里呢?
谢辉:因为它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更符合现在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可能对于现实意义的教育性更大一些。
经过学校重新编印的经典读本中,没有了,“昔孟母,择邻处”。学校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这句话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所以删除;被删除的还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广为流传的句子,删除的理由是,这句话认为读书考取功名是古代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但在现在,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对这样的的做法,湖北武昌积玉桥学校校长祝正洲表示不能赞同:
祝正洲:有些故事是受环境的影响,有些故事是关于孝敬父母的,它做了具体事件,现代社会肯定是接受不了的,但是精神并没有过时。
对删减经典读物的做法,网友认为:《三字经》《弟子规》等之所以成为启蒙经典,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精华,这种精华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机构自负地遴选、确定出来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各个阶层的无数父母、老师、学生自发地选择出来的,没有比这种自发选择更明智的了。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丁兆林认为:让孩子们完整地了解经典,才是科学的教育方式。
丁兆林:孩子们了解古典文化,应该是完整的去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自己去做出判断,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科学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武断的去断章取义,然后用我们自己的一些想法,把一些古典的经典把它拆散的支离破碎,这看起来也失去了它的美感。
熊丙奇:我觉得这种代替学生做选择的行为,跟我们目前家庭去包办学生的一切是一个概念,很多的家长代替学生去选择他的课外活动,选择上不上网等等,貌似都是给学生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实际上由于我们没有给学生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也没有培养他的选择能力,最后导致这些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都很差,一旦离开这种家长和学校完全监管的环境之后,这些孩子没办法选择,甚至失控。
因此我觉得老师可能过分的扮演了灌输的角色,而忽视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丁兆林看来,教会孩子们自己去判断何为精华何为糟粕的能力,远比教给他们精华的知识更为重要。
丁兆林:它恰恰点中了我们现在教育的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在一些很多比较先进的国家或者先进的社会理,它的教育本质就是教会判断,中国人教孩子的时候是告诉孩子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如果我们仅仅用我们自己的判断来代替对孩子判断的教育的话这其实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误,判断的多元性如果融入到我们教育之中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成功,没有任何人能够替别人出判断,教孩子不是教孩子知识本身,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去判断。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