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律诗对仗创作的几点体会
1、初学格律诗,对仗须求工整,但不必过份求工,而且要逐渐多用宽对。要写好格律诗,一定要善于用宽对,好的宽对,照样可以工整出彩。
杜甫的诗格律严谨,但也有超乎寻常的宽对。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四中有句:“近楼西南隅,长怀十九泉。”西南对十九,方位对数字。凡名家对仗,多是自然中求工稳,佳句天成。
2、写格律诗对仗,尽量用正格。
初学者待入门后,基本熟练掌握了对仗技巧,可以尝试并有意识地练习使用。我迄今尚未用过变格对仗。事实上唐诗变格对仗很多,此后逐渐不常见了。现代人写律诗对仗最好不要用变格。我们更不要以杜甫有诗通篇四联皆不对仗而不用对仗。
3、诗不厌改。
多看多思多改,功夫到家,自有佳句。要学习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要围绕主题、中心思想去构思、用字、遣词、造句,融汇诗意,调整不合要求的平仄、韵脚和生硬晦涩的字、词、句。一首诗写好之后,还可以过一段时间反复改。
4、尽量避免使用合掌对。
合掌对就是一联中上下句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一种情况是上下句说的是一件事情,一个意思,则是合掌。如宋之问《初至黄梅临江驿》:“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途中”“马上”一个意思,“寒食”“暮春”一个意思。
另一种情况是一联的上下句中使用同意词相对,也被认为是合掌。如听对闻、红对赤、川对水、朝对晓。
甚至有人连杜甫诗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对为也被认为是合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无边对不尽也被认为是合掌,我以为,不看整体一联,仅看一个字一个词,这就毫厘千里了。在历代名家成千上万律诗对仗联中“如对似”也屡见不鲜。
5、多读名篇佳句,多写不断实践。
要大胆尝试,学诗不避蹈袭。蹈袭不是抄袭,是学习古今优秀的作品,因循、沿袭、借鉴、升华。在写作实践中学习他人,为我所用。要善于消化吸收,融汇贯通、脱胎化生、推陈出新。
陆游《游山西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妇孺皆知的名句,但是宋·张彦文有残句在先:“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
毛泽东《答友人》有句“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就是从杜甫《秋兴》名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化生而来。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其诗意极为相像,有明显蹈袭的痕迹。但是李白的诗自然流畅,语意自成,别有天地,绝无抄袭之虞。
名人伟人尚且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借鉴呢?我的律诗就大量借鉴了前人的名作佳对,如去年写了一首《咏黄鹤楼》:
天下江山第一楼,俯看三镇水东流。
当年崔颢题诗绝,后世文人索句愁。
黄鹤归来惊不已,白云变幻意仍留。
苍龙闕角今尤盛,璀璨明珠耀九州。
这首诗既学崔颢原诗,借用了“黄鹤白云”两大元素,又学李白诗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受此启发并由此化出了颌联。
6、要增强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的厚度。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船到江心补漏迟。”在一时搞不清楚某些词语可与哪些词语对仗时,最好的办法是查前人的优秀作品,从中得以启发、借鉴和参考。诗海浩瀚,那么多的作品如何去查?现在有了许多诗词创作软件,如搜韵,查阅很方便,可以临时抱佛脚,船到江心还可以补漏。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