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农历的二月初二,是我国传统民俗中的“春龙节”,它有着农耕社会的许多烙印。
相传,伏羲氏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每年二月初二这天,他都要“皇娘送饭,御驾亲耕”,作为天下农事的开始。到周武王时,朝廷每年二月初二要举行盛大仪式,文武百官都要亲自下地耕田,以号召百姓耕田种地,勿失农时。那时,二月二虽然重要,但还并不是一个节日。
到了唐朝,“二月二”被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纪念,人们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朝时,二月二被称为“花朝节”,这一天被定为百花的生日。虽然,二月二越来越重要,但直到宋末它与“龙抬头”并无关系。
到了元朝,二月二才有了“龙抬头”的说法。元末熊梦祥所著的《析津志》中写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为什么二月二非要和“龙抬头”联系起来呢?因为农历二月时大地复苏、草木萌动,春耕和播种等农事马上就要开始了,从节气上讲,这时正处在“雨水”“惊蛰”之时,雨水逐渐增多。在传说中,龙是掌管风雨之神,龙抬头了,就意味着它要履行兴云布雨的职责了。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称为春龙节、龙头节或青龙节。明朝末年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这样写道:“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薰床炕,曰薰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可见,当时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已经逐渐增多。
到了清朝,关于二月二的民俗活动更多了,还有许多与龙有关的美食。清末成书的《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可见,当时人们在二月二这天不仅吃圆饼、面条,妇女还不许做针线活,怕伤了龙的眼睛。二月二这天的民间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此外,二月二还有“剃龙头”的习俗。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每年二月二这天,理发店的生意特别兴隆。
我国古代主要是农耕经济,雨水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兴云布雨、掌管旱涝的龙神,人们自然要敬畏三分。古老的节日里,寄托着百姓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