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杜集7篇:
7、走进郑陂
郑陂在哪里?杜集白顶山。
方园百多里,南北肖相间。
低洼沼泽处,即曰陂水川。
郑浑汉名守,淤水变稻田。
郑浑何人哉?幼窘避淮南,
曹操征汉中,郑任京兆官。
文帝封御史,人镜敢犯颜。
称宠三皇帝,指画两郡箋。
初任沛太守,陂处民生坚。
山水流石沙,洼地积水潭。,
一片尽白茫,两眼无绿坦。
男丁寻外生,妇寡守家难。
百始常啼饥,郑浑心中寒。
为官一任时,敢挑十分担。
率官多勘察,郡衙常空案。
泥浆裹官衣,仁风动心田。
振臂吆千户,筹措十万钱。
六月不归家,三冬无换衫。
捧土修田墒,背石填沟涧。
心诚撼天地,肖相换河滩。
随形修梯状,绿树植陌阡。
鱼虾游自在,鹅鸭鸣水岸。
村姑摘麻桑,老妪喜纺棉。
都道梧国好,早稻说丰年。
此地号郑陂,刻石颂先贤。
顷亩岁增喜,谷收人倍欢。
施政民为本,安农丰作先。
寄语后来者,勤政作椿萱。
风雨催寒署,郑陂已不见。
三月棠树政301千年遗爱篇。
功德植人心,能敌一万年
吾在此处吟,聊作郑浑传。
郑浑种稻
杜集区东部梧桐、白顶山、时村一带,由于山上流水,山下地势低洼,在秦汉时是一片湖泊,沼泽。《水经注,汳水》云:“萧县南对山(今矿山集南山村双顶山)世谓萧县南山也,山有箕谷,谷水北流注获,世谓之西流水,言水上承桐(今梧桐村,古梧县)陂,陂水西南流,固以名也……”陂,是池塘,水泽之意,这里说南山水流入桐陂。
三国时,魏国的官吏郑浑,曾在这里,利用地势低洼,水源充足的条件改种水稻。《三国志·魏书》作了这样的记载: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魏)文帝即位,为侍御加驸马都尉,迁阳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地势夸下,宜灌溉,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遂躬卒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此年大故,顷亩多增,租入倍常,民赖共利,刻碑颂之,号曰郑陂。
这段记载说,魏文帝时,郑浑作沛郡太守,当地常患水灾,每年夏季,田里多水,庄稼多被淹死,老百姓饥饿贫困。郑浑看到这种情况,就提出在萧(县)和相(山)之间,即梧桐至时村兴修水利,挖塘打沟,种植水稻。这个方案一提出,遭到许多人反对,认为是不可能的,他们说,兴修水利,工程繁重,这里没种过水稻,如不成功,劳民伤财。郑浑说:我看这一带地势平阔而较低洼,利于灌溉,只要坚持治理,下大功夫,一定会成为鱼米之乡,这是使这一带老百姓富裕的根本。
于是,他亲自到实地考察,带领着当地的官员,测量画图,制定规划,决定在梧桐,白顶山,时村一带种植水稻。他带领吏民,兴修水利,引山上的清泉,开挖白渎水,即白顶山下河流,经过一个冬天,河渠开挖成功,第二年种植水稻,果然取得了成功。后来,水稻面积不断扩大,农民收入增加,老百姓非常高兴。就为他刻碑纪念他,并把桐陂称为郑陂。据传,民国初年白顶山曾发现郑浑种稻的政绩碑。
【诗人简介】耿汉东,安徽省濉溪县人,诗人,文学评论家,地方文化学者。1993年开始创作并在发表作品,先后出版并再版了18部作品。其中《淮北的成语与典故》、《淮北的历史人物》两书,分别被安徽省社科联评为2015年度、2019年度优秀社科读物。现为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孙克攀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