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故寓意: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可为正义事业而死,也不愿屈辱地活下去。
相关人物:元景皓(北齐)
典故内容:《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白话解读:北朝东魏的丞相高洋逼迫孝静帝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北齐。高洋心狠手辣,为了不留后患,在公元551年又把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都杀死了。可是做了坏事以后,他心里很害怕。一天,天空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个不详的兆头。于是,他就问自己的亲信,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刘家的天下而光武帝刘秀又能夺回天下的原因是什么。这名亲信说不清楚,就随意应付说是因为王莽没有斩草除根,没有把刘氏宗室的人杀干净。高洋信以为真,于是把东魏的宗室近亲全部杀掉,连小孩也不放过。高洋的残忍行为使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感到很害怕,担心他们自己什么时候也会被杀掉,于是聚在一起商量对策。有的人主张改姓高,不再姓元。出主意的这个人是一个县令,叫元景安。他的堂兄元景皓断然拒绝了这种建议。他说,采用改姓的方法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他认为大丈夫宁愿作为玉器被打碎,也不能作为瓦片而保全下来。他宁愿高贵地死去,也不愿屈辱地活着。后来,元景皓因元景安的告密而被处死。但高洋也于三个月后病死。十八年后,北齐宣告灭亡。
典故引用诗词:
孔北海融述志(明末清初·毛先舒)
炎炎当路客,奕奕朱门开。
雄鸡无三号,冠盖纷沓来。
志士大所营,漂漂穷无依。
结根在累世,安能灼馀辉。
历观古俊民,功成道何微。
子牙尚阴谋,管仲器小哉!
人生履国步,周道自我夷。
猛虎扼其项,何况狐与狸。
此身勤君父,安得慕荑齐。
曲士矜一节,度外宁所希。
宁为白玉碎,不为长伏雌。
责任编辑:孙克攀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