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国学讲堂
国学讲堂
  • 国学讲堂
  • 琴棋风韵
  • 诸子经典
  • 酒茶清谈
  • 中国山水画的精神

    时间:2017-11-16 08:52:54  来源:互联网  作者:王保安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绘画,山水画不仅是一个画种,而且深蕴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从宋代开始已成为一个文化的概念,千百年来影响着风流骚客、文人雅士以及书家画者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从文化上追寻,山水画一直受老庄及禅宗哲学思想影响至深,特别注重心灵的体悟,面对同一景致,会因心灵感受不同而产生雄强沉厚、温润秀丽等不同的审美趣向。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尤其是南朝时所倡的“含道应物,澄怀味象”的玄学精神更是推进了山水观念的转换,从而使得“迁想妙得”成为山水画的第一要义。神超形越之外,自然的山水成为山水的自然。在以精神为第一性的山水里,人们并不关注所显之象,而是重视所含之道。形而上的“道”弥补了生活中的诸多缺陷和不足,故“以形媚道”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哲学。

    从魏晋以后,人们关注山水,寄希望于山水的表现,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为了实现这时代的理想,尚澄怀清谈的魏晋圣贤们又发现了“卧游”的读图方式。这种具有理想色彩和积极意义的方式,促进了山水画的独立和发展。而山水画的魅力也就在于画者能把个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展现于纸上,并寄情于清逸的精神世界之中,让心境与自然超脱凡俗,故山水画家必是有感而发的,是基于自己的直觉、感觉、情绪、文气、人格意识、生命态度和情感特征的,所有这些应终缘于“情”字,而这个“情”,并非简单的心情与情感,而是心灵与自然、人生感悟的交融,因“心”造境,因“境”生情,最终达到“千山万山归为一山,写胸中之山,抒胸中之意。树石云水,俱无定形,心游万仞,妙悟察醒,随心所欲、圆融无碍”的境界,于静寂观照之中,求返心灵节奏,画家用浓、淡、干、湿的节奏,点、线、面的交错,虚实的呼应,气韵的开合,展现出一幅幅意境幽深、万千气象的胸中丘壑,达情入境而又寓于理之界。

    在历史追寻中,诗话与山水相得益彰,“神飞扬”,“思浩荡”,山水诗画激发了人的精神,扩展了人的生活空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在唐代,吴道子、李思训、李昭道于“山水之变”中,由山水精神的追求转向山水意境的表现,而王维以诗人的气质与学养,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诗中寓画。由精神而意境,不是垂直的历史线索的过渡,而是一个线索的分支,是美学上的平行关系。山水画的意境,是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指向的一个重要转变。从此,“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先贤们通过漫长的社会实践,在认识上终于冲破了人与世界的纯物质联系,而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高度。这种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有限到无限的认识,是审美领域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水乳交融的形象体现。就山水画来说,从宗炳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到王微的“披图按牒,效异《山海》”和“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从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倪云林的“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再到石涛的“一画也,无极也,天地之道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山水画所走的是轻器重道的艺术之路,与中国艺术中的“写意”相辅相成。清人恽南田云:“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此论为山水画之“道”的最好注脚。

    延至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进一步完善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山水画也成为这一时期绘画主流。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因而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在传统山水画对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之外,属于技术层面的“形式”也从此进入传统绘画之中。所以,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五代北宋山水画,是不能忽略“技”的因素的。

    中国山水画以一种独具个性语言的表现符号和程式化的表现手法来把脉自然,其本源就是在追求一种天性的意趣,完成空灵的传述——即心灵的创造。它不仅要求作品气韵生动,而且从内容到形式更要做到完美统一。作者通过视觉、感官去观察自然景物,游历名川大山、真山实水,然后将所得的真实感受,将所“看”和所“悟”到的以强烈的个人艺术语言表现出来。此时的山、水、树、石已不是原始之中的,而是已经渗透着作者感情嬗变的生命产物。现代绘画大家李可染先生曾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语道破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如何用最少的笔、墨、色表达出丰富的山水形象和富有性格的山水意境,除了要掌握熟练的水墨语言,更重要的是创作思想,画家心中的“情”决定着创作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决定着“境”的显现。在创作方法上,山水画是通过自然景物来营造意境的,是把客观景物按照主观意识加以强化或削弱;在笔墨技巧的表现上,它把自然的特征推到更高的境界;在造型语言的把握上,它既不完全忠实于自然,又不刻意地去摹拟自然,最终更能让人领略到浓郁的自然趣味。山水画作中的山、水、树、石、舍之所以具有令人回味和品嚼的余地,就是因为这些图示没有照搬真实生活,而是在其原形上运用超乎于客观景物,按自己主观意图进行布局的形象结构。这理想化中的图景也正是中国山水画精神所追求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天人合一”的境地。在表现中,细密的青翠山水间,云雾与山峦相依相伴,苍郁缥缈,气韵雄浑中又有几多缠绵;潇潇洒洒的丹青笔墨中,远树与屋宇遥相呼应,劲健沉稳,敦厚博大;可观瞻、可游居、可平原走马、可深山问道、可吐纳八荒之野、可汲取天籁之音;有万顷波澜,有一蓑烟雨,有和风丽日,有风沙茫茫,有牛羊点点,有碧草连天,有惬意之阳关漫道,有豪情之登高望远,有险绝之关隘,有萧索之边塞,有壮阔之河岳,有肃穆之庙宇……这一切美好之景都需要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不厌其详地去积累、去感受,在实践中去发挥、去探求、去概括,依笔、墨、色、水等综合绘画因素而产生出“出神”的意境来。白石老人提出“重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这也正是山水画所追求的传神。它不仅要传山水的神,更讲究传画者来自心灵的神。黄宾虹说,“60岁画山水是先有山水而后有笔墨”,那时的笔墨是依附在一种物质上,笔墨是被动的,是状物的状态,笔墨本身的语言还没有独立出来;他又说:“60岁以后先有笔墨后有丘壑”,其实这时候的笔墨已经升华成一种笔墨精神了,这时的笔墨意义不仅是在一种技术的层面,而更多的是心理因素,他寄予了笔墨更多的意义,他不是在状物而是在抒发。“余与山川神遇而迹化”,只有相遇才能迹化,笔墨是迹化的痕迹,这时的笔墨已经包含有了一种精神。笔墨在造型之外所能使人感受到的精神,当是一种适意忘为、历久而出的不可确指的自我本真性情的外化。山水画由“情”入“境”,再将笔墨精神的继承和视觉语言的创新结合起来,致笔墨之理表达画家的心性、精神和触动。心象世界是相对独立、自我圆融、意蕴充盈的,镜象世界则是再现追求的过程,对自然山川的观照和体悟要求作者要独有其法。写自己胸中丘壑而非自然本体的复制,更不能失去其可居、可游、可观的自足性;在对自然山川的写照当中,以一颗纯静之心体悟自然,造化自然之神韵。“小人习其技,君子通其神”。在表现自然美和意境美的同时只有融入天人合一和心象之境,才能赋予山水画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刘勰《文心雕龙》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与自然的和谐,可带来一种情绪和心境。静观自得趣,在静观中去品享自然、参悟之境。清方薰曾说:“笔墨之妙,画着意中之妙也。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山水画家必读万卷书,以养浩然之气于胸中,行万里路,天下名山,历历能罗列于胸中,用自己特有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在力求轻松含蓄中,写自然之状、梳自然之理、表自然之性、抒自然之情,恰当地把握自然的雄奇诡秘与自我审美感受相吻合后而转换出的形式语言,体现出它的气韵和张力,让自己的思绪徜徉在神秘、悠远和鸿蒙的境界之中。在厚重苍秀中透视出浪漫、飘逸和恣肆的气质,创造一种宏大、自信、神秘、崇高的境界,带给观者一种别样的情绪和无限的遐思。情,心之感;境,画之灵魂;理,笔墨造映,山水画则善矣。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