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南怀瑾
南怀瑾是近20年来,在文化学术界比较活跃的人物,著作等身,高徒满天下。
对于南怀瑾其人其事,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哲学家、一代禅学大师、国学大师,说他学问贯通儒释道,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是通才,是名符其实的大师。有人说他是野狐禅。
南怀瑾到底是大师,还是野狐?不能妄加定评。只有将其人生、学术、社会经历进行系统梳理,方能做出判断。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乐清南宅殿后村人。出身书香门第,早岁开蒙,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打下了良好的儒学童子功。他的情形与霍元甲相似,幼年体弱多病,基本上是在药罐里泡着。后来,他喜欢上了武侠小说,躲在阁楼里没黑没夜地读,结果年纪小小却把眼睛弄近视了。由痴迷武侠小说,进而痴迷上了习武,自己找来一些拳书、剑谱,躲在房子里偷偷练习。被父亲发现后,不仅没责备他,反而请来武术家教授他武艺。清末民初,中国习武成风,各地都建有武术馆,各村镇都有武术教头。之后,他走的是武行,进浙江国术馆专修,入中央军校研读。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后来,他随整个国民党政权的转移,进入四川,在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执教。
27岁前,他负笈四方,遍访名师,所拜师父,各门各派,加起来达八十余人。所学范围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等,他还学过蒙古摔跤、西洋扑击等。正如他后来所说,十八般武器“样样统摸,般般皆弄。”在学武上,他确实下过苦功,几乎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练武2至3小时,然后洗漱、吃饭、晨读背诵经典。经过几年的勤苦练习,身体素质大大提高。后来,中央国术馆在杭州国术馆主办全省国术比赛,他夺得冠军。
为什么南怀瑾入蜀后要放弃优厚的待遇和地位,弃武从禅呢?这个内情不得而知。但从他讲学中所透露出的一些信息,可以窥出一二。他说,武人从来不服输,好勇斗狠,粗暴骁勇,有时令人难忍,因此以后与习武朋友也就渐渐地疏远了。所以从此弃拳不学,专志学禅,在峨嵋闭关三年,一直与拳绝缘。
在四川他遇到一位大德高僧虚云长老。之前,他与弘一法师也有一面之缘。当时他只有十几岁,前一天去看法师,请法师给他写对联。弘一法师答应了他,让他第二天来拿。第二天去拿,对联已写好,放在案桌上,但法师已经圆寂。南怀瑾家族世代为文,家学十分深远,有一个现象非常奇特,就是他家每代都有人出家为僧。看来他潜心修佛,是有因缘的。不过他从未剃度,一直以居士身份参禅修持。
虚云长老是民国佛门四大老(虚云、太虚、印光、谛闲),道行极高,活了120岁,是近代禅门泰斗。南怀瑾在他那里学到了不少真传。作为一代高僧,知道南怀瑾跟他走的不是同一条路,所以后来就很委婉地辞决了南怀瑾。南怀瑾在《习禅录影》中讲道:有一次,天黑了,一下码头,我搀着他,怕他跌到,他当时九十多岁了。他把手一推说:“不要扶了,以后,我们各走各的。”这句话就告诉我,两个人的道路不同,他剃他的光头,我留我的头发,各走各的路。
南怀瑾出蜀后,到各地拜访大德高僧,后到西藏学习密宗经典,学问大增。之后,他对道教学术进行了潜心研习。所以在他去台湾之前,他对儒释道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起了自己的学术体系。
1949年,他前往台湾。到台湾后,和朋友一起做生意,结果血本无回,赔了个底朝天。他觉得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就继续潜心做学问。
到台湾的最初10多年,南怀瑾的生活比较困难。到了60年代初台湾经济复苏,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时他的讲义《楞严大义今释》出版,胡适先生看到后大加赞赏,遂名声鹊起。台北辅仁大学聘他为教授,讲解《易经》。他开设《易经》课程后,听课学生堂堂暴满,有时教室坐不下,好多人站在走廓听。后来国民党许多政要,也纷纷登门求教。来的人多了,接应太麻烦,他就在每周四给这些政要开课,讲解《老子》《孟子》《长短经》等国学经典。
80年代中,台湾发生“十信案”( 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蒋经国借机将一批党政军要人整的整,贬的贬,调的调,抓的抓,连南怀瑾也被怀疑为“新政学系领袖”。1985年南怀瑾不得已离开台湾,到美国华盛顿隐居,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才返回香港定居。
到美国后,他对西方现代科学做了深入学习研究,同时在华人中传播国学,建了不少学院和国学研究协会。陆续出版了十几部讲义,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定居香港后,世界各地华人,还有许多外国学者,都登门拜访,请教和研讨学问。
至此,南怀瑾在台湾、东南亚及各国华人中建立起极高的名望。
当时台湾与大陆已经实行三通,但在文化交流上几乎没有交流。南怀瑾的书进不了大陆。
到了1992年,机会终于来了。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进一步开放,大量向国外华人招商引资。当时政府决策要修金温铁路,没有启动资金。南怀瑾听说后,在香港募集到1000万美元,交给政府。中国政府也答复他的书在大陆出版发行。复旦大学陆续出版了《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等。2009年,出版了《南怀瑾选集》10卷本,31部书。
南怀瑾的书在大陆出版后,在文化学术界掀起巨浪。他也多次到大陆讲学。当然更多的是做公益事业,1994年,他投资500万,扩建老宅,作为当地老幼文康活动中心。2006年,在江苏吴江创建太湖大学堂,进行传统文化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此后,他一直住在太湖边上,直到去世,享年95岁。
回顾南怀瑾的一生,以下几点值得肯定和学习。
第一,活到老,学到老。自开蒙以来,他手里就没离开过书本,无论是战乱之时,还是和平之际,无论是在海外漂泊,还是在大陆归根,都在学习,时刻不敢懈怠。他一生读了多少书,连他自己也数不清,就是作为换脑用的武侠小说,他一生至少也读了一万部。这种读书的精神和劲头,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勇于吃苦,不耻下问。他年轻时的拜师求艺经历前面也简单讲了过:不远万里,不惧风雨,不计耗资,不论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长的人,或具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顶礼叩拜为师。这种求学精神,现代几乎没有了。就是他到晚年,也向西方一些科学家请教现代科学问题。你想想,作为名望这么高的学者,能够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来请教别人,这种精神太难能可贵。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第三,敢于质疑,挑战权威。他提出“以经注经”的观点,对朱熹“四书五经”的许多注解提出质疑,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者专家也提出批评,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张中行的《让人啼笑皆非的南怀瑾》。不管南怀瑾的观点正确也罢,错误也罢,这种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圣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对南怀瑾其人其事,要辩证地来看,不能无原则地扩大,也不要昧着良心来抹杀,毕竟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