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善第七
于公积德
【原文】于定国,字曼倩,东海人也。其父于公为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名曰“于公祠”。定国少学法于父,为廷尉。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为不冤。”迁御史大夫。为丞相。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子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群书治要·汉书)
【译文】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郡人。他父亲于公为东海郡判决案件的官员,判决案件很公平。凡遭受到法律制裁的人,对于公所判决的案子都无怨言。郡里为还活在世上的于公建立祠堂,名曰“于公祠”。于定国少年时跟从父亲学习法律,后来做了廷尉。他判处疑案公平用法,务求做到哀怜鳏寡之人,罪证有疑点时从轻处治,格外保持详察谨慎之心。朝廷上下都称赞他说:“张释之做廷尉,天下没有受冤枉的人;于定国做廷尉,百姓自认为不受冤枉。”于定国被迁升为御史大夫,后官至丞相。当年,于定国父亲于公所住的巷子门坏了,同乡的父老们正要一起整修,于公对大家说:“稍微把巷子的门修得高大一些,使其能让四匹马拉的高盖车通过。我办理狱案,从来没有冤枉的,后世子孙必定会有兴旺发达的人。”到于定国做丞相时,他儿子于永为御史大夫,几代人都封侯传世。
平王为善
【原文】东平王苍,显宗同母弟也。少好经书,雅有智思,显宗甚爱重之。及即位,拜骠骑将军,位在三公上。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数上疏,乞上印绶,退就藩国,诏不听。其后数陈乞,辞甚恳切,乃许远国,而不听上将军印绶,加赐钱五千万、布十万匹。永平十一年,苍与诸王朝京师。月余还国,帝临送,归宫,凄然怀思,乃遣使手诏,告诸国中傅曰:“辞别之后,独坐不乐,因就车归,伏轼而吟:瞻望永怀,实劳我心。诵及《采菽》,以增叹息。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其言甚大,副是腰腹矣。”(群书治要·后汉书)
【译文】东平王刘苍,是汉明帝的同胞兄弟。他年轻时好读经书,很有智慧和才识,明帝非常关爱器重他。到明帝即位,任刘苍为骠骑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他在朝廷的几年中,有很多善政,但他认为至亲辅政,声望日高,心里感到不安。多次上疏,请求交还印绶,退而回到藩国,明帝没有允许。以后又屡经陈情,言辞非常恳切,才让他回到藩国,却没有允许他交回上将军印绶,加赏赐钱五千万、布十万匹。永平十一年,刘苍和诸侯王到京师朝见天子。月余,还国,明帝亲自送别。回宫后,明帝凄然怀念兄弟情谊,就派遣使者持手诏告各诸侯国中傅说:“辞别之后,独坐不乐,因而在回宫的车驾上,伏在车轼上吟诗,‘瞻望永怀,实劳我心’,当吟诵到《采菽》一诗,更增加了感叹。以前我问东平王,什么是人世间最大的快乐,东平王说做好事最快乐。这种说法太伟大了,符合他的胸怀。”
陆凯责定
【原文】陆凯,字敬风,吴郡人也。孙晧立为左丞相。时殿上列将何定,佞巧便僻,贵幸任事,凯面责定曰:“卿见前后事主不忠,倾乱国政,宁有得以寿终者?何以专心奸邪,秽尘天听?宜自改厉。不然,方见卿有不测之祸矣。”定大恨凯,思中伤之,凯终不以为意,乃心公家,义形于色。疾病,晧遣中书令董朝,问所欲言,凯陈:“何定不可任用,宜授外任,不宜干与事(干与事今本作委以国事)。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逴、薛莹,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愿陛下重留神思,访以时务。”(群书治要·三国志)
【译文】陆凯,字敬风,吴郡(吴县)人。孙晧当皇帝后,陆凯升任左丞相。当时负责殿堂警卫的将领何定,为人奸滑,善于逢迎谄媚,受到孙晧的宠信而担任要职,陆凯当面责备他说:“你看古往今来侍奉君主不忠心、扰乱朝政的奸臣,难道有得以善终的吗?你为什么只做奸邪之事,使圣上的耳朵蒙上污秽和尘土?你要好生改悔,不然的话,就要看到你遭受不测之祸了。”何定因此对陆凯恨之入骨,总想找机会中伤他。陆凯始终不在意,一心为公,忠义显现于神色。陆凯患病,孙晧派中书令董朝去问他想留下什么话,陆凯说:“何定不可任用,应当授给他宫廷以外的闲职,不能让他参与政事。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逴、薛莹六人,有的清廉纯洁,忠诚勤恳,有的品质才能卓越美好,都是国家的支柱,朝廷的优秀辅佐,但愿陛下多多留心,向他们咨询政事。
咏余公定国
东湖渔郎
决嫌公断赞余公
施政安民积德丰
自信子荣高里巷
封侯天佑世昌隆
责任编辑:孙克攀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