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名家论坛
名家论坛
  • 名篇欣赏
  • 名家论坛
  • 纵横文笔绘英雄(文 耿汉东)

    时间:2018-09-05 08:40:04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耿汉东

      7618464579746109_副本.jpg

    ----读张学仁淮北大鼓《淮海硝烟》


    一、 学仁的新作

    张学仁先生的长篇《淮海硝烟》即将出版,这是一部以淮北大鼓形式来写作的长篇曲艺文学作品。新作以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为题材,描述解放战争后期的历史风云。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争记录,也是一部军事史诗。我有幸先睹清样,感慨之。
        学仁先生从事共青团青少年儿童文化教育普及工作前后40多年,这其间从淮北青少年宮走向全国的文化、文艺、文学的精英们大多与学仁先生有所牵扯。厮身其间,他不仅身受其熏,教学相长,而且对文学的向往急欲于常人。近几年来,他的小说《特别情况》发表在《江淮文艺》上,并获国家煤炭工业部文学艺术创作“乌金奖”,先后出版了散文集《行在路上》,少儿读物丛书《儿童安全与自救》,现又见长篇淮北大鼓《淮海硝烟》的清样。可见,学仁先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作家。
        《淮海硝烟》是描写淮海战役的一部长篇说唱文学,它以淮海大战的军事题材,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独特的故事情节,较完整地描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貌,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在以长篇小说为主体的纯文学阅读危机似乎越来越严峻的时候,学仁先生的这部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为主题价值,以刀与火为叙事脉络的军事题材长篇大鼓书,表现出来的战争真实和艺术真实,让人读起文本时愈加荡气回肠。而战争文学核心的主题就是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就是写出人的血性。血性就是责任、荣誉和担当。所以它的阅读意义让人则有另一种震撼感。 
        二、作品的品格
        2018年是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胜利70周年,在这样特殊的年份,自然离不开关于战争题材长篇文学创作的话题。之于中国人民,之于中国共产党人,淮海战役是不能被忘却的。尤其是在淮北,它是当年淮海战役第二主战场所在地,那炮火与鲜血同色的场面,那人性与生命对决的场景,那拼搏,那顽强,那呐喊,谱成—曲英雄主义的赞歌。对此,文学不能缺席,作家不能失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70年只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人们还能记取在这瞬间倒下的英雄和活着的勇士吗?共和国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辉映着当今人们的幸福生活,还有人去回忆那一段刀与火的历史吗?面对这宏大的历史画卷,淮北的作家难道不应该说些什么吗?为这段历史,为这些英雄,也为这块土地,更为一个作家的良心。
        中国是一个英雄的国度,中国人民有着崇拜英雄的情结。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浮现了一股淡化英雄的潮流。娱乐明星、富豪金钱成为一些人心中的偶像,我们在生活中,出现了质疑英雄、弱化英雄的歪风。在文学创作上,一方面历史被人们渐次遗忘,另一方面历史题材的小说影视却被人们津津乐道而看了又看。但这些作品大多戏弄历史,也表现出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这些作品看中的是票房和收视率,那是一种资本的运作,而不是文学创作。
        军事题材尤其是浴血奋战共赴国难的抗日战争和决定中国命运的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题材的缺少,使我们失落了时代的英雄。而没有英雄的时代总是庸俗的时代。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里,那一批失落了的为人民大众的幸福而甘愿付出生命的英雄们,总会时而徜徉于有良知的人们的潜意识中。人们手不释卷的读着武侠小说,急迫的揭晓抗战神剧中勇士的命运就是最好地证明。这真惭愧了文坛上的作家们。
        就在这时,《淮海硝烟》走来了。这是淮北人写的关于淮北地区的第一部长篇战争评书,也是写历史和英雄的小说。它的问世不仅表现了作者的勇气,而是表现了一个文人的品质,也表现了作品的品质。我以为,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同时我还认为,一个作品的核心品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复杂和丰富的,如果文学创作在精神书写上和在人性描述上失落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应有而且是最起码的高度。
        所以,长篇淮北大鼓《淮海硝烟》无论成功与否,我们应集体向作者致敬。
        三、作者的胆识
        我认为,创作这部评书有三难:
        首先,作者选择了长篇创作。这需要有小说创作功底的。作者虽然此前曾写作过短篇小说,但未经中篇过渡而直接进入长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短、中、长篇小说的写作,其要求各自有异:短篇重在构思,即在精巧;中篇重在叙事,即在情节;长篇重在结构,即在命运,体现着作家的综合实力。所以,许多作家面对长篇是裹足不前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汪守德对长篇小说创作状况,曾作过言辞尖锐地批评:“作家普遍感到信心不足,不是羞羞答答、止步不前,就是无力问津、退避三舍,表现出不应有的却是可以理解的畏缩与胆怯。”而结构写实主义大师西班牙作家略萨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中,曾语重深长地告诉我们:请忘掉一下子就动手写长篇小说的念头。可见,作家撰写长篇之作,无论是小说还是大鼓书、评书等其它,都是需要一份勇气的。
        其次,作者选择了军事题材。虽然作者并非军人出身,没有军事生活经验。但在《淮海硝烟》的写作上,布局广大、气势磅礴。在表现常规战争的场景中,把战役谋略、战斗动作、战场模式都写得栩栩如生,真实可信,说明作者有一定的军事素养并掌握一定的军事常识。另外,淮海战役时,对垒的两军的统帅部、两军主将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成模式,这也给创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很容易与纪实文学比肩而行。作品在描绘百万大军决战时,在表述了大量真实详尽的技术数据和无可辩驳的内幕细节中,仅就双方参战的战斗序列以及数以百计军、师长的名字,还要对号入座。而这所有的一切,就是让当代军事小说教父汤姆•克兰西来执笔,也绝难凭空而书。这个难度是很大的。
        再次,作者选择了曲艺大鼓书形式。以长篇大鼓书的形式来表述淮海战役这个重大军事题材,其创作难度是不亚于长篇小说的。因为大鼓书是说唱文学,而说唱文学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艺术。它要求作者不仅有小说功底,还要稔熟说唱文学的要素。因为表演者要唱一段说一段,还伴有动作表情,而这一切都要统一而和谐。所以,它诉诸于受众的是视觉和听觉的双重艺术,这就要求作家要依据大鼓书的说功、唱功、做功的特点来创作。只有如此,才能将书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得维妙维肖,使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从而博得听众的欣赏。在《淮海硝烟》的创作上,它既要符合长篇小说题材的要求,又要步趋于大鼓书的表演要求,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222449567324787514.jpg


        四、作品的特点
        1、弘扬时代的主旋律。淮海战役又称徐蚌会战,是中国战争史以少胜多的战例,80万装备精良的国军被60万解放军打败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淮海硝烟》通过对国共军队的细致描写,叙述了战役的开始、发展和结局,并在淮海战役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在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之际,让我们去回味苦难警醒惨烈,从而让人们再次感知胜利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且更主要的是,作品在独特的叙事空间和独特故事内涵中,不断引导着读者用心灵感受得道与失道的人文含量。这种故事情节是在独特的历史环境下的深刻考量,是在弘扬主旋律下的社会观照。而一部作品弘扬时代的旋律正是长篇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从这里出发,长篇小说才有可能获得新的写作尊严和精神气度。这也许是《淮海硝烟》最大的艺术特色!也是这部作品的最成功之处。
        2、关于命运的揭示。文本仅限于描写解放战争后期的战争格局,具体的表现了淮海战役期间双方主要人物特定的历史风貌和命运。它以战役为主题脉落,表现两大军事集团中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以此来烘托战争期间人物产生悲剧的历史原因。在作品里的一系列人物中,无论敌方的兵团司令,还是解放军的普通战士,无不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书中的杜聿明、黄百韬、黄维都是国军悍将,是抗战期间的威武男儿,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铁血将军,他们也只有在解放战争中才能如此无为,只有在与人民大众为敌时才会有败无胜,为历史所抛弃。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前,凡逆势而动者,其个人命运如是,一个党派或集团的命运亦如是。所以,作品在有意无意之间,既有序地解读了战争的风云变幻,又显现了战争与和平的哲学内涵。而读者也通过书中不同阶级的人物形象,认识并把握了作品所反映战争的本质以及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
        3、独特的表现风格。因《淮海硝烟》是说唱文学,在情节的延展上有说有唱,所以文本中节奏张弛有度。每一章的内容既可独立成篇,串联起来又是一个背景完整的故事。因为是连说带唱,使书中人物形象丰满光鲜,从而显示了作者优秀的结构能力和扎实的叙事功力。同时,作品以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简洁而又幽默的语言,构成了大鼓书文学丰富而又厚实的两翼,自始至终弥漫着令人动容的艺术氛围。当然,这种风格也缘于说唱艺术的要求,淮北的大鼓师出八个流派,每个流派又都有每个流派的特点和要求,但说和唱是必须的。在书中大量的唱词中,基本上分七言和十言两种类型,每段唱词大都在20句之间。虽不论平仄,但必须押韵,且一韵到底。而且书中唱词亦庄亦谐,调侃笑骂,又都在情理之中,其表现风格给读者另一类享受。尤其在描绘双方官兵们的精神风貌、心理情绪时,其唱词既让读者颔首称道又使读者忍俊不禁,深得说唱文学的表现精髓。

        作家不易,作品不易。文学是一座高峰,攀登没有止境。而没有难度的写作,只不过是一种平庸的复制。《淮海硝烟》,作为长篇大鼓书,有一套精巧的叙事结构和一个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我想,这已足够。

                                                                                                                               耿汉东写于丁酉年隅月

     IMG_4754.JPG

    耿汉东先生

    (耿汉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淮北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主席。诗人、著名文学评论家,地方文化学者。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