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走近项公堤
吾家黄桥村,村北有小蹊。
书称丁家坝,乡邻叫白堤。①
三二野桃树,一堤草萋萋。
五百风雨过,故趾多迷离。
嘉靖白昂来,奉命督水利。②
口子两条河,逞凶在夏季。
溪河向东灌,睢水流向西。
引溪到黄桥,疏浚減压力。
黄河夺汴后,咆哮口子畿。
十丈愁苦城,一片汪洋里。③
虫蛇盘高岗,猪羊攀舟济,
项樟奉旨来,圈坝保城邸。④
东增睢河坝,再筑三面堤。
南面起三桥,再往濉中西。
西坝烈山路,北与车站齐。
北堤最可赞,两面防水溢。⑤
三坝护口子,人称项公堤。
挹翠二里处,开缺便庶黎。
此乃二堤口,三堤口三里。⑥
黄水畏坝高,青莲压岸低。
溪河入巴后,睢患才解弥。
红霞笼锦城,紫燕恋绿绮。
万田稼禾绿,百黎面容怡。
都道项堤好,我以白堤宜。
白堤与项堤,分用鲧和禹。
吾闻善水者,莫与争高低。
疏导能治源,塞堵安可期?
围圈城平安,乡村怎安逸?
两堤成往事,吾家青毯遗。⑦
少小不醒事,曾作牛山泣。⑧
日落青山静,风动松声起。
秋暮谁怀古,山阳闻旧笛。
注释:
① 濉溪南黄桥北,即从符夹线道口往西北一直到二堤口,有一条小河堤,残破而荒凉。其实这堤一直到黄桥村东南角的老睢河上。是溪河的引河,目的是把溪河在口子与睢河的汇合点,改引到黄桥南入睢河汇合,而引水之堤既叫丁家坝(这河经南丁楼村西),又叫白堤或小堤子。上世纪六十年代尚有板车通行,先辈曾说过这堤有几百年了。
② 明代嘉靖朝的水利总督,治水专家。曾奉命治雎,疏浚睢溪两河的相汇处,丁家坝即为其杰作。
③ 十丈愁苦城,宋·陆游《剑南诗稿·山园》:“狂吟烂醉君无笑,十丈愁城要解围。”
④ 项樟,清雍正年间进士,凤阳知府。公元1758年被安徽巡抚高晋任命治理睢水,他虽用鲧法圈堵睢水,却也有实效,项公堤即其手笔。
⑤ 项公北堤在老城北关,沿现四小门前向东的大路。北面就是睢河,因当时的睢河是由庆相桥东流而去的。
⑥ 老城西门为挹翠门,西门外是项公西堤,水退后为便利行人,在距西门二里处扒一豁口,故曰二堤口,三堤口亦然。
⑦ 青毡,古称士人故家旧物。语出《晋书·王献之传》。本诗是说家门口的白堤和项堤相继被历史湮没了。
⑧牛山泣,齐景公登临牛山,故睹山河思故君而感伤落泪。后以“牛山泣”常用为登临凭吊,悲悼人生无常的典故。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宋.刘克庄《贺新郎.九日》词:“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文化链接:濉溪项公堤
项公堤是一条河堤,又叫丁家坝,也就是濉溪老城西护城堤。项公堤由清代凤阳知府项樟修建。项樟是安徽歙县人。任凤阳知府时施行了很多仁政。乾隆23年,安徽巡抚高晋勘修濉河,看到濉溪口“宛在水中”,仿若一座风雨飘摇的孤岛,于是便命令凤阳知府项樟围绕濉溪城筑堤防水。
濉溪修堤筑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濉溪境内自古以来水灾频繁。据清代《宿州志》记载,濉溪自清顺治6年到清末宣统2年,两百多年就发生较大水灾69次,平均每三年多就有一次。洪水所到之处一片汪洋,房屋倒塌,良田被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饿死冻死数不胜数。 项樟领命后不敢懈怠,立即开始勘察地形。
由于濉溪境内河渠纵横,周围地势低洼,又处于黄河泛滥区,加之东有濉河,西有溪河,溪河原来在老城东汇入濉河,和东面来的西流河距离很近,每到汛期,受洪峰侵入常常倒灌成为内涝,项樟对河床、河岸、汛情等地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研究制定堤坝建设方案,在开展河道防洪堤围建设中,把防洪减灾与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防洪标准的同时,对一河两岸进行道路改造和绿化。终于,一条又高又长的堤坝出现在了濉溪人的面前。 这条堤坝由北横堤和西横堤组成,堤上遍植柳树和桃树。每到烟花三月,杨柳依依,桃花灼灼,宜人的景色吸引不少文人墨客踏春咏诗。
濉溪晚清秀才,地方宿儒周朗渠曾在项公堤游玩赏花,看到河堤春光大好,遂吟出“扶桑日出海云生,一片红光照眼明。千树桃花千树柳,红霞绿锦灿春城”的佳句。更值得称道的是,堤坝修好后,在之后的几十年内,极大缓解了濉溪的水患。老百姓生活安定了,心中十分感激项樟,为了纪念他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功绩,便把这条堤称为“项公堤”,以使子孙后代永远感念项公的恩德。 由于水形复杂,清咸丰年间,清政府重修水利,将溪河改道引入巴河(今王引河),项公堤失去防洪的功用,逐渐被废弃。废弃的项公堤渐渐荒芜。

【诗人简介】耿汉东,安徽省濉溪县人,诗人,文学评论家,地方文化学者。1993年开始创作并在发表作品,先后出版并再版了18部作品。其中《淮北的成语与典故》、《淮北的历史人物》两书,分别被安徽省社科联评为2015年度、2019年度优秀社科读物。现为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孙克攀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