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 名篇欣赏
  • 名家论坛
  • 【诗说淮北·古风】淮北的那些事儿之三十五(诗 耿汉东)

    时间:2021-06-30 16:40:38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孙克攀

    空版_副本.jpg

     4:走近项公堤

     

    吾家黄桥村,村北有小蹊。

    书称丁家坝,乡邻叫白堤。

    三二野桃树,一堤草萋萋。

    五百风雨过,故趾多迷离。

     

    嘉靖白昂来,奉命督水利。

    口子两条河,逞凶在夏季。

    溪河向东灌,睢水流向西。

    引溪到黄桥,疏浚減压力。

     

    黄河夺汴后,咆哮口子畿。

    十丈愁苦城,一片汪洋里。

    虫蛇盘高岗,猪羊攀舟济,

    项樟奉旨来,圈坝保城邸。

     

    东增睢河坝,再筑三面堤。

    南面起三桥,再往濉中西。

    西坝烈山路,北与车站齐。

    北堤最可赞,两面防水溢。

     

    三坝护口子,人称项公堤。

    挹翠二里处,开缺便庶黎。

    此乃二堤口,三堤口三里。

    黄水畏坝高,青莲压岸低。

     

    溪河入巴后,睢患才解弥。

    红霞笼锦城,紫燕恋绿绮。

    万田稼禾绿,百黎面容怡。

    都道项堤好,我以白堤宜。

     

    白堤与项堤,分用鲧和禹。

    吾闻善水者,莫与争高低。

    疏导能治源,塞堵安可期?

    围圈城平安,乡村怎安逸?

     

    两堤成往事,吾家青毯遗。

    少小不醒事,曾作牛山泣。

    日落青山静,风动松声起。

    秋暮谁怀古,山阳闻旧笛。

    注释:

    ① 濉溪南黄桥北,即从符夹线道口往西北一直到二堤口,有一条小河堤,残破而荒凉。其实这堤一直到黄桥村东南角的老睢河上。是溪河的引河,目的是把溪河在口子与睢河的汇合点,改引到黄桥南入睢河汇合,而引水之堤既叫丁家坝(这河经南丁楼村西),又叫白堤或小堤子。上世纪六十年代尚有板车通行,先辈曾说过这堤有几百年了。

    ② 明代嘉靖朝的水利总督,治水专家。曾奉命治雎,疏浚睢溪两河的相汇处,丁家坝即为其杰作。

    十丈愁苦城,宋·陆游《剑南诗稿·山园》:“狂吟烂醉君无笑,十丈愁城要解围。”

    ④ 项樟,清雍正年间进士,凤阳知府。公元1758年被安徽巡抚高晋任命治理睢水,他虽用鲧法圈堵睢水,却也有实效,项公堤即其手笔。

    ⑤ 项公北堤在老城北关,沿现四小门前向东的大路。北面就是睢河,因当时的睢河是由庆相桥东流而去的。

    ⑥ 老城西门为挹翠门,西门外是项公西堤,水退后为便利行人,在距西门二里处扒一豁口,故曰二堤口,三堤口亦然。

    青毡,称士人故家旧物。语出《晋书·王献之传》。本诗是说家门口的白堤和项堤相继被历史湮没了。

    牛山泣,齐景公登临牛山,故睹山河思故君而感伤落泪。后以“牛山泣”常用为登临凭吊,悲悼人生无常的典故。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宋.刘克庄《贺新郎.九日》词:“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文化链接:濉溪项公堤

    项公堤是一条河堤,又叫丁家坝,也就是濉溪老城西护城堤。项公堤由清代凤阳知府项樟修建。项樟是安徽歙县人。任凤阳知府时施行了很多仁政。乾隆23年,安徽巡抚高晋勘修濉河,看到濉溪口“宛在水中”,仿若一座风雨飘摇的孤岛,于是便命令凤阳知府项樟围绕濉溪城筑堤防水。

    濉溪修堤筑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濉溪境内自古以来水灾频繁。据清代《宿州志》记载,濉溪自清顺治6年到清末宣统2年,两百多年就发生较大水灾69次,平均每三年多就有一次。洪水所到之处一片汪洋,房屋倒塌,良田被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饿死冻死数不胜数。 项樟领命后不敢懈怠,立即开始勘察地形。

    由于濉溪境内河渠纵横,周围地势低洼,又处于黄河泛滥区,加之东有濉河,西有溪河,溪河原来在老城东汇入濉河,和东面来的西流河距离很近,每到汛期,受洪峰侵入常常倒灌成为内涝,项樟对河床、河岸、汛情等地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研究制定堤坝建设方案,在开展河道防洪堤围建设中,把防洪减灾与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防洪标准的同时,对一河两岸进行道路改造和绿化。终于,一条又高又长的堤坝出现在了濉溪人的面前。 这条堤坝由北横堤和西横堤组成,堤上遍植柳树和桃树。每到烟花三月,杨柳依依,桃花灼灼,宜人的景色吸引不少文人墨客踏春咏诗。

    濉溪晚清秀才,地方宿儒周朗渠曾在项公堤游玩赏花,看到河堤春光大好,遂吟出“扶桑日出海云生,一片红光照眼明。千树桃花千树柳,红霞绿锦灿春城”的佳句。更值得称道的是,堤坝修好后,在之后的几十年内,极大缓解了濉溪的水患。老百姓生活安定了,心中十分感激项樟,为了纪念他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功绩,便把这条堤称为“项公堤”,以使子孙后代永远感念项公的恩德。 由于水形复杂,清咸丰年间,清政府重修水利,将溪河改道引入巴河(今王引河),项公堤失去防洪的功用,逐渐被废弃。废弃的项公堤渐渐荒芜。

    4db50ebf6ff57d7b5587ab25dbfeddcc.png

    【诗人简介】耿汉东,安徽省濉溪县人,诗人,文学评论家,地方文化学者。1993年开始创作并在发表作品,先后出版并再版了18部作品。其中《淮北的成语与典故》、《淮北的历史人物》两书,分别被安徽省社科联评为2015年度、2019年度优秀社科读物。现为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孙克攀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