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名家论坛
名家论坛
  • 名篇欣赏
  • 名家论坛
  • 毛泽东诗词中的毛泽东之二十一【人间正道是沧桑】

    时间:2019-05-23 08:30:14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耿汉东

     

    12c3b19fcedacfadb9735d65fffea707.png

    4、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抗战期间的创作

    ·八年写三首诗

    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与残酷的战争相比,诗词写作对于日理万机的毛泽东而言却真是“余事”了。一方面他指挥八路军和新四军与日寇作殊死的拼杀,另一方面他用手中那支如椽巨笔写下了指导抗日战争、指导中国革命事业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使毛泽东的领导艺术更加完美,毛泽东思想日趋成熟。毛泽东也因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虽然毛泽东宵衣旰食勤于政务,但是那一颗诗心却从未停止骚动。在八年的抗战中,诗虽不多,但却为精品。最著名的应是1943年4月所写的《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

    这是毛泽东诗词的喷泉在间歇了七年之后的再次喷发。它是毛泽东最早的也是极为罕见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借歌颂为抗日牺牲的国民党将军来表现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英雄精神,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在抗战中牺牲了不少国民党将军,戴安澜将军是唯一被毛泽东写诗悼念的,可见毛泽东十分赏识戴安澜将军。其原因之一是戴安澜在抗战中战功卓著:1939年12月他率领第200师血战昆仑关,毙敌六千,他也因昆仑山大捷而扬威天下;1942年3月他又率部远征缅甸,仅同古一役,虽抗击于己五倍之敌,仍以伤亡八百的代价,取得歼敌五千的战果。但在战略转移的途中,突遭伏击,血战竟日,不幸为流弹所中,为国捐躯。毛泽东1943年对戴安澜的挽诗表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大义面前的磊落胸怀。联想到1941年皖南事变中同室操戈的国民党人,与戴将军相比真有云泥之别。最主要的是我们从毛泽东的诗中读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孔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1956年戴安澜将军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烈士。1985年民政部向他的遗属颁发了烈士证书。

    毛泽东毕竟是政治家兼诗人,他诗人的气质总是于生活中不经意流露出来。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所写诗词,被公布于世的有三篇,除《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外,还有在1937年所作的《四言诗·祭黄帝陵》: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该诗是毛泽东亲自撰写而让林伯渠代表苏维埃中央政府前往黄帝陵祭祀的。黄帝陵为“轩辕黄帝陵”的简称,在陕西黄陵县城以北的桥山上,传说为汉武帝所筑,周围有数万株千年古柏,在黄帝庙正中的匾额上有“人文始祖”四个大字。毛泽东所写这首诗的重要意义在于:时值七七事变之前,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抗日统一战线尚未最终真正形成。为实现全面抗战,中国共产党人向国人宣告:全体国人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或者其他党派都是炎黄子孙。既同文且同种,现外敌入侵,那就要全面联合,全面抗战,共同御敌,还我河山。因此诗中唱响的是时代的最强音。

    这首诗中还显示了毛泽东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底蕴。诗中其典雅庄重之气韵,仿佛如读《诗经·周颂》中之《清庙》和《维清》,其义正情迫,气贯长虹,无不使人热血沸腾,精神为之大震。又恍若《诗经·大雅》中之《常武》。因此给国人震动极大,有着极其深厚的政治和历史意义,充分彰显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第三首诗就是1939年6月1日毛泽东在《中国妇女》创刊号上发表的《四言诗·妇女解放》,这首诗依然体现了毛泽东全面抗战的思想。

    ·两行诗的创作

    紧张的抗日战争无法使毛泽东坐下来专心于诗词的创作,但是他却创作了不少的对联,而这些对联不但反映了毛泽东的诗心、诗意和诗才,而且对当时的抗战起到号角与鼓点的作用,反而更具有独特的价值。

    在忻口抗战中,国民党第五军郝梦龄军长率部坚守忻口西北的南怀化,与敌血战五昼夜,不幸中弹,壮烈牺牲。1937年11月5日,武汉各界举行万人追悼大会,毛泽东写挽联一幅:

    国共合作的基础如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在1938年4月的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师长王铭章率部坚守滕县,全师官兵誓与城池共存亡,苦战数日,弹尽粮绝,数千将士无一人退却,皆血洒滕县。城破之时,王铭章自杀殉国。其英雄壮举感昭天地,全国军民无不激情振奋。国民政府在武汉公祭大会上,毛泽东送去挽联,高度赞扬了国民党将士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精神。联曰: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

    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1944年9月,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河南夏邑与日军激战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1945年2月7日,延安各界召开追悼彭雪枫大会,毛泽东写了挽联。该挽联慷慨悲歌,直抒胸臆,气壮山河。联曰: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存,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魂。

    在毛泽东所有挽联中,最具功力的还是悼念郭膏如先生。他是当时文坛宗匠郭沫若的父亲,郭沫若时任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该联平仄虚实,属对精当,乃联中之精品也:

    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龄,明德通玄超往古;

    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当然,在抗日期间,毛泽东还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撰写抗战方略以及抗战的大政方针上。虽然此期诗词无多,但正是这无多的诗词和对联,使毛泽东诗脉未断,为毛泽东第二次诗词的创作高潮作了有力的链接与铺垫。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创作

    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共写了四首诗,它们是:《五律·张冠道中》、《五律·喜闻捷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在中国革命史上,战争的脚步是缘着毛泽东的诗思而进行的。历史已经证明:大革命时期是这样,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依然是这样。

    ·边塞古风

    1947年3月中旬,胡宗南及宁夏马步芳、马鸿逵共率兵25万杀奔延安而来。毛泽东胸有成竹,于3月18日偕周恩来撤离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毛泽东率极少兵力在陕北与敌周旋388天,并先后在陕北20县计40多个村庄住过。延安自古有“秦地锁钥”之谓。秦时蒙恬,汉时卫青、霍去病、李广,宋之范仲淹、刘琦,明之李自成都于此屯兵驻马,鏖战沙场。历史再次展现那激烈的战争画面,毛泽东撤出延安仅7天,即1947年3月25日,我军在青化砭仅用一个多小时就全歼敌三十一旅近3000人,并活捉敌旅长。3月31日中央机关兵分两路,一路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一路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及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3月的陕北日暖夜寒,而毛泽东率部只能是夜行晓宿。适值在一个叫张冠的小地方,一夜行军,人皆带露披霜疲惫至极。而毛泽东却神清意朗,诗兴大发,信手写出连夜行军的状态。即《五律·张冠道中》:

    朝雾迷琼宇,征马嘶北风。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毛泽东十分喜读边塞诗,此刻他率领的解放军正激战在古之边塞地。故《七律·张冠道中》有数句多为边塞诗的意象,如战马在怒号的北风中发出嘶鸣(征马嘶北风);战士所穿军装因露而结冰犹若铁甲一般(戎衣犹铁甲);行走在张冠道中,就恍如行进在古代戍边壮士征战的边塞战场上(恍若塞上行)。故研究毛泽东诗词大家们一致认为《五律·张冠道中》,有唐代岑参边塞诗之悲壮。

    西北野战军自3月25日青化砭大捷后,又于4月14日在羊马河战斗中激战八小时,歼敌4700人;5月4日,又在蟠龙战役中歼敌6700人。在毛泽东离开延安仅月余,便取得三战三捷。尤其是在8月份沙家店战役中,歼灭敌第36师6000余人后,西北战场开始转入战略反攻。9月中旬收复青化砭,月底收复蟠龙。当毛泽东听到收复蟠龙的捷报后,诗兴大发,倚马而吟《五律·喜闻捷报》: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这首诗造语质实,感念甚深。其情感的表露,在毛泽东诗词中亦为殊例。该诗有序,序曰: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这首五律与上一篇《五律·张冠道中》一样都具有边塞遗韵。相较而言,这首诗中所使用的古代边塞诗的意象还要多些。细读之下,两首诗的风格差异还是很大的:《五律·张冠道中》的悲壮意味较浓些,故有唐岑参之风格;而《五律·喜闻捷报》则苍劲豪迈的意味较重,大有老杜之遗响。

    时至10月上旬,西北野战军连续发起延长、延川、清涧三大战役,三战皆捷,歼敌万余,西北战场形势大好。至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渡黄河,并于5月27日抵达西柏坡。在那里,形成了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又一个高峰,此时毛泽东已是一位成熟且又杰出的军事家,数百万大军的统帅。为指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的1 30天里,毛泽东对前线将领发布214道军令,这是一部气象恢宏、气吞山河的军事理论巨著。爰笔至此,遥想当年大帅威仪,不禁心动神摇。并为与伟大的统帅同代而自豪。

    ·古城新韵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进驻北平。

    当晚,毛泽东在颐和园宴请柳亚子先生。柳亚子是1949年3月18日受毛泽东电邀从香港赶赴北平的,此时的柳亚子异常激动即席赋诗,诗曰:

    二十三年三握手,陵夷谷换到今兹。

    珠江粤海惊初见,巴县渝州别一时。

    延水鏖兵吾有泪,燕都定鼎汝休辞。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

    诗中“二十三年三握手”如何解释呢?

    第一次握手是1926年春天,当时毛泽东是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主编《政治周刊》。而柳亚子则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与柳亚子首次会晤,并饮茶叙谈。

    第二次握手于1945年8月30日,毛泽东飞赴重庆谈判时,在曾家岩宴请王昆仑、柳亚子。柳即席赋诗:“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注一)宴后不久,毛泽东即以《沁园春·雪》相赠。柳亚子随即唱和,在词中有“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注二)在随后不久柳亚子与毛泽东交谈后又感慨赋诗:“与君一席肺腑语,胜我十年萤雪功。”(注三)当后来柳亚子听到毛泽东对他的赞赏后不禁再发诗兴:“瑜亮同时君与我,几时煮酒论英雄。”(注四)

    第三次握手就是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宴请时。

    3月28日,柳亚子又作《七律·感事呈毛主席》: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一月后即1944年4月29日,毛泽东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这首诗极负盛名。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中,爰笔赋诗且情真意切,令世人感动。在该诗中,毛泽东回忆了与柳亚子的三次会晤,表明了与柳亚子的深厚友情,并写出了善意的规劝。尤其是首句“饮茶粤海未能忘”,道出了毛泽东与柳亚子友谊渊源。1926年毛泽东与柳亚子在广州饮茶叙谊后,二人一直交往不断。1929年,外界传闻毛泽东在闽阵亡时,柳亚子十分悲痛,曾赋诗赞美毛泽东:“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注五)关于这次传闻十分广泛,连共产国际都在莫斯科举行追悼会。后来柳亚子得知毛泽东仍在江西闹革命,心中十分欢喜,在1932年他又赋诗赞赏毛泽东:“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注六)在抗战最艰苦的1941年,柳亚子曾致信延安,并赠诗一首:“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注七)1945年8月,柳亚子赋诗赠毛泽东“阔别羊城十九秋”,也是指粤海品茶一事。所以,毛泽东首句一出,即道出了毛柳二人的交情甚深。

    同时在第二天,毛泽东又亲自登门拜访柳亚子先生,说明毛泽东是一个极重情感、极重友谊的伟人。他同柳亚子一起泛舟昆明湖并品茗畅谈。殊不知,此刻的毛泽东胸中正激荡着南国烽烟。因百万雄师于4月23日强渡长江,攻占南京后,百万大军正以铁流千里之势,与国民党蒋介石残部激战,可以说战火方炽,战事正浓。作为大军统帅一生戎马,岂能不知战场上瞬息万变、胜败往往即在瞬间,但毛泽东却与柳亚子羽扇纶巾,谈笑风生。此等镇静,如此丰采,海样深情,问千古词人谁可比乎?

    ·大江壮歌

    在毛泽东和柳亚子诗的前6天即1949年4月23日,在中国大地曾发生了一件天翻地覆的大事。1949年4月20日国共和谈破裂,21日毛泽东立即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长达1000公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经营的防线顷刻瓦解,人民解放军于4月23日攻占南京。

    捷报传来,毛泽东心情激奋,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大,把叙事、抒情、议论交织在一起;把历史典故和现实斗争融合在一起;把洋溢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完美地和谐在一起,充分展示诗人统帅和统帅诗人的丰采。尤其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更是道出了将军百战的艰辛。

    人民革命胜利了,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

       图片02.png

      2013年12月,作者耿汉东先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大会上发言 

     

    【作者简介】耿汉东,安徽省淮北市人,大学本科。先后供职于中共淮北市委宣部和淮北日报社。喜欢读书,敬畏文字,己创作出版15部作品,主编6部诗集。现为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淮北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