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西古典学方法论对话学术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世界各地及中国在内的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古代文本阐释等中西古典学相关问题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化文本国际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教授马克·S.史密斯演讲的题目《古代文本阐释中的范围和回溯阅读》,他认为,“理解古代世界的学术追求需要在古代文本上付出大量努力,并密切关注他们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步骤各式各样,对文艺复兴以来的文本研究都有着根本的影响,我自己的领域里面我的领域是神经和古代研究,这其实见证了一个转折也可以说是一个回转,也就是向文本最直接的背景或者考古相关的作品,或者是是否使用了之前或者当时的材料,或者参考了其他的文本或者与此类文本回应。视野是一个作者的观点,一个作者可能也会感觉到受制于这个视野,阅读是指某个文本的解释者,有关文本后面的部分发现一些特点,引领着他返回阅读前面的文本,并找到前面文本出现的信息。而且我想更多说的是古代文本的作者,本身就是他们整合了他们的文本中的文本和传统的回溯性阅读。那么解释这些术语,我们还需要使用到文本的组成和初创时刻,而不是一段时间内的接受,或者是用术语向主体显示其存在,那么他们说的文本的接受以及后来这种解释的瞬间,特别是当代的主体性在回过去的时候,看接受的时候主体性。”
北大教授李零以《广义文本研究试探》做了发言。他论及了文本研究和考古学的关系,“其实无论是我们中国的学者,还是汉学家,都经常争论,究竟是考古的材料可信呢,还是那个文献的材料可信?究竟是传世的文献可信,还是出土的材料更可信?究竟是怀疑的态度算是现代的和科学的概念,还是相信就一定是属于传统的落后的概念?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就是借鉴考古学。我觉得很多问题并不在于说哪个东西可信,或者不可信。而是在于不同的材料需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原来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潮对中国影响很大,也很被汉学家们看重,而且我一看到汉学家们,总是愿意称述的顾颉刚先生。我们仔细分析的话,顾颉刚先生学术传统,来自于中国本身的怀疑之学。当然最主要的辩伪学是宋代的学问,大家应该破除对辩伪学的迷信,我甚至认为古文献学研究上应该取消辩伪学,用古书年代学代替辩伪学。因为古人作伪的可能性远小于现在,现在作伪是很厉害的。”
本次会议还宣布,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化文本国际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以中国古代文本研究为主,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机构。研究中心致力于深耕中国古代的传世与出土文本,探索其物质形态、结构细节、流动性诸问题,同时将努力促进新的研究范式的生长和理论体系的建构;研究中心亦将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跨国界研究,将中国古代文本体系研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文化文本体系研究整合起来,鼓励促进学科和文明间的多层次交流。研究中心聘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中国古典文学教授柯马丁担任学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建委担任中心的执行主任。由中外学者共同助力,并拥有着国际性和跨文化的视域,旨在为文本研究领域的博士生、博士后、青年教师以及资深学者创造国际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可能,并在此基础上为古文本领域发展出新的研究视角。
责任编辑:何妹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