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名家论坛
名家论坛
  • 名篇欣赏
  • 名家论坛
  • 毛泽东诗词中的毛泽东之十三【毛泽东诗词中的用成句释例】

    时间:2019-04-15 10:38:56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耿汉东

     

     

    12c3b19fcedacfadb9735d65fffea707.png

     

    所谓用成句,就是在古体诗词创作中,把别人诗作中的一联或一句诗用于自己的作品中,这是古典文学中较普遍的创作现象。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前人的诗句或化用前人的诗意,也是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传统的手法之一,唐代诗人、宋代词家、明清文人,大都采用这种创作方法。它与抄袭和剽窃有质的不同,它以古为今用的创作原则,对古人的诗句再创作。由于是再创作,所以后人在用成句中基本都能或熔旧翻新,或反其意而用之,或再创新歌。总之,成句在后人的作品中如嵌如镶,皆青于蓝、寒于冰,再也恰当不过。毛泽东也不例外,他在创作古体诗词的时候,不仅大量引用前人诗句入诗,而且善于以古文入诗,以民谚、民谣入诗。这种化意和引用前人诗文人诗的效果,不仅使毛泽东诗词厚重大气,而且使诗词中的意象摇曳生姿,意境阔大壮美。可见,毛泽东用活了这一古典文学的创作方法。

    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用成句的方式大概是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全句引用;二是变动前人诗句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三是在七言句中引用四个字;四是活用古文中某句的文意。现分而述之。

      一、全句引用古人的诗句:

      1.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清平乐·会昌》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民谚

      2.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十六字令三首·其一》

      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 ——湖南民谣

    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尺三。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地部·太白山》

      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衰兰送客成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水调歌头·游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春秋·孔子《论语·子罕》

      5.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七律·吊罗荣恒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唐·黄巢《自题像》

      6.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念奴娇·井冈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述六例中,都是全句引用古人的诗句,这是最典型的用成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用成句的两个特点,一是句出多源。毛泽东使用成句不仅从古诗词中,也不限于古代文章中(如例4),他还从民谚、民谣中(如例l、例2)采撷他人诗句入己诗,而且极为自然,如同己出。二是再赋新意。毛泽东把古诗文中拈来之句嵌于自己的诗词中,不是单纯地引用,而是赋予了新意。如例3、例4、例5,不仅使之具有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其意境也向较高层次上攀跃。尤其是引用唐李贺之“天若有情天亦老” 句,二者间艺术感染力的高下是十分明显的。

      二、变动古人诗句的一个字或两个字:

      1.挥手从兹去。 ——《贺新郎·别友》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唐·李白《送友人》

      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2.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菩萨蛮·大柏地》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唐·温庭筠《菩萨蛮·南国满地堆轻絮》

      3.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唐·李贺《致酒行》

      4.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七绝·贾谊》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唐·李商隐《贾生》

      5.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贺新郎·读史》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6.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常有凌云志。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八·冯衍传》

      7.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民谚

      8.凭阑夜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七律·有所思》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唐·杜甫《秋兴八首·四》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9.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七律·答友人》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在古体诗词创作中,但凡用成句者皆意为古为今用,而欲达到古为今用之目的,首决条件就要推陈出新,而毛泽东则恰是这方面的典范。从上述九例中,大都变动一字,仅看这一字之易并没有多大变化,当与上下句相连,则境界迥然。如例2中,毛泽东仅用“复”字变了温庭筠的“却”字,意无大变,但读其二者下句,便高下立分了,尤其是当赏析其主题时,其境界就更不可同日而语。温词表达的是达官贵人无聊的闲情,且在闲情中尚有一种凄清和伤感。因在温词中有“愁闻”和“清明雨”字样,再加花之零落的意象,令人读后确实是郁闷的。而毛泽东则写出大自然明丽的风光,首先是七色彩虹,当空而舞,这是极令人欢快的。尤其是描写在肃杀的战场,则还有一种胜利者的自豪,另有一种镇定自若的大帅风度。仅此一例,则可看出毛泽东点化前人诗句的造诣和功力之一斑。

    三、引用古诗文中的四个字: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沁园春·长沙》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三》

    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毛泽东之断句

    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战国·庄周《庄子·逍遥游》

    3.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西江月·井冈山》

    众志成城。——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

    4.枯木朽株齐努力。——《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故有人先谈,则以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 ——西汉·司马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枯木朽株,尽为害也。——西汉·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5.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念奴娇·昆仑》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毛泽东在《念奴娇·昆仑》词的原注。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

    6.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七》

    8.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 ——南朝·梁·庾信《哀江南赋》

    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邱。 ——唐·李白《永王东巡歌》

    9.江草江花处处鲜。 ——《七律·洪都》

    江草江花岂终极。 ——唐·杜甫《哀江头》

    四、化用古诗文意:

    在毛泽东诗词中还有许多成句,并非都是引用前人诗句,而是化意或脱胎于他们的诗句,就是说二者之间诗句虽然不同,但是意思却是一样的。或者说他们共用一典,虽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语言却表示了相同的思想,揭示同样的主题,表述了同一意思。

    如:毛泽东在《清平乐·六盘山》词中写道:“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联的词意不仅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终军传》中(终)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缚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而且引用南宋·刘克庄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人手,缚将戎主?这其中不难看出三者之间其意是相通的。

    再如,毛泽东在《念奴娇·昆仑》中有“安得倚天抽宝剑”。其意是背倚半壁青天抽出宝剑,乃谓之人之高大也。该句是从李白和宋玉的诗文中点化而来:李白在《大猎赋》中云:“于是擢倚天之剑”。同时李白在《临江王节士歌》中亦有“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句。而宋玉在《大言赋》中则说:“长剑耿耿倚天外”。并且还说:“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毛泽东化意宋玉李白的诗意是十分成功的,我们可以想像:在高山之巅,一个巨人背倚半壁青天,抽出万丈长剑向昆仑挥去,昆仑山则应声而断。这是何等的壮观,真是动人心魄。人们常说,毛泽东诗词雄浑豪迈,这与作者善于用典及点化前人诗文入诗是不无关系的。

    化用古代诗文的语意而引进在自己的诗中,是毛泽东用成句的一大特点,而这个特点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的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首先是:“将宇宙看梯米”(梯米是形似小米的草种子)。毛泽东是说要把世界大事看作梯米一样的小事。这句话源自战国时庄周的《庄子·秋水》:“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太仓乎?”由此可见,毛泽东以文入词之技巧是十分圆熟的,而且化文意而成诗句也是十分成功的。这与毛泽东熟读史书,且活读古文是大有干系的。

    其次是“名世于今五百年”。名世者,是指称名于世,辅佐兴亡,平治中国的人物。这语出自战国时期孟轲《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由此可见,毛泽东之“名世于今五百年”之诗句,完全是摘用于孟子语,并且诗文之间其意相同,真可谓贴切自然犹如天成也。

    再次是“我返自崖君去矣”,毛泽东诗中原意为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表达临别前的依依之情。然这句诗依然是从前人文中引用而来。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涯,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别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毛泽东化文入诗如此佳妙,可见毛泽东对庄子文章的喜爱及熟知程度是十分惊人的。

    毛泽东是一个极具才华的诗人,他有极高的古典文学修养。他一生嗜书如命,尤其是对古体诗词的阅读。据有关资料表明,他读的古体诗词当在两千首以上,涉及的诗人约有五百多名。由于诗人长期浸淫在古诗词中,古代诗词已烂熟于胸,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他创作时在涉及某一内容、某一题材,甚至是使用某一体裁时,古人所诵咏的诗词瞬间涌上心头,使他得心应手地随心撷取。不论是诗句、文意,甚至是意境,他都能贴切地嵌入自己的诗中。而且他还能准确地找到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某个契入点,使之所用成句极赋新意。毛泽东历来主张对古代文化要采取推新出新、古为今用的原则。正是按照这样的原则,毛泽东在中国传统诗词的宝库中,海纳百川、有容则大,饱饮着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华,久之则蓝田日暖,润玉生烟。

    因此,在毛泽东诗词中所用之成句,无论是将整句信手拈来,还是将古诗句半而用之,都是更高层次上的飞跃。例如毛泽东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一唱雄鸡天下白”,该句出自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原意是个人得志后便可名满天下,而毛泽东则是说中国劳苦大众终于推翻了旧世界,赢来了幸福的明天。这种境界的高低是显而易见的。故大学者郭沫若称赞毛泽东这一句是“点石成金”的飞跃性点化。

     图片02.png

      2013年12月,作者耿汉东先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大会上发言 

     

    【作者简介】耿汉东,安徽省淮北市人,大学本科。先后供职于中共淮北市委宣部和淮北日报社。喜欢读书,敬畏文字,己创作出版15部作品,主编6部诗集。现为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淮北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