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酒茶清谈
酒茶清谈
  • 国学讲堂
  • 琴棋风韵
  • 诸子经典
  • 酒茶清谈
  • 古代湘西“赶尸”背后的历史真相

    时间:2017-05-20 08:39:47  来源:互联网  作者:福宁客

     

     

    核心提示:所谓的赶尸,其实只是障眼法。尸体其实是分解了由人背着走的。走在前面提马灯的是赶尸匠。他的徒弟会把分解的尸体背在自己身上走在后面,整个人一起套在衣服里。因为路途遥远,赶尸匠和徒弟会互相轮换着背尸体。完成赶尸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把尸体保存下来,而不腐烂。他们会用一定数量的朱砂和水银来防腐。

    1495241147.jpg

    影视剧中的所谓湘西“赶尸” 

    原题:让尸体自己“行走”:古代湘西赶尸匠接活背后的秘密

    说到赶尸,其实网友都不陌生,在很多惊悚电影里都有类似的镜头。

    深夜里,一名道士带着一群尸体一跳一跳的走在山路上。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加上一些诈尸的情节。

    福哥曾经看过一篇描述湘西一带赶尸的文章。这篇文章介绍说有一个女人死在异乡,家人请赶尸匠把她的尸体赶回了老家,可就在女尸回家准备躺进馆材的时,这个女人十几岁的女儿忍不住悲伤,冲到母亲面前大哭,犯下大忌,这个女尸便慢慢活过来,最后诈尸,差点没把这家的女儿和丈夫给活活弄死。

    上面这个当然是传说。但赶尸确实是湘西地区苗族的民俗,属于神秘的巫文化,关于赶尸的传说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流传得最广。

    据民间时期的古书记载:传说几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蚩尤率兵在黄河边与敌对阵厮杀,直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后方撤退,士兵们把伤兵都抬走后,阿普蚩尤命令阿普军师把战死的弟兄送回故里。于是便使用了一种巫术,念一阵咒语,这些尸体一个个全部都站了起来,最后跟在阿普蚩尤后面规规矩矩的回家。这可能就是湘西赶尸最早的版本。

    赶尸人在赶尸时,尸体一般都会被披上宽大的黑色尸布,头上戴着一个高筒毡帽,额上压着几张书写着符咒的黄纸垂在脸上。在这些披着黑色尸布的尸体前,有一个手执铜锣的赶尸匠。赶尸匠是一边敲打着手中的小阴锣,一边在口中念着一些咒语,尸体就像活过来的人一样,跟着赶尸匝一跳一跳自己走回家。

    在湘西,赶尸人接活赶尸的时候有“三赶和三不赶”之说。三赶指的是三种原因死去的人他们能接,这三种人是被砍头的、受绞刑的和站笼站死的,理解起来他们都是犯人,心中有怨气,想回家,所以可以赶。

    而所谓的三不赶,就是病死的、自杀的、被雷打死的,这三种人赶尸匝基本不接,具体的原因说是病死的其魂魄已被阎王勾去,不能把他们的魂魄从鬼门关那里唤回来;而自杀的魂魄是“被替代”的接去了,另外,因为被雷打死的人,是属于罪孽深重的人,而大火烧死的往往皮肉不全,所以都不能赶。

    对于以上这些说法,我们当然只能笑笑而已。

    当赶尸匠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胆子大,二是身体好。胆子大这个好理解,天天要跟死人在一起,胆子不大,自己就先吓死了。而身体好却有另外一个很现实的说法,那就是身体好力气大才能抬得动尸体,因为尸体毕竟不是活人,他不能爬坡,遇到山坡时必须由赶尸匠一个一个扛上去。这也间接说明了,赶尸匝的“赶”很可能是就是替人家扛的,乘着夜色,制造一种神秘的气息来忽悠人。

    对于这一点,央视《走近科学》栏目曾播出过一期《行走的尸体》做了揭秘。

    在这期节目中讲道,所谓的赶尸,其实只是障眼法。尸体其实是分解了由人背着走的。走在前面提马灯的是赶尸匠。他的徒弟会把分解的尸体背在自己身上走在后面,整个人一起套在衣服里。因为路途遥远,赶尸匠和徒弟会互相轮换着背尸体。

    这些现在要解释起来并不难,而要完成赶尸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把尸体保存下来,而不腐烂。

    所以这些赶尸匠们必须掌握防腐的秘诀,把一具尸体弄回家,少则十几天,多则个把月,尸体绝对不能烂,所以他们会用一定数量的朱砂和水银来防腐。

     

     

    责任编辑:何妹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